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指我们所要了解个别“众生的世界”,我们常常以为所有众生都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中--(譬如说牛顿式的物理世界),其实不然。我们除了分享(share)一个看似共通的物理世界之外,其实是活在不同的心理世界、不同的感情世界与不同的精神世界。换言之,吾人生命之所依、生活之所处的时空,实际上是一个多重的宇宙与人生。佛教经典里所说的六道、三界、二十八天,以及成、住、坏、空四劫……等,都是从“世界悉檀”的层次来说明的。
在此以一则有趣的公案来说明世界悉檀,有位居士问智藏禅师:“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三世因果?天堂地狱?西方极乐净土?”禅师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有啊!当然有啊!”。这位居士听了之后大惑不解,因为之前他以同样的问题去问径山禅师,而禅师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没有。”智藏禅师于是反问这位居士:“你有没有妻子儿女?房屋田产?治生事业……等等?”均答曰:“有啊!”又问他:“径山和尚有无妻子儿女?房屋田产?治生事业?”均答曰:“无。”之所以径山禅师说“无”,而智藏禅师说“有”的理由,是因为智藏禅师是站在提问者的立场,以“世界悉檀”的层次来回答,而径山禅师则是站在悟道的立场,以“第一义悉檀”的层次来回答。
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除了从比较客观的物理学角度之外,还有主观的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面向,包括客观的认识与主观的投射,有无相生,真假参半,虚实相随,实际上是很复杂。有一个现代的电脑术语--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很可以说明这样的情境。“世界悉檀”对于教育者的启示,在于要了解学生的世界观与教育者之间的异同,两者之间不可能没有交集,也不可能全然一致,然而为了教化的目的与施教的方便,教育者应主动进入到学生的世界里面,了解他们的现状、问题与需要,才能够帮助他们成长,这就是世界悉檀的启示。
(二)各各为人悉檀
“各各为人悉檀”,略作“为人悉檀”,即是因应众生各别之根机与能力,而说各种实践法门,令其生起善根,故又称为“生善悉檀”。换言之,就是针对学生的性向,针对他的根基来施教与辅导。在此先举一个《论语》里的例子,《论语·先进篇》里面有一段孔子与弟子间的对话,用来说明“各各为人悉檀”,是非常贴切的。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8]
“闻斯行诸?”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说:我听到一个道理,是否就要去力行实践?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他对子路的回应是:有父亲兄长在做主,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实践呢?意思是应先向父兄请示,三思而后行;但是对冉有的回应却是:你听到了一个道理,就要去实践。公西华因为是夫子的侍者待在身旁,听了孔子先后回答了两位同学的问题之后,心中觉得十分纳闷:奇怪了,怎么两个同学问了同样的问题,老师不但没有标准答案,而且南辕北辙,于是就请老师解惑。孔子说:因为冉有这个人是比较退缩的、怕事的,所以对这种学生就要从积极面来鼓励他--你应该要勇于任事。然而,子路是属于冲动躁进的性格,凡事都喜欢自告奋勇,一马当先,就是因为他太莽撞了,所以要告诫他行事要稍缓一些,要三思而后行。由此例可见,孔老夫子不但对弟子们的人格特质与性向了若指掌,而且深通教育心理学,针对个别差异,对症下药。
佛陀有个弟子,他的名字叫“二十亿耳”(又称亿耳罗汉或闻二百亿),他在出家以前爱好音律,出家以后因为修行过度认真,废寝忘食,不但烦恼未断,反而把身体搞坏病倒了,因此退失道心。所以佛陀就召唤他来个别辅导,先问他出家以前有何专长嗜好,答以爱好弹琴。佛陀就以音律的道理为他开示:琴弦若是太紧,则无法弹出悦耳之音韵;若是琴弦太松,亦无美妙音乐。惟有在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时,始能得其中和,而弹出美妙悠扬的音乐。同样的道理,过度精进会扰乱此心之调和,不够精进也容易令心懈怠,惟取中道之行,修持才能成就。二十亿耳在聆听佛陀训示之后,遂恢复其道心,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并证得阿罗汉果,后来成为精进第一的大弟子。
佛陀另一个弟子周利盘陀伽的事迹也很有启发性,他与兄长摩诃盘特一同出家为佛陀弟子,但是因为禀性鲁钝愚笨,凡是所学习之教法,诵过即忘,所以被人称之为“愚路”,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他是个智障儿童。之后,佛陀知道了他的烦恼与障碍,就不再要他记诵经文,反而教他诵念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令他在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覆念诵。周利盘陀伽依教奉行,因此业障逐渐消除,后来水到渠成,某日忽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具足神通,变化自在。他也是名列《阿弥陀经》中的十六大阿罗汉之一。
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由于着重客观的事实与逻辑的推演,而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是要求在误差容许范围内的精准度。但是面对学生的个案,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an inpidual),其间的差别是属于心理学的(psychological)与人格特质上(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的,所以在实际的施教与辅导上,几乎没有客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是要观众生的根基,要看学生的性向。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向与掌握机缘,才能应机施法,学生才能真正得益。然而,这一点对教师及辅导者来说,其实是最困难与最关键的挑战。
(三)对治悉檀
“对治悉檀”即是针对众生之贪、嗔、痴等烦恼,应病而施予法药,这是为了灭除众生烦恼与恶业而设施之教法,以其能断除众生诸恶,故又称为“断恶悉檀”。“对治”是个医疗的譬喻,就是根据众生的病症,或是根据他的习气或缺点,能够对症下药,所以称为“对治悉檀”。对治悉檀最典型的法门就是“五停心观”[注9],说明如下:
五停心观的立意,就是针对众生的根本烦恼:贪、嗔、痴、散乱与业障,而开出的对治药方。贪欲重的众生,就需要修习不净观;嗔心重脾气很大的,就需要修习慈悲观;心念容易散乱的,就需要修习数息观,用数息法让心能够逐渐安定下来;身心障碍重的众生,需要修习念佛观。
无明烦恼对众生所造成的障碍,是通于世间与出世间的,如果有人恶习太深,烦恼太重,不要说是修习出世间的解脱法门,即使是世间的读书进学,习艺谋生,乃至于立身处世,成家立业……等等,都会遭遇到很大的障碍。所以五停心观不仅是修道的法门,就是用在升学考试或是谋职创业等世间法上,也是一项必要的利器。
(四)第一义悉檀
第一义悉檀,即是破除一切语言论议,直接以第一义诠明诸法实相之理,令众生真正契入教法,又称为“入理悉檀”。换言之,第一义悉檀就是说众生的根基成熟了,为他直接开示诸法实相之理,如《华严经》所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或者如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然这要在众生的机缘成熟之时,才能够领会到深奥的诸法实相。
在《中阿含经》卷八及《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中,有个故事可借用来说明第一义悉檀的意涵。离婆多为舍利弗之弟,他曾因夜行荒郊野外遭雨而止宿神祠,至深夜见有二鬼争夺死尸,因为被发现而卷入二鬼之争,又为了主持公道而得罪其中一鬼,乃遭该鬼节节支解而吞食入腹,另一鬼则在此过程中,随即以死尸之手足、头颅、躯干等部位,替换离婆多之身躯。结果离婆多发现,他原本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全部进了鬼腹,而现有的躯体却是死尸拼凑而成,因而大惑不解,乃思人身之虚幻。翌日,离婆多往诣佛所,听闻人身由四大五阴假和合之理,豁然大悟,遂出家入道。
《六祖坛经》宗宝本(亦即流通本)中的惠明悟道公案,亦即惠明法师在力取衣钵不得之后,与惠能行者[注10]之间的一段对话,可引用作为第一义悉檀之教学实例: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注11]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注11]
惠明在力取衣钵,却提掇不动之余,知有法在,不敢造次,乃收摄身心,唯求说法。而惠能行者的开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堕两边,不作圣解,就如《楞伽经》所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唐朝裴休宰相在《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的序言中说道:“有大禅师号希运,……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证之者,无新旧…
《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慧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