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恋;虽行于悲,而于诸众生无所取着;虽行于喜,而观苦众生心常哀悯;虽行于舍,而不废舍利益他事。”[注15]
就教育与辅导之专业伦理而论,咨商辅导者最大的危机与障碍,在于陷入被辅导者的情境之中而无法自拔,《华严经》所开示之义理,正为对治此等障碍及化解此等危机。
二、四无碍辩[注16]
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是故诸佛皆以音声而作佛事。四无碍辩,乃指四种对于语言文字能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称四无碍智,亦即是以音声化度众生之法。就理解能力(即智解)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表达能力(即辩才)言之,称为四无碍辩。据《俱舍论》卷二十七之所载,四无碍辩为:(一)法无碍,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二)义无碍,谓能精通于法所诠表之义理,并能决断无碍;(三)辞无碍,谓能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地表达;(四)辩无碍,谓能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能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亦称乐说无碍。
在此试举国文之教学为例,以说明四无碍辩对于教师的启示,亦即如何将其运用于一般课堂教学之中:
(一)法无碍 即是指教师对于一篇文章中,生字之字义(形、音、义的辨正)、文体、题解大意、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知识,通达无碍。
(二)义无碍 即是指教师对于一篇文章之内容、作者之思想及感情、其所欲表达之意境与精神,能心领神会,阅读其文有如面对其人。换言之,透过文字的解析与文义的理解、欣赏与领会,而能融入作者的心灵世界,神交古人,而与古人为友。左宗棠之言:“开口能言天下事,读书先得古人心”,此之谓也。
(三)辞无碍 即是指教师说理清晰,譬喻善巧,语言的表达与文辞的修养,通达无碍,而能令学生欢喜信受,引导其深入文字宝藏而法喜充满。
(四)乐说无碍 即是指教师本人有教学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譬如说同样一篇文章,可能同时要教好几个班级,或者连续教了几年,如何能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热情洋溢,而不致沦为炒冷饭,就需要有乐说无碍的精神与修养。
其实,四无碍辩不唯应用在国文之教学上,任何领域、学门或科目之教学,均可运用。要之,教师须有教学之热忱,对于自己所任教之学科或专业,必须先要有热情与感动,如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否则连自我都感动不了,如何能够感动得了学生?
三、习五明[注17]
“明”,即“学”或“学问”之意。“五明”指五种学艺或学问,为古印度之学术分类法与学习传统,亦即不论是佛门弟子,或是印度外道及婆罗门教徒等,为自利利他,皆须学习五明:
(一)声明 指通达文字、语言、音韵、语法、及文典之学问。
(二)工巧明 指通达有关工艺、美术、音乐、书术、算历、占卜、天文、地理等一切艺能之学问。于今二十一世纪,应再加上电脑科技、资讯、网路及其相关领域等知识。
(三)医方明 指医学、病理与药理之学问,在现代而言,就是有关医药、卫生、保健、养生等知识。
(四)因明 意指举出理由而行论证之论理学,亦即逻辑、论理之学问。
(五)内明 相对于“声明”、“工巧明”等学艺,而专心思索佛所说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或即指形而上之学问。然而,印度外道及婆罗门教徒等,亦各以其所宗称为内明。就当代文明而言,应包括诸子百家、哲学、宗教、历史等学问。
五明的教学,用现代的教育术语称之,即是“通识教育”。在中国古代,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学,是很重视通识教育。此外,以《古文观止》一书中,司马迁的一篇文章--报任少卿书〉来说明古人为学之通识精神。司马迁在这篇书信中,有画龙点睛的三句话,说明他写《史记》的心愿与理念,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注18]欲“究天人之际”者,乃穷究天人之分际,不但是属哲学之领域,甚至可说是直逼宗教的体验,像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这是相当宗教性的体验;然后要“通古今之变”者,是谈历史的洞见,明治乱兴衰之理;最后要“成一家之言”,是讲文学的素养与造诣。换言之,于文学里不能脱离历史和哲学,否则文学就空洞了;同理,历史不能没有哲学思考与文学创作;哲学亦然,不能脱离人文的精神与历史的深度,所以说:古人为学,“文、史、哲”不分家。做为一个教育或辅导工作者,面对宇宙人生,需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眼光、胸襟与怀抱,才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伍·教学情境--庄严佛土,成熟众生
在论及教育品质或教学成效时,我们常说:“言教不如身教。”其实身教仍嫌不足,因为环境的熏习与牵引,会严重影响身教的效果,譬如现今的社会,五光十色,声色犬马,光怪陆离,青少年身处其中,能不被污染者几希矣。所以说:“身教不如境教”,“境教”即是环境的教化;换言之,环境的教化力,可以远超过言教与身教。因此,最理想的教育情境,就是除了有师长的言教与身教之外,还要有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
就境教方面,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对现代的教育有很深刻的启发,就是“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简称“严土熟生”。《阿弥陀经》之中,有很深的“严土熟生”义理,在此,我先分别引用《阿弥陀经》中的三段经文,再加以说明: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注19]
许多人看到这一段经文“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就有疑问:阿弥陀佛为什么要用“黄金为地”来引诱我们去西方净土呢?其实不是如此,因为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清净心相应,因此自然感应到那个世界殊胜庄严。黄金为地并不稀奇,甚至于还有七宝的亭台楼阁,这就是“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上,由于众生的心地不净,因而感应到山河大地也是污染混浊的,以至于在我们的心目中,黄金为地就显得十分稀奇。在极乐净土,“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整日都有曼陀罗华从天而降,彼处的众生每天清晨就用衣服盛了这些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然后到了中午要用餐的时候,再回到自己的国土,就是回到极乐净土饭食经行,就如同丛林里的生活,午斋过堂后还要跑香,叫做经行。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注20]
在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不但以法、报、化佛三身说法,而且还运用施教之方便,变化出种种奇妙杂色之鸟,令彼等说法,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等佛法中必修课的内容,而且播放的时间,没有限制(“昼夜六时”乃印度的计时方式,即昼三时夜三时,像我们现在说二十四小时一样)。因为阿弥陀佛运用了整个时间与空间的环境,而让法音自然宣流,彼国的众生沐浴在如此殊胜的教育情境中,心中自然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注21]
这一段经文更为殊胜,“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较之现代最新之高科技或多媒体,也不遑多让,其先进之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就是所谓的“交响乐(symphony)”。听到这些微妙法音,众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是很高明的教学设计。在三、四十年前,许多学生都在幻想:“如果教室像电影院”,现在已经有多媒体的电脑化教室,比旧式的电影院还要多功能,但是与阿弥陀佛的整体教学设计比起来,就有如天壤之别,实在不可以道里计。由此观之,阿弥陀佛不但非常了解教育心理学,还十分懂得教材与教法之教学设计。极乐净土整个世界都是净化身心的教学环境设计,这真是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
symphony)”。听到这些微妙法音,众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是很高明的教学设计。在三、四十年前,许多学生都在幻想:“如果教室像电影院”,现在已经有多媒体的电脑化教室,比旧式的电影院还要多功能,但是与阿弥陀佛的整体教学设计比起来,就有如天壤之别,实在不可以道里计。由此观之,阿弥陀佛不但非常了解教育心理学,还十分懂得教材与教法之教学设计。极乐净土整个世界都是净化身心的教学环境设计,这真是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
陆·结语
教育与辅导工作就如同菩萨度众一般,是任重道远,而不易见到成效的,因此菩萨的发心不但是无量无边,而且要久远久远。菩萨者,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略称,意译为“觉有情”,即教化众生之意也。众生界无尽,故其教化也无尽,其慈心悲愿也无量无边。大乘佛教之精神就在于菩萨的积极行愿,与普度无尽众生之无上菩提道,非但不是悲观,而是实观,以如实智慧,观照诸法实相(观自在);非但不是消极,而是勇猛精进,以正勤修持,解脱无尽的烦恼(行深般若);非但不是厌世,而是入世,以慈悲大愿,摄受无边的众生(度苦厄),如观世音菩萨之寻声救苦,普贤菩萨之无尽行愿,与地藏王菩萨之入地狱精神。
Bodhisattva)之略称,意译为“觉有情”,即教化众生之意也。众生界无尽,故其教化也无尽,其慈心悲愿也无量无边。大乘佛教之精神就在于菩萨的积极行愿,与普度无尽众生之无上菩提道,非但不…
《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慧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