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深淺。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動念則乖,然後爲本佛。”而黃檗禅師也在《傳心法要》中說道:“從門入者非寶,從緣悟入,才能永無退失。”這幾段文字所含藏的意義,可與六祖之言相互呼應。
第一義悉檀雖然是屬于出世間之解脫法門,離文字言說,乍看似與世間毫不相幹,但在細心參究之下,仍然對于世俗的教育有很深的啓示。吾人處世半生,必然會經曆許多人生的轉折與起伏,諸如:窮通禍福、悲歡離合、恩怨情仇、是非傾軋、宦海沈浮……等情節與際遇。已故武俠小說作家古龍有句名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吾人午夜夢回之際,必然有以思之:人生的終極目的何在?人生的終極意義又何在?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等等,似乎都不足以提供圓滿的解答。這種對于人生目的與意義的終極追尋與探索,不但是每一個人的終極關懷[注12],也可作爲世俗教育的第一義悉檀。
二、四攝法
要接引與輔導衆生,就要有能力攝受衆生,同時也要能夠讓衆生接受,發心作爲一個菩薩,就需要有菩薩四攝法--攝受衆生之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注13]
(一)布施
布施一方面是福德的泉源,另一方面也是與衆生結緣的媒介。布施分成叁個層次: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在錢財物質上面幫助他人。法施就是爲他人說法教化,以法爲施,把法布施給他人,也就是講正法的道理給他人聽,讓人明了,解決他的迷執與疑惑,如同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爲人師者,爲了作育英才,必須花費時間在教學工作上,消耗精力在輔導學生的身心問題上,而不計較有何報酬,這也是一布施的精神。
無畏施就是將“無畏”施于衆生,令人無有畏懼。這也是菩薩對于衆生的方便救濟,除去其恐怖,使其安心。《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世音菩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故有“施無畏者”之稱。星雲大師所提倡的“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就是一種無畏施。
像我們這個社會上的社工團體,例如“張老師”、“生命線”等,他們所作的服務或輔導工作就是一種無畏施。譬如說有人想不開了,實在是活得太痛苦了,是不是有什麼辦法能讓他一了百了呢?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什麼?他不需要你的錢財,你跟他講道理也沒有用了,因爲他聽不進去了,連活都不想活了,還要道理幹什麼?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另一個層次的力量,一種精神上的支柱,就是“無畏”。坦白說,有不少人在面臨沈重的生命負擔與巨大的生活壓力之時,常有幾乎喘不過氣的感覺,人生的路要繼續走下去,是需要有勇氣與毅力的。給他勇氣,給他精神的力量,就是無畏施。
現在的年輕人或是學生之中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從最近接二連叁的自殺案件,可見一斑。他們需要的是什麼?他們不一定需要錢財,坦白講,現在的社會物質那麼豐富,他們不一定欠缺。你跟他講道理,他也不是完全不懂,甚至于道理恐怕講得比師長更多。他所缺乏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力量,一種生命的智慧力量,他的困境不是師長或輔導者光用口說就能解決,這個時候施教者需要展現出一種無畏的生命力量,加上慈悲與耐心,才有可能爲受教者解套。
(二)愛語
愛語就是使用柔軟慈愛的語言,也就是能令衆生歡喜信受的語言,又分爲:慰喻語、慶悅語、勝益語叁種。慰喻語是用來安慰或撫平負面情緒的語言,慶悅語是用來鼓勵或贊歎正面情緒的語言,勝益語是講述對衆生有實質助益內容的語言。
語言不只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媒介,更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至于溝通的效果以及能否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不但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無論是溝通或是傳道、授業、解惑,其內容除了有知識的層面外,還有經驗的層面,而且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然而吊詭的是,經驗是很難溝通的,譬如牙疼,還僅是生理層次的經驗,就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更遑論心理與精神層次的經驗,乃至學習與悟道層次的經驗。無怪乎佛經裏常用“不可說”或“不可思議”,來表達這種語言溝通的困難,然而爲了教化啓迪衆生的目的,卻是不得不說,因此溝通的藝術就顯得更重要了。
以筆者個人教學的經驗爲例,從民國六十六年起,我在位于佛光山由星雲大師所創辦的普門中學擔任數學老師,從國中一年級的數學開始教起。剛教書的頭一兩年,挫折感頗深,因爲費了好大的勁兒,教了老半天,還是有不少學生會答出:1/2 + 1/3 = 2/5 或是(a+b)2=a2+b2。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爲之氣結。而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奇怪了,我講的每一句話都非常符合邏輯,爲什麼學生會聽不懂?”于是開始涉獵一些有關兒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以及教學法方面的書籍。後來讀了黃武雄教授寫的一本書《如何教高中數學》,裏面引用了一句楊維哲教授的話,是說學生所疑問的爲什麼(why
),常常是一個心理學上的爲什麼(psychologically why
),而不是邏輯學上的爲什麼(logically why
)。這句話對我來說直是醍醐灌頂,一語驚醒夢中人,突然解開我幾年來的疑惑,終于了解到爲什麼 1/2 + 1/3 = 2/5 而不是 5/6,還有(a+b)2=a2+b2而不是 a2+2ab+b2,因爲那樣子的答案看起來多順眼啊!
why
),常常是一個心理學上的爲什麼(psychologically why
),而不是邏輯學上的爲什麼(logically why
)。這句話對我來說直是醍醐灌頂,一語驚醒夢中人,突然解開我幾年來的疑惑,終于了解到爲什麼 1/2 + 1/3 = 2/5 而不是 5/6,還有(a+b)2=a2+b2而不是 a2+2ab+b2,因爲那樣子的答案看起來多順眼啊!
于是我開始對學生有了同理心的理解,也不再生他們的氣,或是責備他們頭腦不清。在上數學課時,也逐步修正原先純邏輯的推理方式,開始運用心理學的思維方式,運用各種教學輔助工具,舉證各式各樣的例子,同時盡量避免使用太強勢的語言(因爲那樣會加劇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導致學習心理上的抗拒),理直而氣和,要講得很柔軟,讓他心裏面沒有壓力,可以從容地學習,這就是愛語。當然這不是定律,也無法像公式般地套用,如何拿捏其輕重緩急,巧妙地運用,則是需要教學經驗的累積。
(叁)利行
利行就是殷勤勸導有情,指點迷津,以利益其行持,換言之,對他的立身處世有所幫助。譬如現代的青年(包括青少年,甚至于兒童)常會走到所謂人生的十字路口,例如:課業的壓力、交友的問題、感情的困擾、家庭的問題、人際的關系、生涯的規劃……等等,凡此種種不但都需要有勇氣面對,而且要有能力處理或者作出智慧的抉擇。然而年輕人的生命曆練有限,人生經驗不足,或者沖勁有余,智慧不足,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抉擇,此時就需要有長者或智者提供另外一個不同層次的觀念或思考方式,從旁提醒、指點或引導,以助其脫出生命的困局,這就叫做“利行”。
利行也等于是一種生命的導航,然而常常當領航者對迷航者苦口婆心地指點迷津時,彼等衆生還不一定領情,甚至于不耐煩地反目;這也反應了吾人生命之中一種吊詭的情境--身處困境中的人,卻不知困境之所在。因此領航者不但需要有慈悲與智慧,還需要有耐心與方便,更需要有“生佛一如,衆生平等”的信念,爲人師者,也須如是,才能教學不厭,誨人不倦。
(四)同事
同事就是與衆生一同行事,所謂“言教不如身教”,同事就是一種身教。具體地說,就是教育者本身不能光說不練,只是做個教育過程的局外人,換言之,爲人師者必須同學生一起參與到教學活動裏面,將整個身心融入到教學情境裏面,作學生的模範與表率,才能夠對學生産生攝受力,這就叫做“同事”。
同樣的道理也可應用在家庭教育之中,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子女才能真正受教。譬如說有些父母親自己不讀書(沒有閱讀書籍的習慣),卻嚴厲要求子女用功讀書,則攝受力不足;或者父母親本身有賭博、吸煙、吃槟榔等不良嗜好,卻要求子女戒絕此等惡習,也恐怕難有效果。
法施與無畏施須用愛語的方式來達成,以同事的精神才能達到利行的目的,因此四攝法不是四個獨立的法門,而是互爲表裏的,必須交互運用,才能發揮整體的教化力量與效果。
肆·教師資能--菩薩道的資糧,廣學多聞
韓愈在他的〈師說〉一文裏,開宗明義就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古諺又雲:“經師易遇,人師難求。”此話似乎是說,教書容易,教人難;其實更嚴格地說,教書不易,教人更難。對于爲人師者而言,傳道、授業、解惑是任重而道遠的挑戰,需要具備相當深厚的教學資能與豐富的教學經驗才得以勝任在這方面,菩薩道的資糧,如“四無量心”、“四無礙辯”與“習五明”等法門,對于現代教師而言,是提升教學資能的寶貴啓示。四無量心與四弘誓願互爲表裏,皆是菩薩行者面對無量無邊剛強衆生的深心資糧。教師與學生互動,必須具備良好之溝通能力與技巧,四無礙辯即爲化度衆生之法。菩薩度衆或教師教學,必須廣學多聞,廣設方便,運用各種學問或各門學科的知識,以攝受衆生,是故應習五明,以充實教學資能,以下依次分別論述。
一、 四無量心[注14]
四無量心,亦即慈、悲、喜、舍,乃佛菩薩爲普度無量衆生,令離苦得樂,所應具有之四種精神,同時此四無量心能令無量無邊之衆生發菩提心。然而,對多數衆生而言,慈悲易生愛戀與執著,爲求預防與對治此等情執,是故《華嚴經》雲:“雖行于慈,而于諸衆生無所愛…
《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啓悟之探索(慧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