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慧开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是悲观,而是实观,以如实智慧,观照诸法实相(观自在);非但不是消极,而是勇猛精进,以正勤修持,解脱无尽的烦恼(行深般若);非但不是厌世,而是入世,以慈悲大愿,摄受无边的众生(度苦厄),如观世音菩萨之寻声救苦,普贤菩萨之无尽行愿,与地藏王菩萨之入地狱精神。

  吾人效法菩萨道的精神,追求圆满的生命,这是一项力行与实践的努力,同时也是逐渐迈向圆人格的蜕变过程。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亦即圆满的生命端赖圆满的人格来完成。

  菩萨道的另一伟大精神是在于,不求一己的自在解脱,而是普愿法界所有众生同证菩提的圆满无碍境界。若是只有少数的个人解脱,而多数众生仍旧沉沦苦海,则个人解脱的意义则有缺憾而无法彰显。因此大乘圆满的涅槃境界,不是自求了生脱死,而是法界有情同圆种智。《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普贤行愿品》也说生死流转的众生界是无尽的,唯其世间的苦难无尽,才彰显出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慈大悲,以及普贤菩萨忍辱负重的无边大愿之可贵。唯其世间的不圆满,所以才更需要圆满的菩萨行愿。现代教育身负改造社会与净化心灵之重责大任,极需藉佛法之教育理念以为导航,并以佛法教育之方法、精神与精髓充实其内涵,以期安和乐利之人间净土能实现于世,愿以此与天下从事教育与辅导工作者共勉。

  【注释】

  [注1] 净空法师为此类说法之代表人物。

  [注2] 请参阅拙作:1.〈从佛教的观点论“宗教的生活实践与心灵净化”〉,郑志明主编:《跨世纪宗教与心灵改革》(南华大学宗教中心,二○○○年七月,)第三六九-三八○页及2.〈宗教释义〉,《台大晨曦佛学社第四十周年社庆纪念特刊》,二○○○年三月,第二十六-三十二页。

  [注3]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第一只复制羊,名为“桃莉”(Dolly),出现于世。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人类遗传基因群蓝图(DNA)定序成功。

  [注4] 《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称《大正藏》)第九册,第七页上。

  [注5] 《大正藏》第十册,第二七二页下。

  [注6] 《大正藏》第九册,第四六五页下。

  [注7] 有关四弘誓愿之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国内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即:1.众生无边誓愿度,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2.烦恼无尽誓愿断,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3.法门无量誓愿学,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4.佛道无上誓愿成,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此四弘誓愿可配于苦、集、灭、道四谛,前一誓愿为利他,后三誓愿为自利。

  [注8] 《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二章。

  [注9] 修五停心观之阶位,为声闻道七方便之第一位。于此阶位修不净、慈悲、缘起、界分别、数息等观,调和多贪、多散等心,次第进入圣位。小乘认为自“五停心位”经过“别相念住位”而达“总相念住位”,此三位总称为三贤。《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造,刘宋昙摩蜜多译)中则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而与其他四观合称为五门禅。

  [注10] 是时,惠能大师尚未剃度出家,故称“行者”。

  [注1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佛光出版社),第十五-十七页。

  [注12] 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语出基督教神学家田立克(Paul Tillich)的名着《信仰的原动力》一书。(Paul Tillich: Dynamics of Faith,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57)

  [注13] 四摄法是通于大小乘之教法,其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中阿含经》卷三十三之《善生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梵网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及卷四十三、《大智度论》卷六十六、《大乘义章》卷十一……等。

  [注14] 四无量心亦是通于大小乘之教法,其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例如:《长阿含经》卷八之《散陀那经》、《未曾有因缘经》卷上、《弥勒菩萨所问经》卷七、《成实论》卷十二、《大乘庄严经论》卷九、《十地经论》卷五、《四念处》卷三、《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等。

  [注15] 《大正藏》第十册,第四二三页下-四二四页上。

  [注16] 四无碍辩亦是通于大小乘之教法,其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例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七、《成实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十八、《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及卷五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

  [注17] 五明为大乘菩萨道之教法,其内容与解释,见诸大乘经论,例如:《菩萨地持经》卷三、《菩萨善戒经》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唐西域记》卷二……等。

  [注18] 谢冰莹等注 译,《新译古文观止》(台北:三民书局,一九九七年),第三六八页。

  [注19] 《大正藏》第十二册,第三四七页上。

  [注20] 同 [注19] 。

  [注21] 同 [注19] 。

  

《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慧开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