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羅裏達州的計票案……等等,其事實真相,不但極難知曉,而且在錯綜複雜與鈎心鬥角的政治變局中,恐將石沈大海或隨風飄逝。
這個時代最大的困局就是在于意義的喪失,科技文明的進步卻伴隨著心靈修養的墮落,近來層出不窮的搶劫、凶殺、自殺、甚至于近親亂倫、骨肉相殘……等社會事件,在在顯示幸福快樂的日子似乎只是童話故事裏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卻是離我們愈來愈遠。面臨如此的困境,現今的教育似乎是無能爲力,“現在的學生(小孩子)愈來愈難教,愈來愈不受教了”幾乎是所有的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心聲。一方面是因爲整個教育系統與製度,乃至于教材與教法,長久以來一直嚴重地失衡,偏重科技知識,輕忽人文精神而失卻心靈淨化。另一方面,則是因爲整個社會環境與風氣惡化,其所産生的汙染與牽引力,對缺乏心靈力量的現代人(特別是在學的青少年與職場上的生意人)而言,是很難抗拒的。
就教育而言,其中最嚴重的還是教育理念的喪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已經不在,而被速食文明所取代,學校只不過是職業訓練的場所,而非人格養成的殿堂。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子弟都要繼續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則整個世界的前景著實令人憂心忡忡。面對這樣的困境與難題,我們需要的是理性的自覺與靈性的洗滌,而佛陀的教化正是理想的心靈解藥。
四、佛教對現代教育的啓示
世界的變局不斷與時推移,科技文明雖然一再推陳出新,人生的煩惱與困境依然層出不窮,而問題的本質卻是一成不變的--就是心靈生病了。諸病之中,心病爲最,然而心病還需心藥醫,因此解決之道無他--就在于“心靈的醫藥”與“心靈的教育”。佛教的起源雖然古老,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然而其內涵就在于針對人生問題的核心--“衆生的苦難”與“煩惱的根源”--所提出的對治與解決之道。人生問題,諸如生老病死、貧富貴賤、窮通禍福、悲歡離合、恩怨情仇……等等,其現象容或層出不窮,乃至千差萬別,其本質卻是貫穿叁世,千古一如的。由此觀之,佛陀的教化,亦即人生問題的對治與解決之道,是跨越時空,曆久而彌新的。
以下就佛教的宗教內涵、哲學義理與教育精神綜合而論,分成四個方向來說明佛教教學對于現代教育的啓示:
(一)教育理念 這是佛教之宗教信念對于現代教育者教育理念的啓示,所謂“慈悲大願,攝受衆生”;
(二)教學方法 這是對于運用教學與輔導方法的啓示,所謂“因材施教,應機施法”;
(叁)教師資能 是對于從事教育與輔導工作的同仁,提升教學能力的啓示,所謂“廣學多聞,辯才無礙”;
(四)教學情境 是對于“言教”、“身教”之外的“境教”所作的啓示,所謂“莊嚴佛土,成熟衆生”。
貳·宗教信念與教育理念
一、宗教信念
佛陀的教化強調“信、解、行、證”之次第,除了信仰之外,還有慧解、行持與證量。換言之,佛教不僅僅是個“信仰”的宗教,更是個镕“教化、實踐與證悟”于一爐的宗教。在《法華經·方便品》中有一段經文,說明佛陀應化于世間的因緣,就是爲了教化大地的衆生: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注4]
佛陀不以小因小緣,乃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而此一大事因緣即是開示衆生以悟入佛的知見;換言之,佛陀降臨世間的意義與目的,即是在教化與引導衆生,令衆生開悟並證入與佛陀同樣的智慧知見。是故在經典中,佛陀被稱爲是人天師範或人天導師,用現代的語言來說,佛陀是一位偉大的宗教家暨教育家,其施教的對象涵蓋世出世間一切衆生。
根據《華嚴經》中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成等正覺之後,普觀法界一切衆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衆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注5]這就是正面肯定大地所有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換言之,衆生都有成佛的潛能--也就是佛性,只是因爲有很多妄想執著與煩惱而不能證得,因此就有待佛陀的開示、啓發與教導。
《華嚴經》中又說:“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注6]這就是說,從心性迷悟的觀點而言,佛是已徹底覺悟智慧圓滿之有情,衆生則是尚待覺悟之佛,聞道有先後,修證有深淺;換言之,佛與衆生只有悟境上的差別,並無本性上的差異,或者說其差別只是現象上或是層次上的,而非本質上的。
以上兩點,佛陀應迹世間的教化因緣,以及肯定一切衆生根本覺性的宗教信念,可作爲現代從事教育工作者在思維及建構其教育理念時之根本啓示。換言之,教育的根本意義是建立在學生(亦即衆生)的本有覺性上,然而仍須再透過教師之啓發與學生之學習等曆程而完成。就出世間法而論,基于衆生之佛性--亦即斷惑證真與轉識成智之積極可能性,是故福慧具足之圓滿佛道得以成就,因而賦予宗教(佛教)修持無比的意義;同理,就世間法而論,基于學生的覺性--亦即人格自新與改過遷善之積極可能性,使進德修業乃至希聖希賢得以成就,因此賦予教育化導甚深的意義。菩薩在調伏頑固剛強衆生之時,教師在面臨教學與輔導的困難之時,之所以仍能心不退轉,亦不失其熱忱,其所憑借與依恃者,正是這樣的宗教信念與教育理念。
二、四弘誓願
雖然就義理上而言,佛與衆生的心性無有差別,然而就事相上分辨,衆生所展現的面貌卻是千差萬別,其所經曆的苦難與煩惱也是無量無邊的。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因此菩薩行者,僅是心懷“生佛一體”的信念仍嫌不足,必須輔以廣大悲心與無邊誓願,信願具足,才能産生無怨無悔的慈悲力量。是故菩薩須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注7]
就世間法而論,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以此爲喻,則教育是細水長流,默默耕耘的紮根工作。爲人師者任重而道遠,是故不可不弘毅,而弘毅之道無他,誓願爲首要,願弘乃能行遠。教育乃國家百年大計,是社稷之大梁支柱與幕後功臣,而非舞臺上的英雄事迹與豐功偉業,是故爲人師者,須有“教育工作是志業,而非僅是職業”這樣的認知與發心,其信願才會綿綿不斷而源遠流長,才能“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叁、“戒、定、慧”叁學:佛法修證的總綱
信願具足,仍須資以行持才能圓滿佛道,否則真空妙有之理,盡管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然而慧眼未明,煩惱依舊,習氣難除,不得自在。是故僅有理悟而無事修,就如同“說食數寶”,療饑抒困亦不可得,遑論斷除煩惱,開發智慧。就菩提道而言,明心見性,斷惑證真,不是憑借知識或學問即可達成,而是需要透過實踐與修證才能成就。而具體的實踐工夫,則是從“身、口、意”叁業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下手,修習“戒、定、慧”叁學,開啓“聞、思、修”叁慧。
叁學“戒、定、慧”,又稱“叁無漏學”,乃是共通于各個佛教傳統(包括南傳、北傳、漢傳、藏傳等佛教傳承)的修證總綱,也是衆生淨化身心,開發智慧的必修課程。其大意如下下:
(一)戒 戒即是戒律,于內攝護六根,扭轉習氣,令煩惱不易起現行;于外不侵犯他人,慈悲一切衆生,如此則身心輕安。(“戒”與“律”有內外的差別:“戒”爲對治個人內在煩惱習氣,“律”乃規範人際外在互動關系。)
(二)定 定即禅定,內聚心力(mental power),止息煩惱。求放心,遠離散亂與懈怠,心止于一境,身心自主。
mental power),止息煩惱。求放心,遠離散亂與懈怠,心止于一境,身心自主。
(叁)慧 運用觀力(insight),勘破煩惱。觀照自心,開發智慧,通達因果,抉擇真妄,身心解脫自在。
insight),勘破煩惱。觀照自心,開發智慧,通達因果,抉擇真妄,身心解脫自在。
其實,不惟是佛法的實踐與修證,或是真理的探求,就世間法而論,無論學問或是事業,各行各業要有所成就,亦需要有戒、定、慧的功夫。
四、“聞、思、修”叁慧:修學之次第,智慧的階梯
叁慧“聞、思、修”乃智慧之進階與開展,由聽聞、記誦之初階,經曆思維修習之進階,到達叁業相應,身心淨化之圓滿。叁者之間的層次,如下所示:
由上所論,“叁學”與“叁慧”不但是修學佛法的總綱,也可作爲吾人生活實踐與心靈淨化之必修課目。
承上所論,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信念,在于對衆生覺性的肯定;而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對學生悟性的啓發,此二者賦予教育工作最根本的意義。施教的內容,當然須兼顧知識、情感與意境叁方面;至于施教的方法,則需應機施法,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參·教學方法--隨緣化導,應機施法
一、四悉檀
諺雲:“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除了理念之外,方法是很重要。以下討論佛教對教學方法所作的啓示,首先說明“四悉檀”。“四悉檀”語出《大智度論》卷一,悉檀之梵語作:siddhanta,乃是成就的意思,四悉檀即意指佛、菩薩所運用之四種成就衆生的法門,也就是教化衆生以成就道業的法門,其分項內容解析如下:
(一)世界悉檀
“世界悉檀”之原意爲隨順衆生而說世界之法,換言之,即是以世間一般所共許之思想、語言、觀念等事物,或是就衆生不同層次的觀點來說明世界的相狀。這裏所說的“世界”…
《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啓悟之探索(慧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