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慧开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佛罗里达州的计票案……等等,其事实真相,不但极难知晓,而且在错综复杂与钩心斗角的政治变局中,恐将石沉大海或随风飘逝。

  这个时代最大的困局就是在于意义的丧失,科技文明的进步却伴随着心灵修养的堕落,近来层出不穷的抢劫、凶杀、自杀、甚至于近亲乱伦、骨肉相残……等社会事件,在在显示幸福快乐的日子似乎只是童话故事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离我们愈来愈远。面临如此的困境,现今的教育似乎是无能为力,“现在的学生(小孩子)愈来愈难教,愈来愈不受教了”几乎是所有的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心声。一方面是因为整个教育系统与制度,乃至于教材与教法,长久以来一直严重地失衡,偏重科技知识,轻忽人文精神而失却心灵净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与风气恶化,其所产生的污染与牵引力,对缺乏心灵力量的现代人(特别是在学的青少年与职场上的生意人)而言,是很难抗拒的。

  就教育而言,其中最严重的还是教育理念的丧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已经不在,而被速食文明所取代,学校只不过是职业训练的场所,而非人格养成的殿堂。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子弟都要继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则整个世界的前景着实令人忧心忡忡。面对这样的困境与难题,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自觉与灵性的洗涤,而佛陀的教化正是理想的心灵解药。

  四、佛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世界的变局不断与时推移,科技文明虽然一再推陈出新,人生的烦恼与困境依然层出不穷,而问题的本质却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心灵生病了。诸病之中,心病为最,然而心病还需心药医,因此解决之道无他--就在于“心灵的医药”与“心灵的教育”。佛教的起源虽然古老,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然而其内涵就在于针对人生问题的核心--“众生的苦难”与“烦恼的根源”--所提出的对治与解决之道。人生问题,诸如生老病死、贫富贵贱、穷通祸福、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等等,其现象容或层出不穷,乃至千差万别,其本质却是贯穿三世,千古一如的。由此观之,佛陀的教化,亦即人生问题的对治与解决之道,是跨越时空,历久而弥新的。

  以下就佛教的宗教内涵、哲学义理与教育精神综合而论,分成四个方向来说明佛教教学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理念 这是佛教之宗教信念对于现代教育者教育理念的启示,所谓“慈悲大愿,摄受众生”;

  (二)教学方法 这是对于运用教学与辅导方法的启示,所谓“因材施教,应机施法”;

  (三)教师资能 是对于从事教育与辅导工作的同仁,提升教学能力的启示,所谓“广学多闻,辩才无碍”;

  (四)教学情境 是对于“言教”、“身教”之外的“境教”所作的启示,所谓“庄严佛土,成熟众生”。

  贰·宗教信念与教育理念

  一、宗教信念

  佛陀的教化强调“信、解、行、证”之次第,除了信仰之外,还有慧解、行持与证量。换言之,佛教不仅仅是个“信仰”的宗教,更是个镕“教化、实践与证悟”于一炉的宗教。在《法华经·方便品》中有一段经文,说明佛陀应化于世间的因缘,就是为了教化大地的众生: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注4]

  佛陀不以小因小缘,乃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而此一大事因缘即是开示众生以悟入佛的知见;换言之,佛陀降临世间的意义与目的,即是在教化与引导众生,令众生开悟并证入与佛陀同样的智慧知见。是故在经典中,佛陀被称为是人天师范或人天导师,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佛陀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家暨教育家,其施教的对象涵盖世出世间一切众生。

  根据《华严经》中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维,成等正觉之后,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注5]这就是正面肯定大地所有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换言之,众生都有成佛的潜能--也就是佛性,只是因为有很多妄想执着与烦恼而不能证得,因此就有待佛陀的开示、启发与教导。

  《华严经》中又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注6]这就是说,从心性迷悟的观点而言,佛是已彻底觉悟智慧圆满之有情,众生则是尚待觉悟之佛,闻道有先后,修证有深浅;换言之,佛与众生只有悟境上的差别,并无本性上的差异,或者说其差别只是现象上或是层次上的,而非本质上的。

  以上两点,佛陀应迹世间的教化因缘,以及肯定一切众生根本觉性的宗教信念,可作为现代从事教育工作者在思维及建构其教育理念时之根本启示。换言之,教育的根本意义是建立在学生(亦即众生)的本有觉性上,然而仍须再透过教师之启发与学生之学习等历程而完成。就出世间法而论,基于众生之佛性--亦即断惑证真与转识成智之积极可能性,是故福慧具足之圆满佛道得以成就,因而赋予宗教(佛教)修持无比的意义;同理,就世间法而论,基于学生的觉性--亦即人格自新与改过迁善之积极可能性,使进德修业乃至希圣希贤得以成就,因此赋予教育化导甚深的意义。菩萨在调伏顽固刚强众生之时,教师在面临教学与辅导的困难之时,之所以仍能心不退转,亦不失其热忱,其所凭借与依恃者,正是这样的宗教信念与教育理念。

  二、四弘誓愿

  虽然就义理上而言,佛与众生的心性无有差别,然而就事相上分辨,众生所展现的面貌却是千差万别,其所经历的苦难与烦恼也是无量无边的。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因此菩萨行者,仅是心怀“生佛一体”的信念仍嫌不足,必须辅以广大悲心与无边誓愿,信愿具足,才能产生无怨无悔的慈悲力量。是故菩萨须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注7]

  就世间法而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此为喻,则教育是细水长流,默默耕耘的扎根工作。为人师者任重而道远,是故不可不弘毅,而弘毅之道无他,誓愿为首要,愿弘乃能行远。教育乃国家百年大计,是社稷之大梁支柱与幕后功臣,而非舞台上的英雄事迹与丰功伟业,是故为人师者,须有“教育工作是志业,而非仅是职业”这样的认知与发心,其信愿才会绵绵不断而源远流长,才能“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戒、定、慧”三学:佛法修证的总纲

  信愿具足,仍须资以行持才能圆满佛道,否则真空妙有之理,尽管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然而慧眼未明,烦恼依旧,习气难除,不得自在。是故仅有理悟而无事修,就如同“说食数宝”,疗饥抒困亦不可得,遑论断除烦恼,开发智慧。就菩提道而言,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不是凭借知识或学问即可达成,而是需要透过实践与修证才能成就。而具体的实践工夫,则是从“身、口、意”三业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下手,修习“戒、定、慧”三学,开启“闻、思、修”三慧。

  三学“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乃是共通于各个佛教传统(包括南传、北传、汉传、藏传等佛教传承)的修证总纲,也是众生净化身心,开发智慧的必修课程。其大意如下下:

  (一)戒 戒即是戒律,于内摄护六根,扭转习气,令烦恼不易起现行;于外不侵犯他人,慈悲一切众生,如此则身心轻安。(“戒”与“律”有内外的差别:“戒”为对治个人内在烦恼习气,“律”乃规范人际外在互动关系。)

  (二)定 定即禅定,内聚心力(mental power),止息烦恼。求放心,远离散乱与懈怠,心止于一境,身心自主。

  mental power),止息烦恼。求放心,远离散乱与懈怠,心止于一境,身心自主。

  (三)慧 运用观力(insight),勘破烦恼。观照自心,开发智慧,通达因果,抉择真妄,身心解脱自在。

  insight),勘破烦恼。观照自心,开发智慧,通达因果,抉择真妄,身心解脱自在。

  其实,不惟是佛法的实践与修证,或是真理的探求,就世间法而论,无论学问或是事业,各行各业要有所成就,亦需要有戒、定、慧的功夫。

  四、“闻、思、修”三慧:修学之次第,智慧的阶梯

  三慧“闻、思、修”乃智慧之进阶与开展,由听闻、记诵之初阶,经历思维修习之进阶,到达三业相应,身心净化之圆满。三者之间的层次,如下所示:

  由上所论,“三学”与“三慧”不但是修学佛法的总纲,也可作为吾人生活实践与心灵净化之必修课目。

  承上所论,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信念,在于对众生觉性的肯定;而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悟性的启发,此二者赋予教育工作最根本的意义。施教的内容,当然须兼顾知识、情感与意境三方面;至于施教的方法,则需应机施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参·教学方法--随缘化导,应机施法

  一、四悉檀

  谚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除了理念之外,方法是很重要。以下讨论佛教对教学方法所作的启示,首先说明“四悉檀”。“四悉檀”语出《大智度论》卷一,悉檀之梵语作:siddhanta,乃是成就的意思,四悉檀即意指佛、菩萨所运用之四种成就众生的法门,也就是教化众生以成就道业的法门,其分项内容解析如下:

  (一)世界悉檀

  “世界悉檀”之原意为随顺众生而说世界之法,换言之,即是以世间一般所共许之思想、语言、观念等事物,或是就众生不同层次的观点来说明世界的相状。这里所说的“世界”…

《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慧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