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戀;雖行于悲,而于諸衆生無所取著;雖行于喜,而觀苦衆生心常哀憫;雖行于舍,而不廢舍利益他事。”[注15]
就教育與輔導之專業倫理而論,咨商輔導者最大的危機與障礙,在于陷入被輔導者的情境之中而無法自拔,《華嚴經》所開示之義理,正爲對治此等障礙及化解此等危機。
二、四無礙辯[注16]
娑婆衆生,耳根最利,是故諸佛皆以音聲而作佛事。四無礙辯,乃指四種對于語言文字能自由自在而無所滯礙之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稱四無礙智,亦即是以音聲化度衆生之法。就理解能力(即智解)言之,稱爲四無礙解;就表達能力(即辯才)言之,稱爲四無礙辯。據《俱舍論》卷二十七之所載,四無礙辯爲:(一)法無礙,謂善能诠表,領悟法之名句、文章,並能決斷無礙;(二)義無礙,謂能精通于法所诠表之義理,並能決斷無礙;(叁)辭無礙,謂能精通各種地方方言,而能無礙自在地表達;(四)辯無礙,謂能隨順正理而宣揚無礙,或能隨順對方之願求而樂于爲之巧說,故亦稱樂說無礙。
在此試舉國文之教學爲例,以說明四無礙辯對于教師的啓示,亦即如何將其運用于一般課堂教學之中:
(一)法無礙 即是指教師對于一篇文章中,生字之字義(形、音、義的辨正)、文體、題解大意、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知識,通達無礙。
(二)義無礙 即是指教師對于一篇文章之內容、作者之思想及感情、其所欲表達之意境與精神,能心領神會,閱讀其文有如面對其人。換言之,透過文字的解析與文義的理解、欣賞與領會,而能融入作者的心靈世界,神交古人,而與古人爲友。左宗棠之言:“開口能言天下事,讀書先得古人心”,此之謂也。
(叁)辭無礙 即是指教師說理清晰,譬喻善巧,語言的表達與文辭的修養,通達無礙,而能令學生歡喜信受,引導其深入文字寶藏而法喜充滿。
(四)樂說無礙 即是指教師本人有教學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譬如說同樣一篇文章,可能同時要教好幾個班級,或者連續教了幾年,如何能夠在每一堂課上,都能熱情洋溢,而不致淪爲炒冷飯,就需要有樂說無礙的精神與修養。
其實,四無礙辯不唯應用在國文之教學上,任何領域、學門或科目之教學,均可運用。要之,教師須有教學之熱忱,對于自己所任教之學科或專業,必須先要有熱情與感動,如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否則連自我都感動不了,如何能夠感動得了學生?
叁、習五明[注17]
“明”,即“學”或“學問”之意。“五明”指五種學藝或學問,爲古印度之學術分類法與學習傳統,亦即不論是佛門弟子,或是印度外道及婆羅門教徒等,爲自利利他,皆須學習五明:
(一)聲明 指通達文字、語言、音韻、語法、及文典之學問。
(二)工巧明 指通達有關工藝、美術、音樂、書術、算曆、占蔔、天文、地理等一切藝能之學問。于今二十一世紀,應再加上電腦科技、資訊、網路及其相關領域等知識。
(叁)醫方明 指醫學、病理與藥理之學問,在現代而言,就是有關醫藥、衛生、保健、養生等知識。
(四)因明 意指舉出理由而行論證之論理學,亦即邏輯、論理之學問。
(五)內明 相對于“聲明”、“工巧明”等學藝,而專心思索佛所說五乘因果妙理之學,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學,或即指形而上之學問。然而,印度外道及婆羅門教徒等,亦各以其所宗稱爲內明。就當代文明而言,應包括諸子百家、哲學、宗教、曆史等學問。
五明的教學,用現代的教育術語稱之,即是“通識教育”。在中國古代,孔子以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教學,是很重視通識教育。此外,以《古文觀止》一書中,司馬遷的一篇文章--報任少卿書〉來說明古人爲學之通識精神。司馬遷在這篇書信中,有畫龍點睛的叁句話,說明他寫《史記》的心願與理念,就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注18]欲“究天人之際”者,乃窮究天人之分際,不但是屬哲學之領域,甚至可說是直逼宗教的體驗,像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這是相當宗教性的體驗;然後要“通古今之變”者,是談曆史的洞見,明治亂興衰之理;最後要“成一家之言”,是講文學的素養與造詣。換言之,于文學裏不能脫離曆史和哲學,否則文學就空洞了;同理,曆史不能沒有哲學思考與文學創作;哲學亦然,不能脫離人文的精神與曆史的深度,所以說:古人爲學,“文、史、哲”不分家。做爲一個教育或輔導工作者,面對宇宙人生,需要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眼光、胸襟與懷抱,才能承先啓後,繼往開來。
伍·教學情境--莊嚴佛土,成熟衆生
在論及教育品質或教學成效時,我們常說:“言教不如身教。”其實身教仍嫌不足,因爲環境的熏習與牽引,會嚴重影響身教的效果,譬如現今的社會,五光十色,聲色犬馬,光怪陸離,青少年身處其中,能不被汙染者幾希矣。所以說:“身教不如境教”,“境教”即是環境的教化;換言之,環境的教化力,可以遠超過言教與身教。因此,最理想的教育情境,就是除了有師長的言教與身教之外,還要有一個很好的教學環境。
就境教方面,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對現代的教育有很深刻的啓發,就是“莊嚴佛土,成熟衆生”,簡稱“嚴土熟生”。《阿彌陀經》之中,有很深的“嚴土熟生”義理,在此,我先分別引用《阿彌陀經》中的叁段經文,再加以說明: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注19]
許多人看到這一段經文“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就有疑問:阿彌陀佛爲什麼要用“黃金爲地”來引誘我們去西方淨土呢?其實不是如此,因爲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清淨心相應,因此自然感應到那個世界殊勝莊嚴。黃金爲地並不稀奇,甚至于還有七寶的亭臺樓閣,這就是“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上,由于衆生的心地不淨,因而感應到山河大地也是汙染混濁的,以至于在我們的心目中,黃金爲地就顯得十分稀奇。在極樂淨土,“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整日都有曼陀羅華從天而降,彼處的衆生每天清晨就用衣服盛了這些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然後到了中午要用餐的時候,再回到自己的國土,就是回到極樂淨土飯食經行,就如同叢林裏的生活,午齋過堂後還要跑香,叫做經行。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注20]
在極樂淨土,阿彌陀佛不但以法、報、化佛叁身說法,而且還運用施教之方便,變化出種種奇妙雜色之鳥,令彼等說法,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等佛法中必修課的內容,而且播放的時間,沒有限製(“晝夜六時”乃印度的計時方式,即晝叁時夜叁時,像我們現在說二十四小時一樣)。因爲阿彌陀佛運用了整個時間與空間的環境,而讓法音自然宣流,彼國的衆生沐浴在如此殊勝的教育情境中,心中自然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注21]
這一段經文更爲殊勝,“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較之現代最新之高科技或多媒體,也不遑多讓,其先進之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外,“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就是所謂的“交響樂(symphony)”。聽到這些微妙法音,衆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是很高明的教學設計。在叁、四十年前,許多學生都在幻想:“如果教室像電影院”,現在已經有多媒體的電腦化教室,比舊式的電影院還要多功能,但是與阿彌陀佛的整體教學設計比起來,就有如天壤之別,實在不可以道裏計。由此觀之,阿彌陀佛不但非常了解教育心理學,還十分懂得教材與教法之教學設計。極樂淨土整個世界都是淨化身心的教學環境設計,這真是教學設計的最高境界。
symphony)”。聽到這些微妙法音,衆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是很高明的教學設計。在叁、四十年前,許多學生都在幻想:“如果教室像電影院”,現在已經有多媒體的電腦化教室,比舊式的電影院還要多功能,但是與阿彌陀佛的整體教學設計比起來,就有如天壤之別,實在不可以道裏計。由此觀之,阿彌陀佛不但非常了解教育心理學,還十分懂得教材與教法之教學設計。極樂淨土整個世界都是淨化身心的教學環境設計,這真是教學設計的最高境界。
陸·結語
教育與輔導工作就如同菩薩度衆一般,是任重道遠,而不易見到成效的,因此菩薩的發心不但是無量無邊,而且要久遠久遠。菩薩者,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略稱,意譯爲“覺有情”,即教化衆生之意也。衆生界無盡,故其教化也無盡,其慈心悲願也無量無邊。大乘佛教之精神就在于菩薩的積極行願,與普度無盡衆生之無上菩提道,非但不是悲觀,而是實觀,以如實智慧,觀照諸法實相(觀自在);非但不是消極,而是勇猛精進,以正勤修持,解脫無盡的煩惱(行深般若);非但不是厭世,而是入世,以慈悲大願,攝受無邊的衆生(度苦厄),如觀世音菩薩之尋聲救苦,普賢菩薩之無盡行願,與地藏王菩薩之入地獄精神。
Bodhisattva)之略稱,意譯爲“覺有情”,即教化衆生之意也。衆生界無盡,故其教化也無盡,其慈心悲願也無量無邊。大乘佛教之精神就在于菩薩的積極行願,與普度無盡衆生之無上菩提道,非但不…
《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啓悟之探索(慧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