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等待黎明的时刻(修德法师)▪P13

  ..续本文上一页

  (三)、五六页关于“结怨”的:“在前世今生的接替过程中,恩怨的交替、回馈也相当准确,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千万造次不得,偶一不慎跟人结了仇怨,就会遗患无穷。灾难果报之来,必会如影随形,绝无可免。到目前为止,我所催眠过的三千余个案中,几乎可说屡试不爽地印证了每个人过往的大小恩怨。”

  (四)、二二六页总结“因果”的:“客观而言,在这三千五百个人的潜意识里,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生有一些共同的叙述:生命有轮回,轮回有一定的因律。经历越多的个案,就越感觉到这些因果律的存在。目前我个人可能比一些宗教家更关心因果报应,因为我藉由催眠所得到的因果律就像算术的一加一等于二般准确。而更令人不敢大意的是,因果律时时刻刻盯著你,虽经几千万年亦不放过!我们常犯的两大错误是:(1)、我的行为只要没有别人看到,就可以不了了之;(2)、我的行为只要是对的,就不会造业障。不是的!我们所做、所说的每一件事都不会磨灭,都会存留在永恒的记忆里。再者,我们所认为对的事清,只要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也同样会造业障。面对这样庄严重大的生命现象,我们实在不能掉以轻心而不勤加研究。”

  (五)、“释疑”的二四0页:“问:那么到底有没有任何免除报应的方法?答:没有。可是,使人的精神体迅速超升净化的方法则有。那就是:给他机会用平常心及无比的毅力,去忍受冤屈、冲破逆境、走出黑暗。所以,如果一个人连续不断受人冤枉,被陷害折磨得不堪,千万不要灰心,因为那种机会并不多,一方面可以消业障,一方面又可获得磨练自我的机会。所以,更应该以感谢的心,感谢那些给我门这种机会的人;他们的恶毒,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平静安宁,也激发了我们今天的心灵能力。我们的命运可能变得坎坷一点,但也因此显示出自我学习到的强大心灵能力。耶稣忍受冤屈,造就衪在十字架上的荣耀。谁会知道三十多年前锒铛入狱的曼德拉,系狱二十七年之后,今天变成南非总统?所以每当横逆到来之时,要以最慈悲的心及刚健的气势来对付;磨练来了,就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承担。久而久之,我们就可以不怕报应了。”

  三三八页:“问:动物会不会加入轮回循环?答: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可加入轮回的循环圈,包括蚂蚁、人类、上古恐龙、现代的外星人等。在这些生物体里面的灵魂,都是一样的,可以转来转去,相互变换。众生平等就是这个意思。”

  普劝

  当比丘遇到精神科医师

  今年九月十九曰,李医师带来了一本书“共襄盛举”,是他所推荐有关自杀很全面性的著作《夜,骤然而降—了解自杀》凯.杰米森博士(她也曾患严重的躁郁症而自杀未遂—诚如她自己所言:我自杀的能力恶名昭彰。)所著,看完这部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精神病理学及药物等等,我试问自己—还能为自己尚未命名的小书做些什么贡献?但“解铃仍须系铃人”地,在该书中也找到支持自己将它完成的信念(在自序二中已明)。利用李医师在精舍受菩萨戒的时间,我将此书很快的速读过一遍,待受戒会后,在黄昏到黑暗中我们会谈了近三个小时,当中的谈话重点归纳如下:

  (一)、这点的发现是最值得我所兴奋的,在该书第二二五页有这样的研究结果:“还有许多对自杀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年龄是项特别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自杀极少见于十二岁以下的人,在十五岁以前自杀的人只占自杀人口约百分之一,可是在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自杀的人却占了百分之二十五,是什么原因造成自杀率突然向上攀升呢?好几位研究者认为,小孩不会自杀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死亡的观念非常不切实际;举例来说,半数以上六到十一岁的小孩相信死亡是可以复原的。(这是佛法中“断”、“常”二种邪见中的常见)可是大家并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信念能保护小孩免于自杀,(事实上,还可以辩称对死亡的这种观念,应该更容易造成自杀才对。)也许较合理的事实是自杀的计画和执行需要相当复杂的认知能力,而小孩通常还缺乏这种必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重大的精神病理(情绪疾患,酒瘾和毒瘾,以及精神病。)很少见于小孩,这些严重的精神疾患在青春期后发病的机会,远比青春期前要高出许多。通常青春期开始于十二到十四岁,这时会伴随第一波升高的自杀率。青春, 期时的荷尔蒙会出现旋风般的变化,而主要精神疾患的盛行率也逐渐升高。躁郁症平均发病年龄是十八岁,酒瘾、药瘾和精神分裂二十一岁,而重郁症则是二十六岁。随著这些严重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增加,自杀率也随之增加,使得年龄成为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您知道吗?在佛法中有十二因缘,将“人生三际”—即过去生从何来?将来死往何去?由此十二个环结,展转感果是为“因”,互相由借故为“缘”,是名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死了复生,生了还死—轮回不息。)”此十二因缘甚深甚深,若能彻解→彻行,则生死可了;然此非我的能力所及,且光要浅谈,也要占不少篇幅来解释名相,今单就相关年龄一环来说明:(节《佛学概要》第七九页)

  “受—领受之义。即领纳所触境界,谓根境相对于违顺等境上,生起苦乐等感受。当四、五岁至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此为对境所生之一种情绪。

  爱—贪爱。即因感受引生之执著。当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时,行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所谓于乐受顺境,则起贪恋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爱包括憎)。唯未广遍追求耳。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爱为七情根本,最能润生。故《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古德(宋.杨杰居士)亦云:“爱不重,不生娑婆。”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取—妄取。亦即是上品之贪爱。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染欲境之一种趋求。

  有—业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行”是过去之业,“有”支是现在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此为所作业力感报之一种定规。”

  由以上的发现,我们每人心中皆有“内忧”—过去等流的烦恼(贪嗔痴等),如果不能得到调伏,再加上“外患”—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发,则不仅是此世的灾难,更是往后生生世世的祸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色不迷人,人自迷”外境虽多么迷惑或恶劣的干扰,尽管我们的烦恼不能断,但一定要降伏—淡泊得下来,否则当沦溺于电玩的虚拟情节、色欲、物欲等种种尘境时,如何自拔而保持情绪的平衡呢?

  (二)、台湾精神压力与治疗上的难题:构成社会小单位家庭的解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就连人手一机—国内外皆可通讯的大哥大,也不能连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当中的鸿沟。掀起宗教革命的马丁路德(德国人,1483~1546),五百年前曾说一席话:“一个国家的与盛,不在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或是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反观目前社会的教育型态已经严重受到考验。我自己想:不管读什么书(若将范围扩大,可读人生的种种,包括人、事、境界等)、利用什么教材、受何教育,以我在未出家前曾任教职的经验,应该是培养从所读的东西中,能于反省当中认识自己,并达目标—如佛家“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只是目下社会的价值观已严重扭曲,于善恶是非也混淆不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切法并没有过失,过失在人不能善用自已的心,利用透过法的学习来达成以上的目标,如电脑的教学虽是因应时代的需要,但在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学习目标,它变相地成了让孩子填充空虚感乃至成为网路犯罪的工具之一:又如电脑一按键盘,所须的资料就可提供取代传统课堂师长的教导,在取得太容易下,不仅造成“尊师重道”的漠落,更严重的是,在孩子的世界中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只好提早进入成人的世界去探索,致使色情泛滥、暴力、毒品、犯罪等,乃至自杀已逐渐侵蚀青少年的生命。

  至于家庭呢?因经济的萎缩,(日本官员乃将该国高自杀率,归咎于低迷不振的经济,使得许多人想不开—您想想看,这个论点有什么问题?我在此埋个伏笔,待后面的单元再来分析讨究一番。)造成大量中下阶层的失业,只好藉酒浇愁,回家便打老婆、孩子,太太便先得忧郁症,或离婚,或离家出走,“家”—成了地狱的代名词,逃家的孩子去哪里?只好在网路、网咖中让自己“坠落”。而您如何期望这样的孩子(他们会长大,成为下一代的公民。)会有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品格、文明素养呢?在《天下杂志》第二八七期一二0页,看到这么两段令人忧心忡忡的话:“没有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付的代价就是—将来这个孩子去监狱;一个国家钱不用在教育上,一定用在监狱上,真的是这样子。”“在拼经济的同时,应该思考如何拼家庭;如果在拼经济的同时,把家庭赔进去,二十年后,孩子会来讨债,讨的债就不只是钱,而是整个社会。”同样的,如果愿意将认识因果的正确生命观,订定一套合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好好扎很,即便遇到种种负面的逆境(如失业、暴力等)时,也会“反求诸己”地思惟“如是因如是果”,进而能安分守已,不致造成压力、挫折、焦虑、冲动乃至自杀;如果真能花小小钱扎根,日后不是可省下庞大的健保费,乃至人力资源—连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医生等也闹自杀,不是很可惜吗?!

  …

《等待黎明的时刻(修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