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等待黎明的时刻(修德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

  您知道思惟苦也有功德吗?此“思惟”也是在造“意”业;造什么业,为何竟也有功德?以下引文出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论中指出思惟苦有五功德:

  一、若无苦,则于苦事不希出离—求出离三界苦海的心容易生起功德。

  二、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此可除逆傲慢的功德。

  三、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苦从不善生;不受苦果,须止其苦因—有羞耻作恶的功德。

  四、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生起欢喜修善的功德。

  五、由此例我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于其他的众生,知皆是苦,故于一切漂流生死苦海者,能发悲愍—此正促发悲心的功德。

  如此藉知功德而修心,不仅能安忍—破除对苦受生不悦的心理外,更于此苦能生欢喜心,正是吃苦了苦的修心方便。

  让我们再做论文如理的思惟:

  一、要知一切乐皆由善因生,苦皆由恶因生:今既受苦,则善因可了,若于此能安忍,则后因不起;倘不能忍一时之苦,则重起恶因(即另起惑→造业),后当益受大苦。

  二、在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之下,若有人对我做种种的伤害,这也是由我夙业驱使他来伤害我;今既害我,理应是我害他来伤害我,反而他要因此而堕入恶道受苦,是不是我应忏悔才对,怎要向他报复?如此冤冤相报何时能了?是故明理之人,须知—不论各善或善因,皆当善了,努力便彼此皆解脱于六道的轮回,才是真正以德报怨的上上之策。

  三、又当于他作报恩:他不自顾善根及自己的安乐,而来怒我、伤害我,为我消宿业,此恩宁可不感念?

  四、就如同自己身患急症,虽须受医疗上种种之苦,若不受此急救之苦,怎换取宝贵一命?即如被极毒之蛇所咬,如果能马上牺牲被咬的一指,虽受剁指之小苦,但可免毒发而亡之大苦。是以为灭大苦而忍小苦,《论语》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再大的谋计,何能比了生死这件事更大呢?现在一点小苦不忍,未来如何能堪忍地狱等大苦呢?您知道吗?在佛教史传中的记载,连唐朝到印度取经的玄奘大师和他的西域(印度)老师—戒贤论师,都曾因病得太苦,而也动念头想自杀;后皆有菩萨示现告知—此不过是酬偿过去的宿因,转地狱的“重报”之业而成病苦的“轻受”罢了!须好好安忍才对。若非菩萨点示因果,怎能以深信因果的智慧,来化解想藉自杀避苦的错误想法呢?虽然,不一定每个想自杀的人,都有因缘遇到菩萨现身为您说法,但只要相信这些因果的道理,进而忆持在心—只要您相信,不就等于菩萨已为您说法了吗?!

  您还知道吗?佛很感谢烦恼、苦,因为没有苦的教导,佛也不知要“离苦得乐”,所以佛称“八苦”为八个老师。再者,您要了知,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在相上似乎有贫富、苦乐、得失的差别,这不过是宿因所感,(如过去杀生,则此生感召痛苦短命之报;过去悭吝不施,今生则感贫穷之果。)若不知藉因果做一番大转变,好好净化自已的心,则光怨天尤人有何用呢?我常说人没有好坏的决定界限,此乃《尚书》中的名理:“惟圣罔(放纵)作圣。”所以,不过是在烦恼、智慧的指使下,使我们去造恶造善,而受苦受乐而已;如果您彻底了知此理,那要作如何的决定,不正是自己可以操控的吗?何须单单只选择自杀—一条绝不能解决苦恼的不归路呢?

  惑

  妄想.是一切苦难的开始

  文势发展至此,可确定:不能降伏心(保持正念)→妄想(错误知见),是一切苦难的开端,所以《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依妄想生”;出家的姊姊曾告诉我,她念补校班上的同学生的第二胎是男孩,今年已两岁,而在初出生时去算命的结果,是日后会出家修行;自此之后的两年间,她已“担心”(妄想)到成病了。您看,得了个儿子,本是美事一桩,至于能出家修行,更是须有善根福德才能成就—所谓“一子成道,九祖升天”;在她来说,反而成为“厄难”的开始。同一“客观”的境界,却因各人业力不同而有不同的“主观”想法,好比同一杯水,有人嫌热,有人却嫌冷;若说有千百个理由可自杀,归纳起来只是“妄想”而已,而这种挥之不去的阴影的根源为何?就如《老子》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诚如佛家所说的“我执”;在此要先强调,绝不要断章取义地以为—既然有身才有苦,那自杀一了百了不正称合自杀者的“妄想”吗?非也;佛教非同持“断灭见”的外道,而是要去对治降伏—对抗执著(ㄓㄨㄛˊ)我和我所的烦恼;此烦恼不放下,即使这个身体没了—如死了也没带走这副臭皮囊,为何如前的引证—死后还待受苦呢?不要忘了,因为还有业力在,故佛家有一偈:“一但无常到,才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正是我们所造的业,带著我们到处去轮回,至于身体—或当男、当女,或当畜生……等的躯壳只是如同房子而已。你虽将房子打破了,您的业力会再去找一间房子依靠。修善的人,房子会较坚固些,虽较耐用但无常一到仍会败坏;至于造恶的人,房子势必会沦落到如草屋等连遮风避雨都嫌辛苦的屋子。所以别以为佛教徒“消极”,每天只会诵经念佛,其实佛教徙的确—“消极”于追一切幻化的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而“积极”于修行的目的,正为了—不要再换房子了。(能出离于三界的苦海,到佛国去进修,再回到此世界来度化苦难的有缘众生。)话说回来,佛家既然说“四大皆空、五阴无我”。(此理甚深,当如实讨究明白;若能彻底证悟,则身虽在娑婆受苦,心已在极乐享受妙乐了。)那死后怎会有苦呢?非常抱歉,您只知其理,但却未经修行而证入此境界,仍有坚固牢不可破的“我”未破除故,举几个浅显人人可体会的例子:(一)、好比在梦中有人享受五欲的妙乐,也普受被挞打、惊吓、死亡等逼迫之苦;虽醒后,纵然留恋非常或惶怖不已,但毕竟梦中的境界已了不可得,来无所从来,去亦不知去处,然既无“我”,是谁在受乐、受苦?(二)、每个人多少都有拍照留念的经验,乃至进步到V8、数位相机的摄影,试想:每当拿起团体照片,第一个会看谁?决不超过“我”和“我所”( 我的妈妈、我的太太……):只是相纸上或萤幕中的影像,既无“我”依何而指认?(三)、人既死,假设已成鬼,没了身体,也无“我”,何以不论佛教经典,如《地藏经》或真实而非佛教徒的历史记载,明明有六道轮回之苦,即如到地狱中,是谁在受苦?

  既有“我”—而此我从何而来?简单说正从“贪爱”来—未得到之前,一再追求而生贪;得到了恐其无常失去,则生“忧、怖”;被夺、破坏则生“嗔”;如此不明道理,正是“愚痴”;妄加分别比较于他人所得则生“慢”、“疑”;故《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我们自己想想这是不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般有精神疾病如忧郁、躁症、躁郁混合症、精神分裂者,都把“我”逼上了死胡同,钻上了牛角尖,认为“全世界只有我最不幸、最苦,没有人了解我……”千百个理由都是绕著「我”在转,当我们猛一回头,不是阳光依旧灿烂地平等照耀一切,而是自已躲藏在黑暗的房角吗?明朝憨山大师曾说:“目容天地,纤尘能失其明;心包太虚.一念能塞其广。是知,一念者—生死之根、祸患之本也;故知几(ㄐㄧ)(微细的迹像,与微皆指最微细的一念)知微圣人存戒。”想想看,心可包容多少的东西(念头),但自已却把焦点放在最不幸的那一个点罢了!何不转想—利用有限的生命去饶益一切苦难的众生呢!

  转念及安忍的等待,应该是对付“侵蚀性妄念”的最好方法了,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势力非同小可,就如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的车子,想要让它紧急刹车,有可能吗?!不仅刹不了车,反而会因此而翻车,乃至令后车追撞,可说自害、害他;此时必须用减速的方法—延缓刹车时间令烦恼的势力慢慢化除即可。不管是自已的调适,或站在辅导者的立场都不能操之过急,或用责备、强迫接受、不能谅解的口气、作法,想令烦恼就此屈从,如此只会让当事人更增加挫折感,更使不上力而已,而且会逃避他人“善意但没有善巧”的关心—好心没好报,那是自己的智慧不够,没有善巧,所以虽有好心却让自己搞砸了,怨不得别人;因为好心必有好报,是符合因果定律的。所以心理医生或辅导人员除专业知能外,更当具有佛法的空性智慧,否则时常熏习灰色思想,恐怕自己也将成了病人。这是我曾聆听一个当事人的心声,并实际运用在一个需要帮助的小朋友身上,所获得的宝贵经验。这样的经验、方法,可从《向自杀Say No!》一书获得。

  有人曾这么说:“有许多事情您要先—受得了,然后才能找出意义。”《把这件情传下去》第二集,也有这么一段话:“过了云端才见到虚空;过了影像,才见到镜体;过了意识,才见到心。“过”是容忍、忍耐、等待、克服、破惑清明的功夫;从容受到消化—如浊到清,从意识的感受到深沉的心际—如动到静。人生的意义,世间的真理,只有清、静的心知道。只有屈忍过、等待过、用力走过的心,才能深知洗炼去垢后的智慧真理。小苦→小智慧,大苦→大智慧,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受益的。”记得大姊的孩子新兵训练时,因耐不了苦,便向去探视的母亲表示:“太苦了!要自杀!”(逃避痛苦—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吧!)大姊回来紧张得很,当时我笑了笑说道:“人在军中,担心也没用,只要承受的苦熬过去了,他会觉得享受人生的五欲还不够呢!怎舍得死……”侄儿现已是卅多岁的人了,还想要交女朋友讨老婆呢!(但社会型态经过十多年的变化,有说“想自杀”的人似乎都是内心盘算已久的计划者,他(她)是须要有人适时的疏导,不能同我那俗家侄儿一概而论。

  佛法中所说的忍辱,其实是一种透过…

《等待黎明的时刻(修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