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慧观照的行持—对顺境不贪,于逆境也不憎恨;所以不是一种如“以石压草”的强忍作法,而令产生所谓的压力、焦虑、挫折感不得舒解,在一时的冲动下,做出令自他永久悔恨的行为。在此特别推荐二本书:(一)、《破坏性情绪管理—达赖喇嘛与西方科学大师的智慧》光看书名便知此书的内容梗概。(二)、至于已患情绪疾病者的疏解、治疗,在《向自杀Say No!》一书有很多简单的方法可以利用。
接下来,将说明伏心正念之要,及正念昭彰下,连鬼也尊敬呢!
正念之要
《大宝积经》卷七五,佛说偈:“常乐法自在,数数策其心,贪欲自在中,智心应远离。……,若能降伏心,则能伏烦恼,若能降烦恼,即得离业道。……”我们来看看古人和我的母亲,如何秉持正念而“消灾免难”。
事证三则
(一)、《死后的真相》引袁子才于《子不语》书中言及:“杭州北关门外有一栋房子经常闹鬼,大家都不敢去住,因此一年到头门户深锁。后来有位蔡姓读书人想把房子买下来,有人认为不吉利,劝他不要买,但他却没有接受。等交易完成后,他的家人都不敢住进去。于是蔡某亲自把门打开,点了一根蜡烛,独自坐在房子里。到了半夜,看见一个年轻女子,头上围著红色的细绸巾,慢慢地走进来,向他跪拜行礼后,就将一条绳子悬在梁上,然后把头伸进去。蔡某见此情境,并不害怕。女子另又挂上一条绳子,并向他招手。意思是要他也来上吊。蔡某就拖起一只脚伸进绳结里。女子见其行径,便说:“你弄错了!”蔡某笑著说:“是你错了,才会落到今日的地步,我才不跟你犯同样的错哪!”女鬼闻言大哭,扑在地上向他礼拜后就隐去了。从此再无闹鬼情事,后来蔡其中了进士。”
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蔡某德行高尚,非但不得罪女鬼,还为她点破迷津,因而逃过鬼祸,终得厚福。
(二)、《德育古鉴.存心类》:“吴中有一灵鬼,善淫人妇女,昆山正仪民女将被污,女曰:“泾西某氏女甚美,何不往彼而来此?”鬼曰:“彼女心正,吾不敢近。”女怒曰:“我心独不正耶?”鬼遂去,不复至。”
(三)、在我出家之前,力劝母亲能吃全素、并教念佛、拜佛(之前只吃早斋,且信民间道教。)不久因病须开刀住院,亲友皆劝吃鲈鱼等生物,可提早恢复伤口,但母亲坚持素食(但有使用中药);没几天,便能下床走路,连医师都感到惊讶!因恢复得快,便提早出院了。俗家务农,平时母亲都要骑脚踏车到田里工作;但刚开刀不久,恐伤口破裂而不能骑车,便走路经过巷尾荒废的鱼塭到村外的田间工作。那日回来晚间即得一梦,清楚地如白日的景象—见所经鱼塭的田埂上有一男一女,女的指著母亲是来的方向跟男的说:“你看,那边又有人来了。”男的说:“她吃素,而且每天念佛、拜佛,不能伤害人家。”男的原本是母亲十八岁刚嫁给父亲,村子内有一患癫痫而在鱼塭淹死的男子(女的便不认识),事隔已五十多年,依然徘徊于该处。此是出家后一次省亲时,母亲亲口告诉我的;:所以,母亲虽从一般民间信仰转到佛法,但经此梦兆中鬼先生的“鼓励”,母亲向道之心一直与日俱增,很令我感到欣慰。
降伏其心
如果我们都能如理降伏自己的心,那么在面对纷杳的境界时,让我们在心和境界(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根尘和合而生六识—眼识乃至意识。)之间,能不要向以前一样地马上结合,而产生不如理的反应—如贪嗔痴慢疑等;而希望锻炼—在心和境界当中保持适当的距离,令我们对境界认识清楚,不受其迷惑,再以智慧、善巧的方式去回应,慢慢的就可以转化所有的事,而成善的、正面的结果;反之,若以非理的态度去回应,负面的结果待因缘成熟就会到来。所以,往往我们也都非十恶不赦的罪人,但却有一堆的难题而困扰著,更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地接二连三遭到打击、挫败;相反的,我们也可能真的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但却能享受很不错的果报(如财富、健康);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只是接受果报时间快慢、先后的问题;如果不从佛法三世因果来看,如何圆满的解释呢?因此,如果我们常常以光明、积极的智慧来平等看待一切的境界(不论是好或坏),那么怎会让这些境界来左右我的心,让我的心时上(躁)时下(郁)呢!!曾有二个人,为了一个碗而闹得不可开交,我便问甲:“碗一个值多少钱?而您的心量难道只值这个碗的价值吗?不要忘了—您和乙的心,都可藉著修行而成佛、度众生的啊!为了无情之物,而伤害未来佛,值得吗?”同理的,有时我们的心刚强到认为—只有“我的问题”存在,而完全漠视还有更多需要去帮助的苦难众生。
据《夜,骤然而降—了解自杀》中所载,目前的精神科学当已有“神经传物质中的血清素5-HIAA、正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错综复杂地涉及情绪疾患的起源。”而其中的“血清素可以抑制暴力、攻击和冲动行为的证据非常明显—自杀行为常常出于冲动。”尽管这些神经传导物质也有先天基因遗传,(西方科学家,若非佛教徒了解三世因果者,何能了知如此即宿业呢!)但也可经过后天的学习来修正、改变的,因此更显得佛法当中有名的一部经典《金刚经》,其中的深妙义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欲将此理发挥圆满,非我陋劣的智力所及,可请教有智慧的法师大德,若能体解其中道理一二,而让我们的心“放下”—您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心是是可以更宽大,更包容,更柔软而富有弹性—当一块钢铁迎面撞击而来时,心不会像以前一样“锵!”一声碎得满地;此刻,您会有一种成功地将心本具的慈悲、智慧唤醒起来,并对生命周遭的人事物生起一种责任感。
所以,清朝的 彻悟大师曾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而清末民初的 印光大师更以因果—乃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的大权之法。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那有超过因果之外?此理,虽经佛而发挥究竟,但却是一切法存在的轨则,并非佛所创立来谁骗世人的;若真那么好骗,绝非是佛骗众生,而是“自己骗自己”,骗得自己受那么长久的苦了,还要继续骗下去?真的,如果您想教自己出业海轮回之苦,您应静下来思惟—“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句佛教徒人人耳熟能详的话,只因菩萨恐遭恶果,故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待智慧功德圆满,便可成就佛道;而众生常起恶因造恶业,欲免恶果,即如在太阳下想逃避自已的影子,可乎?!至于信与不信之间,其差别何在?
信与不信之间
前国防部长、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曾说“名言”:为何以科学验证的事实摆在眼前,仍不信因果?因为他相信了因果后,便不能再做坏事,起坏念头了。不是很有道理吗?若真深信因品报应如影随形,劝人信因果都来不及了,怎敢拨无因果,让他人与己同沦溺呢?尽管我们未大彻大悟地明因识果,但至少在敬畏天地神佛,乃至自己的父母大人,即如《孝经》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乃至于会渐渐地循“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的方向来努力。(但记得,要以何标准来衡量“好”的条件,是另一重要的课题。)故《了凡四训》云:“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又如《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俞公受灶神教化后的三业:“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隧缘方便,广植阴功……。”近代者,如前《矿工的儿子》蔡合城居士所说:“很多人不相信三世因果、报应这一套,了解现世报及阴间的恐怖后,便知—人绝不能做坏事,阴阳只在一线间。……当您去了解什么是阴间、地狱,我想没有人会去做坏事。”
至于,有一位中西非佛教徒的精神专科医生,前后以催眠术为人解决疾苦者,如《前世今生》魏斯的改变:“日复一日的听著凯瑟琳(即接受催眠忆及前世者)的说话录音带,我的疑虑渐次消融,我的生活变得很单纯,更容易满足。我不肖再与人玩人情的把戏,不再以自己的身份做虚骄的身段,我变得更坦诚、更直接。”而以一个基督徒的身份,用累积了三千五百名个案的宝贵临床纪录,来当作佛家专谈因果轮回的注脚,如此的精彩著作—《跨越前世今生》,其作者陈胜英医师,就有更多理性的看法:
(一)、三八页对于“爱情”的:“轮回因果的报应不爽其是令人意想不到。当她看到追些前因后果,满腔怨恨很快就消失大半。也许有人会很聪明地反过来讥讽道,这岂不是在替第三者脱罪?我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有这种巧辩的想法,而应该教对生命轮回的种种现象,找出正面的解释。你的痛苦烦恼都因为你只认定有今生,如果你能够看到生命可以向前生跟来世发展,就会豁然开朗,发展出心中的慈悲,珍惜身边围的所有人。并且用最大的爱心去对待任何一个人,甚至包括破坏你婚姻的第三者,这样人生才不会有遗憾,才不会使这种仇怨变转成纠缠不清且绵延好几世的噩运;也才有可能使我们今世的生命远离苦涩,常保甘美。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得用智慧跟慈爱来看待自己不幸的遭遇,才有可能领会最美好的生命课题。”
(二)、八五页关于“金钱”的:“反正给出去的钱,若应该是我们的,将来一定会还回来;如果不然,就是还债去了,何必挂念。对于钱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努力去赚正当而不会造业障的钱,这样的钱,任凭你怎么施与,都会是你的钱;给了别人之后,也就忘了吧,不必记挂是给了谁,这些钱会在适当的时间,自动再跑回来的。…
《等待黎明的时刻(修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