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深浅。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动念则乖,然后为本佛。”而黄檗禅师也在《传心法要》中说道:“从门入者非宝,从缘悟入,才能永无退失。”这几段文字所含藏的意义,可与六祖之言相互呼应。
第一义悉檀虽然是属于出世间之解脱法门,离文字言说,乍看似与世间毫不相干,但在细心参究之下,仍然对于世俗的教育有很深的启示。吾人处世半生,必然会经历许多人生的转折与起伏,诸如:穷通祸福、悲欢离合、恩怨情仇、是非倾轧、宦海沉浮……等情节与际遇。已故武侠小说作家古龙有句名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吾人午夜梦回之际,必然有以思之:人生的终极目的何在?人生的终极意义又何在?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等等,似乎都不足以提供圆满的解答。这种对于人生目的与意义的终极追寻与探索,不但是每一个人的终极关怀[注12],也可作为世俗教育的第一义悉檀。
二、四摄法
要接引与辅导众生,就要有能力摄受众生,同时也要能够让众生接受,发心作为一个菩萨,就需要有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之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注13]
(一)布施
布施一方面是福德的泉源,另一方面也是与众生结缘的媒介。布施分成三个层次: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在钱财物质上面帮助他人。法施就是为他人说法教化,以法为施,把法布施给他人,也就是讲正法的道理给他人听,让人明了,解决他的迷执与疑惑,如同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为了作育英才,必须花费时间在教学工作上,消耗精力在辅导学生的身心问题上,而不计较有何报酬,这也是一布施的精神。
无畏施就是将“无畏”施于众生,令人无有畏惧。这也是菩萨对于众生的方便救济,除去其恐怖,使其安心。《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故有“施无畏者”之称。星云大师所提倡的“给人方便,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就是一种无畏施。
像我们这个社会上的社工团体,例如“张老师”、“生命线”等,他们所作的服务或辅导工作就是一种无畏施。譬如说有人想不开了,实在是活得太痛苦了,是不是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一了百了呢?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什么?他不需要你的钱财,你跟他讲道理也没有用了,因为他听不进去了,连活都不想活了,还要道理干什么?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另一个层次的力量,一种精神上的支柱,就是“无畏”。坦白说,有不少人在面临沉重的生命负担与巨大的生活压力之时,常有几乎喘不过气的感觉,人生的路要继续走下去,是需要有勇气与毅力的。给他勇气,给他精神的力量,就是无畏施。
现在的年轻人或是学生之中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从最近接二连三的自杀案件,可见一斑。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不一定需要钱财,坦白讲,现在的社会物质那么丰富,他们不一定欠缺。你跟他讲道理,他也不是完全不懂,甚至于道理恐怕讲得比师长更多。他所缺乏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一种生命的智慧力量,他的困境不是师长或辅导者光用口说就能解决,这个时候施教者需要展现出一种无畏的生命力量,加上慈悲与耐心,才有可能为受教者解套。
(二)爱语
爱语就是使用柔软慈爱的语言,也就是能令众生欢喜信受的语言,又分为:慰喻语、庆悦语、胜益语三种。慰喻语是用来安慰或抚平负面情绪的语言,庆悦语是用来鼓励或赞叹正面情绪的语言,胜益语是讲述对众生有实质助益内容的语言。
语言不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至于沟通的效果以及能否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不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无论是沟通或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内容除了有知识的层面外,还有经验的层面,而且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吊诡的是,经验是很难沟通的,譬如牙疼,还仅是生理层次的经验,就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更遑论心理与精神层次的经验,乃至学习与悟道层次的经验。无怪乎佛经里常用“不可说”或“不可思议”,来表达这种语言沟通的困难,然而为了教化启迪众生的目的,却是不得不说,因此沟通的艺术就显得更重要了。
以笔者个人教学的经验为例,从民国六十六年起,我在位于佛光山由星云大师所创办的普门中学担任数学老师,从国中一年级的数学开始教起。刚教书的头一两年,挫折感颇深,因为费了好大的劲儿,教了老半天,还是有不少学生会答出:1/2 + 1/3 = 2/5 或是(a+b)2=a2+b2。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为之气结。而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奇怪了,我讲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符合逻辑,为什么学生会听不懂?”于是开始涉猎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教学法方面的书籍。后来读了黄武雄教授写的一本书《如何教高中数学》,里面引用了一句杨维哲教授的话,是说学生所疑问的为什么(why
),常常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为什么(psychologically why
),而不是逻辑学上的为什么(logically why
)。这句话对我来说直是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突然解开我几年来的疑惑,终于了解到为什么 1/2 + 1/3 = 2/5 而不是 5/6,还有(a+b)2=a2+b2而不是 a2+2ab+b2,因为那样子的答案看起来多顺眼啊!
why
),常常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为什么(psychologically why
),而不是逻辑学上的为什么(logically why
)。这句话对我来说直是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突然解开我几年来的疑惑,终于了解到为什么 1/2 + 1/3 = 2/5 而不是 5/6,还有(a+b)2=a2+b2而不是 a2+2ab+b2,因为那样子的答案看起来多顺眼啊!
于是我开始对学生有了同理心的理解,也不再生他们的气,或是责备他们头脑不清。在上数学课时,也逐步修正原先纯逻辑的推理方式,开始运用心理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举证各式各样的例子,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太强势的语言(因为那样会加剧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导致学习心理上的抗拒),理直而气和,要讲得很柔软,让他心里面没有压力,可以从容地学习,这就是爱语。当然这不是定律,也无法像公式般地套用,如何拿捏其轻重缓急,巧妙地运用,则是需要教学经验的累积。
(三)利行
利行就是殷勤劝导有情,指点迷津,以利益其行持,换言之,对他的立身处世有所帮助。譬如现代的青年(包括青少年,甚至于儿童)常会走到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例如:课业的压力、交友的问题、感情的困扰、家庭的问题、人际的关系、生涯的规划……等等,凡此种种不但都需要有勇气面对,而且要有能力处理或者作出智慧的抉择。然而年轻人的生命历练有限,人生经验不足,或者冲劲有余,智慧不足,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此时就需要有长者或智者提供另外一个不同层次的观念或思考方式,从旁提醒、指点或引导,以助其脱出生命的困局,这就叫做“利行”。
利行也等于是一种生命的导航,然而常常当领航者对迷航者苦口婆心地指点迷津时,彼等众生还不一定领情,甚至于不耐烦地反目;这也反应了吾人生命之中一种吊诡的情境--身处困境中的人,却不知困境之所在。因此领航者不但需要有慈悲与智慧,还需要有耐心与方便,更需要有“生佛一如,众生平等”的信念,为人师者,也须如是,才能教学不厌,诲人不倦。
(四)同事
同事就是与众生一同行事,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同事就是一种身教。具体地说,就是教育者本身不能光说不练,只是做个教育过程的局外人,换言之,为人师者必须同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里面,将整个身心融入到教学情境里面,作学生的模范与表率,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摄受力,这就叫做“同事”。
同样的道理也可应用在家庭教育之中,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子女才能真正受教。譬如说有些父母亲自己不读书(没有阅读书籍的习惯),却严厉要求子女用功读书,则摄受力不足;或者父母亲本身有赌博、吸烟、吃槟榔等不良嗜好,却要求子女戒绝此等恶习,也恐怕难有效果。
法施与无畏施须用爱语的方式来达成,以同事的精神才能达到利行的目的,因此四摄法不是四个独立的法门,而是互为表里的,必须交互运用,才能发挥整体的教化力量与效果。
肆·教师资能--菩萨道的资粮,广学多闻
韩愈在他的〈师说〉一文里,开宗明义就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古谚又云:“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此话似乎是说,教书容易,教人难;其实更严格地说,教书不易,教人更难。对于为人师者而言,传道、授业、解惑是任重而道远的挑战,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教学资能与丰富的教学经验才得以胜任在这方面,菩萨道的资粮,如“四无量心”、“四无碍辩”与“习五明”等法门,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是提升教学资能的宝贵启示。四无量心与四弘誓愿互为表里,皆是菩萨行者面对无量无边刚强众生的深心资粮。教师与学生互动,必须具备良好之沟通能力与技巧,四无碍辩即为化度众生之法。菩萨度众或教师教学,必须广学多闻,广设方便,运用各种学问或各门学科的知识,以摄受众生,是故应习五明,以充实教学资能,以下依次分别论述。
一、 四无量心[注14]
四无量心,亦即慈、悲、喜、舍,乃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同时此四无量心能令无量无边之众生发菩提心。然而,对多数众生而言,慈悲易生爱恋与执着,为求预防与对治此等情执,是故《华严经》云:“虽行于慈,而于诸众生无所爱…
《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慧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