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悲觀,而是實觀,以如實智慧,觀照諸法實相(觀自在);非但不是消極,而是勇猛精進,以正勤修持,解脫無盡的煩惱(行深般若);非但不是厭世,而是入世,以慈悲大願,攝受無邊的衆生(度苦厄),如觀世音菩薩之尋聲救苦,普賢菩薩之無盡行願,與地藏王菩薩之入地獄精神。
吾人效法菩薩道的精神,追求圓滿的生命,這是一項力行與實踐的努力,同時也是逐漸邁向圓人格的蛻變過程。太虛大師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亦即圓滿的生命端賴圓滿的人格來完成。
菩薩道的另一偉大精神是在于,不求一己的自在解脫,而是普願法界所有衆生同證菩提的圓滿無礙境界。若是只有少數的個人解脫,而多數衆生仍舊沈淪苦海,則個人解脫的意義則有缺憾而無法彰顯。因此大乘圓滿的涅槃境界,不是自求了生脫死,而是法界有情同圓種智。《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普賢行願品》也說生死流轉的衆生界是無盡的,唯其世間的苦難無盡,才彰顯出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大慈大悲,以及普賢菩薩忍辱負重的無邊大願之可貴。唯其世間的不圓滿,所以才更需要圓滿的菩薩行願。現代教育身負改造社會與淨化心靈之重責大任,極需藉佛法之教育理念以爲導航,並以佛法教育之方法、精神與精髓充實其內涵,以期安和樂利之人間淨土能實現于世,願以此與天下從事教育與輔導工作者共勉。
【注釋】
[注1] 淨空法師爲此類說法之代表人物。
[注2] 請參閱拙作:1.〈從佛教的觀點論“宗教的生活實踐與心靈淨化”〉,鄭志明主編:《跨世紀宗教與心靈改革》(南華大學宗教中心,二○○○年七月,)第叁六九-叁八○頁及2.〈宗教釋義〉,《臺大晨曦佛學社第四十周年社慶紀念特刊》,二○○○年叁月,第二十六-叁十二頁。
[注3]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叁日,第一只複製羊,名爲“桃莉”(Dolly),出現于世。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人類遺傳基因群藍圖(DNA)定序成功。
[注4] 《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稱《大正藏》)第九冊,第七頁上。
[注5] 《大正藏》第十冊,第二七二頁下。
[注6] 《大正藏》第九冊,第四六五頁下。
[注7] 有關四弘誓願之內容與解釋,散見于諸經論,然各經所舉頗有出入,國內一般采用《六祖壇經》之說,即:1.衆生無邊誓願度,謂菩薩誓願救度一切衆生;2.煩惱無盡誓願斷,謂菩薩誓願斷除一切煩惱;3.法門無量誓願學,謂菩薩誓願學知一切佛法;4.佛道無上誓願成,謂菩薩誓願證得最高菩提。此四弘誓願可配于苦、集、滅、道四谛,前一誓願爲利他,後叁誓願爲自利。
[注8] 《論語》先進篇,第二十二章。
[注9] 修五停心觀之階位,爲聲聞道七方便之第一位。于此階位修不淨、慈悲、緣起、界分別、數息等觀,調和多貪、多散等心,次第進入聖位。小乘認爲自“五停心位”經過“別相念住位”而達“總相念住位”,此叁位總稱爲叁賢。《五門禅經要用法》(一卷,佛陀蜜多造,劉宋昙摩蜜多譯)中則以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而與其他四觀合稱爲五門禅。
[注10] 是時,惠能大師尚未剃度出家,故稱“行者”。
[注11]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佛光出版社),第十五-十七頁。
[注12] 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語出基督教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的名著《信仰的原動力》一書。(Paul Tillich: Dynamics of Faith,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57)
[注13] 四攝法是通于大小乘之教法,其內容與解釋,散見于諸經論,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中阿含經》卷叁十叁之《善生經》、《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梵網經》卷上、《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及卷四十叁、《大智度論》卷六十六、《大乘義章》卷十一……等。
[注14] 四無量心亦是通于大小乘之教法,其內容與解釋散見于諸經論,例如:《長阿含經》卷八之《散陀那經》、《未曾有因緣經》卷上、《彌勒菩薩所問經》卷七、《成實論》卷十二、《大乘莊嚴經論》卷九、《十地經論》卷五、《四念處》卷叁、《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等。
[注15] 《大正藏》第十冊,第四二叁頁下-四二四頁上。
[注16] 四無礙辯亦是通于大小乘之教法,其內容與解釋散見于諸經論,例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俱舍論》卷二十七、《成實論》卷十六、《大毗婆沙論》卷十八、《大智度論》卷二十五及卷五十、《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等。
[注17] 五明爲大乘菩薩道之教法,其內容與解釋,見諸大乘經論,例如:《菩薩地持經》卷叁、《菩薩善戒經》卷叁、《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大唐西域記》卷二……等。
[注18] 謝冰瑩等注 譯,《新譯古文觀止》(臺北:叁民書局,一九九七年),第叁六八頁。
[注19] 《大正藏》第十二冊,第叁四七頁上。
[注20] 同 [注19] 。
[注21] 同 [注19] 。
《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啓悟之探索(慧開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