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指我們所要了解個別“衆生的世界”,我們常常以爲所有衆生都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之中--(譬如說牛頓式的物理世界),其實不然。我們除了分享(share)一個看似共通的物理世界之外,其實是活在不同的心理世界、不同的感情世界與不同的精神世界。換言之,吾人生命之所依、生活之所處的時空,實際上是一個多重的宇宙與人生。佛教經典裏所說的六道、叁界、二十八天,以及成、住、壞、空四劫……等,都是從“世界悉檀”的層次來說明的。
在此以一則有趣的公案來說明世界悉檀,有位居士問智藏禅師:“到底有沒有生死輪回?叁世因果?天堂地獄?西方極樂淨土?”禅師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有啊!當然有啊!”。這位居士聽了之後大惑不解,因爲之前他以同樣的問題去問徑山禅師,而禅師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沒有。”智藏禅師于是反問這位居士:“你有沒有妻子兒女?房屋田産?治生事業……等等?”均答曰:“有啊!”又問他:“徑山和尚有無妻子兒女?房屋田産?治生事業?”均答曰:“無。”之所以徑山禅師說“無”,而智藏禅師說“有”的理由,是因爲智藏禅師是站在提問者的立場,以“世界悉檀”的層次來回答,而徑山禅師則是站在悟道的立場,以“第一義悉檀”的層次來回答。
我們對于世界的了解,除了從比較客觀的物理學角度之外,還有主觀的認知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等面向,包括客觀的認識與主觀的投射,有無相生,真假參半,虛實相隨,實際上是很複雜。有一個現代的電腦術語--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很可以說明這樣的情境。“世界悉檀”對于教育者的啓示,在于要了解學生的世界觀與教育者之間的異同,兩者之間不可能沒有交集,也不可能全然一致,然而爲了教化的目的與施教的方便,教育者應主動進入到學生的世界裏面,了解他們的現狀、問題與需要,才能夠幫助他們成長,這就是世界悉檀的啓示。
(二)各各爲人悉檀
“各各爲人悉檀”,略作“爲人悉檀”,即是因應衆生各別之根機與能力,而說各種實踐法門,令其生起善根,故又稱爲“生善悉檀”。換言之,就是針對學生的性向,針對他的根基來施教與輔導。在此先舉一個《論語》裏的例子,《論語·先進篇》裏面有一段孔子與弟子間的對話,用來說明“各各爲人悉檀”,是非常貼切的。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8]
“聞斯行諸?”這個問題的意思就是說:我聽到一個道理,是否就要去力行實踐?同樣的問題,孔子給了兩個完全相反的答案,他對子路的回應是:有父親兄長在做主,怎麼可以聽到了就去實踐呢?意思是應先向父兄請示,叁思而後行;但是對冉有的回應卻是:你聽到了一個道理,就要去實踐。公西華因爲是夫子的侍者待在身旁,聽了孔子先後回答了兩位同學的問題之後,心中覺得十分納悶:奇怪了,怎麼兩個同學問了同樣的問題,老師不但沒有標准答案,而且南轅北轍,于是就請老師解惑。孔子說:因爲冉有這個人是比較退縮的、怕事的,所以對這種學生就要從積極面來鼓勵他--你應該要勇于任事。然而,子路是屬于沖動躁進的性格,凡事都喜歡自告奮勇,一馬當先,就是因爲他太莽撞了,所以要告誡他行事要稍緩一些,要叁思而後行。由此例可見,孔老夫子不但對弟子們的人格特質與性向了若指掌,而且深通教育心理學,針對個別差異,對症下藥。
佛陀有個弟子,他的名字叫“二十億耳”(又稱億耳羅漢或聞二百億),他在出家以前愛好音律,出家以後因爲修行過度認真,廢寢忘食,不但煩惱未斷,反而把身體搞壞病倒了,因此退失道心。所以佛陀就召喚他來個別輔導,先問他出家以前有何專長嗜好,答以愛好彈琴。佛陀就以音律的道理爲他開示:琴弦若是太緊,則無法彈出悅耳之音韻;若是琴弦太松,亦無美妙音樂。惟有在不松不緊恰到好處時,始能得其中和,而彈出美妙悠揚的音樂。同樣的道理,過度精進會擾亂此心之調和,不夠精進也容易令心懈怠,惟取中道之行,修持才能成就。二十億耳在聆聽佛陀訓示之後,遂恢複其道心,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並證得阿羅漢果,後來成爲精進第一的大弟子。
佛陀另一個弟子周利盤陀伽的事迹也很有啓發性,他與兄長摩诃盤特一同出家爲佛陀弟子,但是因爲禀性魯鈍愚笨,凡是所學習之教法,誦過即忘,所以被人稱之爲“愚路”,用現代的語言來說,他是個智障兒童。之後,佛陀知道了他的煩惱與障礙,就不再要他記誦經文,反而教他誦念簡短之“拂塵除垢”一語,令他在拂拭諸比丘之鞋履時反覆念誦。周利盤陀伽依教奉行,因此業障逐漸消除,後來水到渠成,某日忽然開悟而證得阿羅漢果,具足神通,變化自在。他也是名列《阿彌陀經》中的十六大阿羅漢之一。
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由于著重客觀的事實與邏輯的推演,而有所謂的標准答案,或是要求在誤差容許範圍內的精准度。但是面對學生的個案,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主體(an inpidual),其間的差別是屬于心理學的(psychological)與人格特質上(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的,所以在實際的施教與輔導上,幾乎沒有客觀一致的標准答案,而是要觀衆生的根基,要看學生的性向。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性向與掌握機緣,才能應機施法,學生才能真正得益。然而,這一點對教師及輔導者來說,其實是最困難與最關鍵的挑戰。
(叁)對治悉檀
“對治悉檀”即是針對衆生之貪、嗔、癡等煩惱,應病而施予法藥,這是爲了滅除衆生煩惱與惡業而設施之教法,以其能斷除衆生諸惡,故又稱爲“斷惡悉檀”。“對治”是個醫療的譬喻,就是根據衆生的病症,或是根據他的習氣或缺點,能夠對症下藥,所以稱爲“對治悉檀”。對治悉檀最典型的法門就是“五停心觀”[注9],說明如下:
五停心觀的立意,就是針對衆生的根本煩惱:貪、嗔、癡、散亂與業障,而開出的對治藥方。貪欲重的衆生,就需要修習不淨觀;嗔心重脾氣很大的,就需要修習慈悲觀;心念容易散亂的,就需要修習數息觀,用數息法讓心能夠逐漸安定下來;身心障礙重的衆生,需要修習念佛觀。
無明煩惱對衆生所造成的障礙,是通于世間與出世間的,如果有人惡習太深,煩惱太重,不要說是修習出世間的解脫法門,即使是世間的讀書進學,習藝謀生,乃至于立身處世,成家立業……等等,都會遭遇到很大的障礙。所以五停心觀不僅是修道的法門,就是用在升學考試或是謀職創業等世間法上,也是一項必要的利器。
(四)第一義悉檀
第一義悉檀,即是破除一切語言論議,直接以第一義诠明諸法實相之理,令衆生真正契入教法,又稱爲“入理悉檀”。換言之,第一義悉檀就是說衆生的根基成熟了,爲他直接開示諸法實相之理,如《華嚴經》所雲︰“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或者如禅宗所說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然這要在衆生的機緣成熟之時,才能夠領會到深奧的諸法實相。
在《中阿含經》卷八及《增一阿含經》卷叁〈弟子品〉中,有個故事可借用來說明第一義悉檀的意涵。離婆多爲舍利弗之弟,他曾因夜行荒郊野外遭雨而止宿神祠,至深夜見有二鬼爭奪死屍,因爲被發現而卷入二鬼之爭,又爲了主持公道而得罪其中一鬼,乃遭該鬼節節支解而吞食入腹,另一鬼則在此過程中,隨即以死屍之手足、頭顱、軀幹等部位,替換離婆多之身軀。結果離婆多發現,他原本受之父母的身體發膚,全部進了鬼腹,而現有的軀體卻是死屍拼湊而成,因而大惑不解,乃思人身之虛幻。翌日,離婆多往詣佛所,聽聞人身由四大五陰假和合之理,豁然大悟,遂出家入道。
《六祖壇經》宗寶本(亦即流通本)中的惠明悟道公案,亦即惠明法師在力取衣缽不得之後,與惠能行者[注10]之間的一段對話,可引用作爲第一義悉檀之教學實例:
……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爲法來,不爲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爲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注11]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爲我說法。”
惠能曰:“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注11]
惠明在力取衣缽,卻提掇不動之余,知有法在,不敢造次,乃收攝身心,唯求說法。而惠能行者的開示:“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墮兩邊,不作聖解,就如《楞伽經》所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唐朝裴休宰相在《黃檗希運禅師傳心法要》的序言中說道:“有大禅師號希運,……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證之者,無新舊…
《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啓悟之探索(慧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