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山禅指要(本光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子。无文字般若的启导,人们学佛习禅参禅就会成为随自意烦恼的口头禅。

  一日惟俨禅师坐次,有僧问:“兀兀的思量什么

  ”师曰:“思量个不思量的。”曰:“不思量的如何思量

  ”师曰:“非思量。”

  这则禅堂坐禅问对公案,颇为精要。坐禅僧都在兀兀地思量吗

  着!不错,正是要思量。一般人胡说什么坐禅不能思量,轻安入定则不思量,汝能作到么

  僧问思量什么

  俨师答思量个不思量的。请问,不思量的是个什么

  为啥又纳入思量中

  能思量这个不思量的,当然也就非思量了。非思量是形容不思量的现量境。初习禅的僧众总以为摒却思量才是禅道,这便是初参禅的师父们走错了的第一步。惟俨禅师强调还是要思量着才是初参的功夫。思量你的曾习境,就该打三十棒,幻想的思量就该打九十棒。这就迫着你思量个不思量的。这个不思量的却不是在尔心中安放好的,它是心境的主人,尔能见着他的面目吗

  所以我们初参的人还是要思量个不思量的,才巴得上边。久久用功,自然知道“非思量”的下落。笔者咬文嚼字,说了一罗嗦,自领三十棒,才酬答得了惟俨禅师的法乳之恩。

  一日,僧问惟俨禅师曰:“学人拟归乡时如何

  ”师曰:“汝父母遍身红烂卧在荆棘林中,汝归何所

  ”僧曰:“恁么即不归去也。”师曰:“汝却须归去,汝如归乡,我示汝个休粮方。”僧曰:“便请。”师曰:“二时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

  这里这个参禅僧却在禅堂里磨练出“归乡”的本领。他说的归乡并不是事实上归他的故乡。这一请问非同凡响,惟俨这位禅门宗师是知道归乡的消息的,所以向他透露“汝父母遍身红烂卧在荆棘林中,汝归何所

  ”习禅的人很少有人能知道自己业行污染累及法身里的“父母”遍身红烂的。犹言自性清净法身,因业行烦恼而病倒了。遍身红烂即病相,荆棘林意谓烦恼如荆棘丛林。如此归乡情境,参禅僧又如何归乡呢

  这就引起惟俨禅师为这僧为彻的手段来了。惟俨禅师曰:“汝却须归去,汝如归乡,我示汝个休粮方。”就一般人事来说,哪有不吃饭的人。示他休粮方就是叫他不吃饭,实则是要叫不吃饭的那个人归乡。休粮方倒底是啥

  就是放弃吃饭,还是早晚上斋堂吃饭,但不得咬破一粒米。若要吃饭,粒粒米都要咬破,又说不得咬破。这个结角罗纹致使参禅僧迷倒之至,甚难醒悟。只有请问归乡的这位禅僧才能作到既吃饭又不咬破一粒米。笔者写到此处,用教下的观法来通它,却也很难通得下去。这则公案成了以后曹洞宗的窠臼。但是这位参禅僧却不仅得到了休粮方,而且得到大休息处,哪里会出现法身红烂等事呢

  “吃饭不咬破一粒米”,我们就来咬嚼一下这句话。非量之语却是现量境。容后不得说“穿衣未曾挂着一缕丝”,更不得做了那件事说没有作。我们一定要打破窠臼,才不辜负惟俨禅师之慈悲也。

  一日,惟俨禅师问一僧曰:“甚处来

  ”僧曰:“湖南来。”师曰:“洞庭湖水满也未

  ”曰:“未。”师曰:“许多时雨水,为什么未满

  ”僧无语。

  这则公案甚是有名。这初参僧参礼惟俨禅师,师问从甚处来,这僧老实答话说从湖南来。湖南有洞庭湖,因此俨师又问这僧“洞庭湖水满也未”,这僧还是老实回答说未满。惟俨禅师紧挨着又问“许多时雨水,为什么未满”

  这老实的初参僧当然无语可对了。我们且将这初参僧放过一边。请问“洞庭湖水满也未”,拟喻的是什么

  什么又是“许多时雨水,为什么未满

  ”俨师设置这两问是勘验药山会下诸习禅僧。当时惟俨师座下具眼禅僧是有的。其中有人答“洞庭湖水满也未”,只答一个“满”字,有人又答道“湛湛的”。对“许多时雨水,为什么未满”

  有人答道:“有眼不见,充耳难闻。”这三个答话的参禅僧,恕笔者不提他们的法名,也勿须提。他们的答语道出他们的体会。我们现在体会这三个答语,要做到莫逆于心,这样才不辜负惟俨禅师设此两问的究竟指意。

  以上三则问对公案,说透了参禅的基本功。药山禅指要,就是一揽子的公案评讲。以下再看朗州刺史李翱参药山禅的几则公案,进一步认识惟俨禅师的禅道宗风。

  朗州刺史李翱向师玄化屡请不起,乃躬入山谒之。师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言曰:“见面不如闻名。”师呼太守,翱应诺。师曰:“何得贵耳贱目

  ”翱拱手谢之。问曰:“如何是道

  ”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

  ”翱曰:“不会。”师曰:“云在天,水在瓶。”翱乃欣惬作礼而述一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字习之,中唐古文运动之文学大师,韩愈退之先生之门人,所著《复性书》为中唐哲学思想之要著。此刻翱为朗州刺史,向往澧州药山惟俨禅师,以刺史之尊贵,屡请不起。这就迫得这位刺史大人不得不亲往药山参礼一番了。翱亲自入山进谒惟俨禅师,师手执经卷不予理睬,侍者通报:“太守到了。”李翱则性情褊急地说:“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出。当知求实者相信“闻名不如见面”之说,不以耳代目。世间好名之徒则往往名不符实。李翱是个求实的学者,他见到惟俨禅师偏偏受不了一点小折腾,因此道出一句讥讽之词,说“见面不如闻名”。惟俨禅师禅道的修持是到了高层次境界,只轻轻一句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对这句话不要看轻了,却有千钧棒的威力。太守此时盛气稍杀,不得不转一语,表明他是来问道的。惟俨禅师不以言句引入,因为言句又要引起一罗嗦的葛藤。手指能示教,比言辞还快利,非有信心善根者,不可能随指意而悟入也。李翱领旨,但不甚明朗,惟俨禅师即简言曰:“云在天,水在瓶。”太守李翱豁然会悟了道是什么,他心中却是喜孜孜的,故以“欣惬”一词描绘之。情不自禁,口吟四句偈,了此一桩参师入道因缘也。

  “练得身形似鹤形”这一句描绘了惟俨禅师清癯瘦硬的人中鹤形象。“千株松下两函经”,正是这两函经帮助惟俨禅师练得身形似鹤形。两函是什么经,就勿庸考证了。这是惟俨禅师住在松林茅棚里的景况。茅棚上开天窗,可见见天。案上净瓶装水,滋养插瓶之花,无花也可蓄水于瓶。“云在青天”,这样的景象引人遐思。云现青天,舒卷自在,这是人们都能体会得到的。青天无云,万里晴空,还要想那云吗

  这样分说也是废话。云在青天与青天无云,还是盼切当人自知。不要把笔者的话质以为实,那就好了。再说“水在瓶”,这三个字却成了硬骨头,需要咬嚼一番。水在瓶滋养插瓶之花,这是常识之见,不要管它了。笔者咬嚼“水在瓶”这三个字,认为有三层含义。即:心源之水在瓶;法源之水也在瓶;禅源之水还是在瓶。水不可能离瓶而独在,纵然打破瓶子,还是在瓶。这瓶就是指人们五蕴色身的“色壳子”。惟俨禅师并没有打破瓶子,故说“水在瓶”,这李翱太守也不可能打破瓶子,但领会到了水在瓶的旨意。这样咬嚼似的分说,是为了使学人把公案盘剥得熟。真是体会到了,笔者的话都成废话,罪过,罪过。

  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

  ”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翱莫测玄旨,师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这里“翱又问”说明李翱在药山惟俨禅师处盘桓了几日。翱又问,问的是什么呢

  问“如何是戒定慧”。要回答这个问题,法师、经师、论师们不知要说多少什么是戒什么是定什么是慧,那可就麻烦了。药山禅师此时并不说戒相定相慧相之理趣,只答道“老僧这里无此闲家具”。这戒定慧倒真的是法王家的家具。没有这套家具怎么建立如来法教呢

  家具的作用大,功德更大。人本位的佛教,教化天人、阿修罗的佛教就是要有这套家具才行。至于教化利根上士,家具却成了负担。这李翱也算得利根的人,惟俨禅师不用戒定慧指教他,戒定慧就成了药山会里的闲家具了。对此良深用意,李翱“莫测玄旨”。药山禅师为人为彻,不惜再往下说,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成渗漏”。“保任”一词认可了李翱会得向道是扣己而参的本份事。“云在天,水在瓶”就是本份事。若要弄清“闲家具”反增添一些麻烦。学的时间拉长了,如数他人宝,有碍本份事的参究。惟俨禅师勉励李翱,叫他“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们要问,为什么人有此气概,有此作略

  这高山深海比喻是什么

  参学人要找到着落才是。笔者是还没有找到着落的,不敢乱说,恐累及诸善上人。惟俨禅师对李翱这段开示的未了一句说:“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俨师这句话预见似地概括了他在圆寂后兴起的曹洞宗的家风。洞山禅师有“三渗漏”之说,即因缘于此。“渗漏”一辞须得恒常时的咬嚼。咬嚼什么呢

  咬嚼你所悟所知的意象境界即意境是也。什么又是闺阁中物呢

  黄花闺女不出闺门,她所宝爱的是她想象中的情郎。当然钗钏脂粉,也是她所宝爱的。我辈习禅之人,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丈夫,山顶也不能立,海底也不能行,却有点象小家子的闺门女儿。若人们不承认这点,也蹦不出这个闺门。情想代替参禅习禅久矣,所以惟俨禅师说“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有些狂禅竟以顽空说禅,有什么闺阁中物呢

  以空说空,处处否定,这正是他们的闺阁中物,狂禅们其知之乎

  其下场当然是“具成渗漏”。药山禅的指要就在杜绝渗漏,这是家风,寸步不得宽让。曹洞宗能与临济禅并驾一马,驰骋禅道,就靠这杜绝渗漏的功夫。不尔,临济宗就迫拶得它如船子德诚大师所言:“藏身处莫踪迹,莫踪迹处莫藏身。”正是杜绝了渗漏,才保住了曹洞宗的大驾。待笔者论述曹洞宗时再发挥杜绝渗漏的旨要。

  惟俨禅师一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师大啸一声,应澧阳东九十里许。居民明晨迭相推问,直至药山。徒众曰:“昨夜和尚山顶大啸。”李翱太守赠诗曰:“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惟俨禅师山顶大啸,惹得太守有诗相赠,由此可见,确有此大啸之事了。禅师大啸有何因缘

  虎啸生风,这是人们鉴赏得到的。虎善啸,猛兽多矣,善啸仅狮虎,然狮吼又不及虎啸。老虎闲适之时,往往走出洞窟,由虎吻两侧发出啸声,由小到大,由细而宏,由促而长。啸声作时,寒风起于林泉,山野为之震动,此虎大王之雄风也。自然界尚有海啸,却是雄伟奇观。海啸出现在海水平静时,啸声弥满宇宙空间;海啸若出现在涨潮之时,虽海潮汹涌澎湃,镗之声亦不能掩,壮哉伟欤!两晋名士在登高游观之时,往往发出呼啸之声,成为闲适生活之一乐趣。舒出一腔愤懑之气,展现深远无遮之意志,洵可乐也!

  惟俨禅师山顶大啸,可想见其啸声宏大而悠长,风送啸声竟可达数十里。这证明他的禅道是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太守李翱会得此意,有诗相赠,“选得幽居惬野情”,这正是俨师日常生活的描绘。这个野字就是原野。大地尽头,天涯海角,都可见原野。苍茫无际旷远之处称野。这野情可不是凡俗之情,亦非一般习禅之人所能想象。“终年无送亦无迎”,表面看是迎送来参的客人。若用功的禅和子随内门转,初念接触到的就是平心静气,这哪里有迎送之迹呢

  终年即年年之意。“有时直上孤峰顶”,好似说长啸要寻找一个人们不愿意爬上的顶峰。“月下披云啸一声”,当知顶峰观月真是“月到天心诸品静”。何曰披云

  这所披之云即遮幛月光的乌云。把乌云披开,清光更显。星月之清光子夜朗然,当人自知之事也。俨师此时大啸正是人法境的和谐统一。就这四句诗来看,这太守李翱是药山会下有所得的高人了。

  唐太和八年二月,惟俨禅师临顺世,叫云:“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柱撑之。师举手云:“汝不会我意”,乃告寂。寿八十有四,腊六十。入室弟子冲虚建塔于院东隅。敕谥弘道大师,塔曰化城。

  惟俨禅师得法上首弟子有:潭州道吾山宗智禅师,其法嗣为石霜山庆诸禅师;潭州云岩山昙晟禅师,其法嗣则为瑞州洞山良价禅师;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其法嗣则为夹山善会禅师。惟俨禅师这些法子法孙就是以后曹洞宗共所依止的宗师。待笔者编写“曹洞纲要”时,再详为介绍诸师的禅行与宗风。

  本文所选公案,依《景德传灯录》及《五灯会元》。这两部书记录字句略有差异,详略亦殊,请阅者自行参校。又,笔者写此《药山禅指要》并未用明代风行一时的《指月录》。

《药山禅指要(本光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