藥山禅指要
本光法師
湖南澧州藥山惟俨禅師,禅道繼承石頭希遷禅師。希遷禅師乃青原行思之惟一得法弟子。青原系六祖慧能上首法嗣。以故,惟俨禅師禅道與從上祖師一脈相承。師住澧州藥山,大弘禅道,參學衲子甚衆,當時即形成參藥山禅之風氣。與百丈懷海禅師齊名。
惟俨禅師山西绛州人,姓韓氏。年十七依潮陽西山慧照禅師出家。唐大曆八年,納戒于衡嶽希操律師。乃曰:“大丈夫當離法自淨,豈能屑屑事細行于布巾耶
”即谒石頭希遷密領玄旨。
一日俨師坐次,石頭睹之問曰:“汝在這裏作麼
”曰:“一切不爲。”頭曰:“恁麼即閑坐也
”曰:“若閑坐即爲也。”頭曰:“汝道不爲,且不爲個甚麼
”曰:“千聖亦不識。”頭以偈贊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只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俨師從山西绛州發足,行腳到衡嶽,若未發心向道,扣己了道之心,則不可能跋涉山川之險。人人有個大事因緣,以無明無知即耽誤了也。這裏俨師曰一切不爲。筆者要問,由绛州到衡嶽是不爲嗎
發心向道,扣己了道是不爲嗎
若都不爲,那就狼籍不少。不爲到底是閑坐呢
亦或爲了不爲而閑坐
這個就是結角受創。解悟鮮明,俨師不錯,才贏得希遷禅師的贊許。
後石頭垂語曰:“言語動用沒交涉。”師曰:“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頭曰:“我這裏針紮不入。”師曰:“我這裏如石上栽花。”頭然之。
石頭希遷禅師真是老婆心切,這即是一般人講的“爲人要爲徹”。此有兩個含義:人乘正法的任運中,爲人要爲徹;師家上人爲學人參學禅道,亦要爲徹。當知禅宗師門道義之可貴,就在于此。此處希遷禅師曰“言語動用沒交涉”就展現了爲人要爲徹的作略。言語動用沒交涉,這句話是警誡學人當忍掉凡情凡心。即是說,凡夫俗子終日言語動用,與“從來共住不知名”的那一回事,是沒交涉的。惟俨禅師不僅明白了凡人對那事是沒交涉的,且進一步還明白了“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所以希遷禅師轉一語“我這裏針紮不入。”針紮不入亦有兩層含義:不僅言語動用沒交涉;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什麼叫沒交涉
希遷禅師形象地道出了“針紮不入”這句真實意。惟俨禅師卻悟入到針紮不入的下落。所以乘勢回答他的法和尚一句:“我這裏如石上栽花。”請問學人,“針紮不入”與“石上栽花”是同是別
同在哪裏,請道一句。別在哪裏,請道一句。如此,才可了結這段師生問答的參究因緣。我輩參學人當于“針紮不入”再參究一下。到底是什麼東西針紮不入
又是什麼東西保衛得他針紮不入
這樣的追問,能道出一句話麼
旁通一線,煩惱邪見如針,非煩惱邪見亦如針,都不可能紮入“它”。這樣洞察,“它”是不受侵襲的。知麼,惟俨禅師明白了“針紮不入”的旨意,道出一句:“我這裏如石上栽花。”這句話就令人咬嚼。難道是心如頑石嗎
著,不錯。達摩祖師不曾說過嗎
“心如牆壁,方可入道。”這裏的頑石如牆壁也可,那裏的牆壁如頑石亦可。常識之見,石上是不能栽花的。爲什麼要在針紮不入的石上栽花呢
石上栽花到底可能不可能
常識之見是不可能的。明白自性清淨心的人,就如針紮不入的頑石一樣,這樣就可能在石上栽些花了。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在石頭上栽花。以花引誘人天進入佛法觀心法門,這就是悟道後說法爲人。人們見花要欣賞,佛所說的法,禅師的垂語,也希望與佛有緣的人能欣賞一下。這段針紮不入、石上栽花的公案,學禅的佛弟子要盤剝得熟,這叫參公案。假如以爲這樣分析認識是多余的,那正合祖師意。如以爲可以這樣參究,那也不至于走錯路途。會了要罵筆者這段話,不會就不罵,或者罵得更凶。聽之任之,與我何關
且再說藥山禅吧。
院主報:“打鍾也,請和尚上堂。”師曰:“汝與我擎缽盂去。”曰:“和尚無手來多少時
”師曰:“汝祗是枉披袈裟。”曰:“某甲只恁麼,和尚如何
”師曰:“我無這個眷屬。”
禅宗寺院裏參學禅和子來自五湖四海,都是來親近寺院裏主法和尚。惟俨禅師到澧州藥山爲住持,即爲主法的和尚。打鍾集衆于法堂這是院主作的事。寺主與院主有別。寺主是一寺之主,指住持佛法的禅師。院主即監院師,是管一寺財務與供養全寺僧衆的總務。
對這個無手持缽盂公案,情想臆解者多。就表面事相看,這是院主與主法禅師在鬧別扭,兩方的言語都在擡杠子。其實不然,院主還是參禅的裏手。院主爲僧衆請法,就是請惟俨禅師上法堂說法。這段公案就出現在上法堂前。至于上法堂不上法堂,說法不說法,卻沒有下文了。正因爲沒有下文,這段公案就大放異彩了。
惟俨禅受院主之請,答應上法堂,偏叫院主:“汝與我擎缽盂去”。擎缽盂是上齋堂吃飯,爲什麼上法堂要擎缽盂呢
這是惟俨禅師給院主安了一道門坎。這門坎就有點難翻。兩個人都是醒眼子。上法堂不擎缽盂,上法堂要帶的物件是:拄杖、拂子和如意。院主沈得住氣,道出了“和尚無手來多少時
”惟俨禅師明明有手,怎麼說無手呢
這個“無手”之說,需要咬嚼一下。惟俨禅師答院主:“汝只是枉披袈裟。”這句話以俗情來看,把院主罵得夠曆害了。可院主並不動氣,他是知道枉披袈裟的下落,我不能在袈裟下失卻人身禅道。所以院主一點不生氣,只回答說:“某甲只恁麼。”“某甲”即院主自稱法名,記錄的人不說法名說某甲也是可以的。妙在“只恁麼”這句話。“只恁麼”猶言“我就是這個樣子。”院主真是忙者不會,會者不忙,還從容地問道:“和尚如何
”惟俨禅師則答道:“我無這個眷屬。”什麼叫眷屬
眷屬就是貼親人。惟俨禅師真是定慧等學,才道得出:“我無這個眷屬”之語。就俗情而言,眷屬貼親自己是好事。就佛法禅道而言,就不是什麼好事了。我們將這個持缽盂公案盤剝得熟,自有入道的份兒。
道吾、雲岩二師侍立次。惟俨禅師指案山上枯榮二樹問道吾曰:“枯者是
榮者是
”吾曰:“榮者是。”師曰:“灼然一切處,光明燦爛去。”又問雲岩:“枯者是
榮者是
”岩曰:“枯者是。”師曰:“灼然一切處,放教枯淡去。”高沙彌忽至,師曰:“枯者是
榮者是
”彌曰:“枯者從他枯,榮者從他榮。”師顧道吾、雲岩曰:“不是,不是。”
這個枯榮二樹問對公案,對當時叢林禅和子參究自然生態環境是有巨大的影響的。自然景觀的悟入能啓導禅僧說法的意境。惟俨禅師閑坐山門上,宗智與昙晟二師隨侍在側。(此時此二師還未上道吾山、雲岩山。)惟俨禅師覺察這兩個法徒是有悟境的,趁此閑坐考驗一番。對面山上兩株樹,一枯一榮。榮者枝葉繁茂,枯者枝葉疏落。先問宗智曰:“枯者是,榮者是
”宗智答到:“榮者是。”惟俨禅師對他的回答表示認可,嘉許說:“灼然一切處,光明燦爛去。”又問昙晟,昙晟答:“枯者是。”惟俨禅師亦認可並嘉許說:“灼然一切處,放教枯淡去。”惟俨禅師嘉許之詞,宗智、昙晟並無表態,默契于心。有何言說
“灼然”一詞,指宗智、昙晟二師有真知灼見,是具眼之禅和子了。
我輩當知,榮與枯是相對的兩個範疇。相對的都落在兩邊,人們只可能在一邊的境界裏看另一邊,自己所在之邊即能契合中道。因此有“邊即是中”之說。若離兩邊,豈有中道
這是經教裏辨中邊的辯證明言。但經教裏並未對中邊加以形象化的描繪。這裏惟俨禅師拈提榮枯二樹繁茂疏落的現實境,宗智、昙晟由此悟入,深得惟俨禅師之嘉許。這是宗門下辨中邊的範例。世上景觀,榮也好,枯也好,都在說法,盲修瞎煉者豈能知之。自然生態環境如此,社會人事環境,我輩能具眼知之乎
參究不離人法境,澄想習禅、辯見修觀,總起來說都是要明了那麼一回事。說來也出奇,偏偏來了個高沙彌,惟俨禅師還是要問他一問。這個高沙彌回答得多超脫啊!“枯者從他枯,榮者從他榮”,自以爲回答得好。惟俨禅師卻決不放過這個假惺惺的高沙彌,顧宗智、昙晟二師說:“不是,不是。”仔細想想,恐怕我們也是高沙彌一流的人物。這高沙彌來得卻好。惟俨禅師否認高沙彌的回答,說“不是,不是”,堅定了宗智、昙晟的“是”,即“枯者是”、“榮者是”。我輩當明了,若我也是高沙彌,得個“不是,不是”,應知慚愧才好。高沙彌這樣的人,是世間上經常見到的所謂清高之士,于實際問題,是不負責的。我輩依教習禅,參究人生向上一著的大事,不能入高沙彌的行徑。
惟俨禅師久不升堂,院主白曰:“大衆久思和尚示誨。”師曰:“打鍾著。”衆才集,師便下座歸方丈。院主隨後問曰:“和尚既許爲大衆說法,爲什麼一言不措
”師曰:“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
”
筆者講藥山禅,著重在指要。這則公案,打鍾上堂一言不發而下座,院主追問,又推诿雲經有經師、論有論師,怪不得他不說法。這個院主也就是前番“無手持缽盂”公案裏的那個院主。院主爲衆請法,確實是一番好意,因爲惟俨禅師確能作諸方參學禅和子的宗師。說此公案是藥山禅的指要,指要在哪裏
在于教誡參學人不要忘掉經論的言教。藥山禅強調文字般若的啓導,成爲以後曹洞宗的家風。曹洞宗重視從上祖師傳下的《參同契》、《信心銘》、《寶鏡叁昧》等重要文獻。這些偈頌式的文字般若,可以與經論言教流光並美。這折上堂不說法的公案是真事不是假設。參學的禅和子一定要追問院主,爲什麼他們聽到鍾聲雲集法堂禅師一言不發就下座呢
院主將惟俨禅師說的話:“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
”透露給諸禅和子,參禅學子們也無回答,默契于心而已。這樣觀察藥山禅的上乘境界,才是宗與教無兩樣的最大指要。有人說曹洞宗不振,就是因爲重視偈頌式的文字般若,這話似是而非。當知門庭興旺的禅寺是一哄而上,真正成就的人極其有限。倒是不興旺的冷壇破廟,反能在寒灰裏爆出豆…
《藥山禅指要(本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