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思惟苦也有功德嗎?此“思惟”也是在造“意”業;造什麼業,爲何竟也有功德?以下引文出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論中指出思惟苦有五功德:
一、若無苦,則于苦事不希出離—求出離叁界苦海的心容易生起功德。
二、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此可除逆傲慢的功德。
叁、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苦從不善生;不受苦果,須止其苦因—有羞恥作惡的功德。
四、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生起歡喜修善的功德。
五、由此例我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于其他的衆生,知皆是苦,故于一切漂流生死苦海者,能發悲愍—此正促發悲心的功德。
如此藉知功德而修心,不僅能安忍—破除對苦受生不悅的心理外,更于此苦能生歡喜心,正是吃苦了苦的修心方便。
讓我們再做論文如理的思惟:
一、要知一切樂皆由善因生,苦皆由惡因生:今既受苦,則善因可了,若于此能安忍,則後因不起;倘不能忍一時之苦,則重起惡因(即另起惑→造業),後當益受大苦。
二、在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之下,若有人對我做種種的傷害,這也是由我夙業驅使他來傷害我;今既害我,理應是我害他來傷害我,反而他要因此而墮入惡道受苦,是不是我應忏悔才對,怎要向他報複?如此冤冤相報何時能了?是故明理之人,須知—不論各善或善因,皆當善了,努力便彼此皆解脫于六道的輪回,才是真正以德報怨的上上之策。
叁、又當于他作報恩:他不自顧善根及自己的安樂,而來怒我、傷害我,爲我消宿業,此恩甯可不感念?
四、就如同自己身患急症,雖須受醫療上種種之苦,若不受此急救之苦,怎換取寶貴一命?即如被極毒之蛇所咬,如果能馬上犧牲被咬的一指,雖受剁指之小苦,但可免毒發而亡之大苦。是以爲滅大苦而忍小苦,《論語》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再大的謀計,何能比了生死這件事更大呢?現在一點小苦不忍,未來如何能堪忍地獄等大苦呢?您知道嗎?在佛教史傳中的記載,連唐朝到印度取經的玄奘大師和他的西域(印度)老師—戒賢論師,都曾因病得太苦,而也動念頭想自殺;後皆有菩薩示現告知—此不過是酬償過去的宿因,轉地獄的“重報”之業而成病苦的“輕受”罷了!須好好安忍才對。若非菩薩點示因果,怎能以深信因果的智慧,來化解想藉自殺避苦的錯誤想法呢?雖然,不一定每個想自殺的人,都有因緣遇到菩薩現身爲您說法,但只要相信這些因果的道理,進而憶持在心—只要您相信,不就等于菩薩已爲您說法了嗎?!
您還知道嗎?佛很感謝煩惱、苦,因爲沒有苦的教導,佛也不知要“離苦得樂”,所以佛稱“八苦”爲八個老師。再者,您要了知,我們同是“天涯淪落人”,在相上似乎有貧富、苦樂、得失的差別,這不過是宿因所感,(如過去殺生,則此生感召痛苦短命之報;過去悭吝不施,今生則感貧窮之果。)若不知藉因果做一番大轉變,好好淨化自已的心,則光怨天尤人有何用呢?我常說人沒有好壞的決定界限,此乃《尚書》中的名理:“惟聖罔(放縱)作聖。”所以,不過是在煩惱、智慧的指使下,使我們去造惡造善,而受苦受樂而已;如果您徹底了知此理,那要作如何的決定,不正是自己可以操控的嗎?何須單單只選擇自殺—一條絕不能解決苦惱的不歸路呢?
惑
妄想.是一切苦難的開始
文勢發展至此,可確定:不能降伏心(保持正念)→妄想(錯誤知見),是一切苦難的開端,所以《普賢觀經》雲:“一切業障海,皆依妄想生”;出家的姊姊曾告訴我,她念補校班上的同學生的第二胎是男孩,今年已兩歲,而在初出生時去算命的結果,是日後會出家修行;自此之後的兩年間,她已“擔心”(妄想)到成病了。您看,得了個兒子,本是美事一樁,至于能出家修行,更是須有善根福德才能成就—所謂“一子成道,九祖升天”;在她來說,反而成爲“厄難”的開始。同一“客觀”的境界,卻因各人業力不同而有不同的“主觀”想法,好比同一杯水,有人嫌熱,有人卻嫌冷;若說有千百個理由可自殺,歸納起來只是“妄想”而已,而這種揮之不去的陰影的根源爲何?就如《老子》所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誠如佛家所說的“我執”;在此要先強調,絕不要斷章取義地以爲—既然有身才有苦,那自殺一了百了不正稱合自殺者的“妄想”嗎?非也;佛教非同持“斷滅見”的外道,而是要去對治降伏—對抗執著(ㄓㄨㄛˊ)我和我所的煩惱;此煩惱不放下,即使這個身體沒了—如死了也沒帶走這副臭皮囊,爲何如前的引證—死後還待受苦呢?不要忘了,因爲還有業力在,故佛家有一偈:“一但無常到,才知夢裏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正是我們所造的業,帶著我們到處去輪回,至于身體—或當男、當女,或當畜生……等的軀殼只是如同房子而已。你雖將房子打破了,您的業力會再去找一間房子依靠。修善的人,房子會較堅固些,雖較耐用但無常一到仍會敗壞;至于造惡的人,房子勢必會淪落到如草屋等連遮風避雨都嫌辛苦的屋子。所以別以爲佛教徒“消極”,每天只會誦經念佛,其實佛教徙的確—“消極”于追一切幻化的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而“積極”于修行的目的,正爲了—不要再換房子了。(能出離于叁界的苦海,到佛國去進修,再回到此世界來度化苦難的有緣衆生。)話說回來,佛家既然說“四大皆空、五陰無我”。(此理甚深,當如實討究明白;若能徹底證悟,則身雖在娑婆受苦,心已在極樂享受妙樂了。)那死後怎會有苦呢?非常抱歉,您只知其理,但卻未經修行而證入此境界,仍有堅固牢不可破的“我”未破除故,舉幾個淺顯人人可體會的例子:(一)、好比在夢中有人享受五欲的妙樂,也普受被撻打、驚嚇、死亡等逼迫之苦;雖醒後,縱然留戀非常或惶怖不已,但畢竟夢中的境界已了不可得,來無所從來,去亦不知去處,然既無“我”,是誰在受樂、受苦?(二)、每個人多少都有拍照留念的經驗,乃至進步到V8、數位相機的攝影,試想:每當拿起團體照片,第一個會看誰?決不超過“我”和“我所”( 我的媽媽、我的太太……):只是相紙上或螢幕中的影像,既無“我”依何而指認?(叁)、人既死,假設已成鬼,沒了身體,也無“我”,何以不論佛教經典,如《地藏經》或真實而非佛教徒的曆史記載,明明有六道輪回之苦,即如到地獄中,是誰在受苦?
既有“我”—而此我從何而來?簡單說正從“貪愛”來—未得到之前,一再追求而生貪;得到了恐其無常失去,則生“憂、怖”;被奪、破壞則生“嗔”;如此不明道理,正是“愚癡”;妄加分別比較于他人所得則生“慢”、“疑”;故《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我們自己想想這是不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一般有精神疾病如憂郁、躁症、躁郁混合症、精神分裂者,都把“我”逼上了死胡同,鑽上了牛角尖,認爲“全世界只有我最不幸、最苦,沒有人了解我……”千百個理由都是繞著「我”在轉,當我們猛一回頭,不是陽光依舊燦爛地平等照耀一切,而是自已躲藏在黑暗的房角嗎?明朝憨山大師曾說:“目容天地,纖塵能失其明;心包太虛.一念能塞其廣。是知,一念者—生死之根、禍患之本也;故知幾(ㄐㄧ)(微細的迹像,與微皆指最微細的一念)知微聖人存戒。”想想看,心可包容多少的東西(念頭),但自已卻把焦點放在最不幸的那一個點罷了!何不轉想—利用有限的生命去饒益一切苦難的衆生呢!
轉念及安忍的等待,應該是對付“侵蝕性妄念”的最好方法了,因爲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勢力非同小可,就如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駛的車子,想要讓它緊急刹車,有可能嗎?!不僅刹不了車,反而會因此而翻車,乃至令後車追撞,可說自害、害他;此時必須用減速的方法—延緩刹車時間令煩惱的勢力慢慢化除即可。不管是自已的調適,或站在輔導者的立場都不能操之過急,或用責備、強迫接受、不能諒解的口氣、作法,想令煩惱就此屈從,如此只會讓當事人更增加挫折感,更使不上力而已,而且會逃避他人“善意但沒有善巧”的關心—好心沒好報,那是自己的智慧不夠,沒有善巧,所以雖有好心卻讓自己搞砸了,怨不得別人;因爲好心必有好報,是符合因果定律的。所以心理醫生或輔導人員除專業知能外,更當具有佛法的空性智慧,否則時常熏習灰色思想,恐怕自己也將成了病人。這是我曾聆聽一個當事人的心聲,並實際運用在一個需要幫助的小朋友身上,所獲得的寶貴經驗。這樣的經驗、方法,可從《向自殺Say No!》一書獲得。
有人曾這麼說:“有許多事情您要先—受得了,然後才能找出意義。”《把這件情傳下去》第二集,也有這麼一段話:“過了雲端才見到虛空;過了影像,才見到鏡體;過了意識,才見到心。“過”是容忍、忍耐、等待、克服、破惑清明的功夫;從容受到消化—如濁到清,從意識的感受到深沈的心際—如動到靜。人生的意義,世間的真理,只有清、靜的心知道。只有屈忍過、等待過、用力走過的心,才能深知洗煉去垢後的智慧真理。小苦→小智慧,大苦→大智慧,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受益的。”記得大姊的孩子新兵訓練時,因耐不了苦,便向去探視的母親表示:“太苦了!要自殺!”(逃避痛苦—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吧!)大姊回來緊張得很,當時我笑了笑說道:“人在軍中,擔心也沒用,只要承受的苦熬過去了,他會覺得享受人生的五欲還不夠呢!怎舍得死……”侄兒現已是卅多歲的人了,還想要交女朋友討老婆呢!(但社會型態經過十多年的變化,有說“想自殺”的人似乎都是內心盤算已久的計劃者,他(她)是須要有人適時的疏導,不能同我那俗家侄兒一概而論。
佛法中所說的忍辱,其實是一種透過…
《等待黎明的時刻(修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