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觀照的行持—對順境不貪,于逆境也不憎恨;所以不是一種如“以石壓草”的強忍作法,而令産生所謂的壓力、焦慮、挫折感不得舒解,在一時的沖動下,做出令自他永久悔恨的行爲。在此特別推薦二本書:(一)、《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光看書名便知此書的內容梗概。(二)、至于已患情緒疾病者的疏解、治療,在《向自殺Say No!》一書有很多簡單的方法可以利用。
接下來,將說明伏心正念之要,及正念昭彰下,連鬼也尊敬呢!
正念之要
《大寶積經》卷七五,佛說偈:“常樂法自在,數數策其心,貪欲自在中,智心應遠離。……,若能降伏心,則能伏煩惱,若能降煩惱,即得離業道。……”我們來看看古人和我的母親,如何秉持正念而“消災免難”。
事證叁則
(一)、《死後的真相》引袁子才于《子不語》書中言及:“杭州北關門外有一棟房子經常鬧鬼,大家都不敢去住,因此一年到頭門戶深鎖。後來有位蔡姓讀書人想把房子買下來,有人認爲不吉利,勸他不要買,但他卻沒有接受。等交易完成後,他的家人都不敢住進去。于是蔡某親自把門打開,點了一根蠟燭,獨自坐在房子裏。到了半夜,看見一個年輕女子,頭上圍著紅色的細綢巾,慢慢地走進來,向他跪拜行禮後,就將一條繩子懸在梁上,然後把頭伸進去。蔡某見此情境,並不害怕。女子另又挂上一條繩子,並向他招手。意思是要他也來上吊。蔡某就拖起一只腳伸進繩結裏。女子見其行徑,便說:“你弄錯了!”蔡某笑著說:“是你錯了,才會落到今日的地步,我才不跟你犯同樣的錯哪!”女鬼聞言大哭,撲在地上向他禮拜後就隱去了。從此再無鬧鬼情事,後來蔡其中了進士。”
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蔡某德行高尚,非但不得罪女鬼,還爲她點破迷津,因而逃過鬼禍,終得厚福。
(二)、《德育古鑒.存心類》:“吳中有一靈鬼,善淫人婦女,昆山正儀民女將被汙,女曰:“泾西某氏女甚美,何不往彼而來此?”鬼曰:“彼女心正,吾不敢近。”女怒曰:“我心獨不正耶?”鬼遂去,不複至。”
(叁)、在我出家之前,力勸母親能吃全素、並教念佛、拜佛(之前只吃早齋,且信民間道教。)不久因病須開刀住院,親友皆勸吃鲈魚等生物,可提早恢複傷口,但母親堅持素食(但有使用中藥);沒幾天,便能下床走路,連醫師都感到驚訝!因恢複得快,便提早出院了。俗家務農,平時母親都要騎腳踏車到田裏工作;但剛開刀不久,恐傷口破裂而不能騎車,便走路經過巷尾荒廢的魚塭到村外的田間工作。那日回來晚間即得一夢,清楚地如白日的景象—見所經魚塭的田埂上有一男一女,女的指著母親是來的方向跟男的說:“你看,那邊又有人來了。”男的說:“她吃素,而且每天念佛、拜佛,不能傷害人家。”男的原本是母親十八歲剛嫁給父親,村子內有一患癫痫而在魚塭淹死的男子(女的便不認識),事隔已五十多年,依然徘徊于該處。此是出家後一次省親時,母親親口告訴我的;:所以,母親雖從一般民間信仰轉到佛法,但經此夢兆中鬼先生的“鼓勵”,母親向道之心一直與日俱增,很令我感到欣慰。
降伏其心
如果我們都能如理降伏自己的心,那麼在面對紛杳的境界時,讓我們在心和境界(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根塵和合而生六識—眼識乃至意識。)之間,能不要向以前一樣地馬上結合,而産生不如理的反應—如貪嗔癡慢疑等;而希望鍛煉—在心和境界當中保持適當的距離,令我們對境界認識清楚,不受其迷惑,再以智慧、善巧的方式去回應,慢慢的就可以轉化所有的事,而成善的、正面的結果;反之,若以非理的態度去回應,負面的結果待因緣成熟就會到來。所以,往往我們也都非十惡不赦的罪人,但卻有一堆的難題而困擾著,更糟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地接二連叁遭到打擊、挫敗;相反的,我們也可能真的是十惡不赦的罪人,但卻能享受很不錯的果報(如財富、健康);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只是接受果報時間快慢、先後的問題;如果不從佛法叁世因果來看,如何圓滿的解釋呢?因此,如果我們常常以光明、積極的智慧來平等看待一切的境界(不論是好或壞),那麼怎會讓這些境界來左右我的心,讓我的心時上(躁)時下(郁)呢!!曾有二個人,爲了一個碗而鬧得不可開交,我便問甲:“碗一個值多少錢?而您的心量難道只值這個碗的價值嗎?不要忘了—您和乙的心,都可藉著修行而成佛、度衆生的啊!爲了無情之物,而傷害未來佛,值得嗎?”同理的,有時我們的心剛強到認爲—只有“我的問題”存在,而完全漠視還有更多需要去幫助的苦難衆生。
據《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中所載,目前的精神科學當已有“神經傳物質中的血清素5-HIAA、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錯綜複雜地涉及情緒疾患的起源。”而其中的“血清素可以抑製暴力、攻擊和沖動行爲的證據非常明顯—自殺行爲常常出于沖動。”盡管這些神經傳導物質也有先天基因遺傳,(西方科學家,若非佛教徒了解叁世因果者,何能了知如此即宿業呢!)但也可經過後天的學習來修正、改變的,因此更顯得佛法當中有名的一部經典《金剛經》,其中的深妙義理—“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欲將此理發揮圓滿,非我陋劣的智力所及,可請教有智慧的法師大德,若能體解其中道理一二,而讓我們的心“放下”—您會發現:原來我們的心是是可以更寬大,更包容,更柔軟而富有彈性—當一塊鋼鐵迎面撞擊而來時,心不會像以前一樣“锵!”一聲碎得滿地;此刻,您會有一種成功地將心本具的慈悲、智慧喚醒起來,並對生命周遭的人事物生起一種責任感。
所以,清朝的 徹悟大師曾說:“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而清末民初的 印光大師更以因果—乃聖人治天下,佛度衆生的大權之法。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那有超過因果之外?此理,雖經佛而發揮究竟,但卻是一切法存在的軌則,並非佛所創立來誰騙世人的;若真那麼好騙,絕非是佛騙衆生,而是“自己騙自己”,騙得自己受那麼長久的苦了,還要繼續騙下去?真的,如果您想教自己出業海輪回之苦,您應靜下來思惟—“菩薩畏因,衆生畏果”這句佛教徒人人耳熟能詳的話,只因菩薩恐遭惡果,故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待智慧功德圓滿,便可成就佛道;而衆生常起惡因造惡業,欲免惡果,即如在太陽下想逃避自已的影子,可乎?!至于信與不信之間,其差別何在?
信與不信之間
前國防部長、監察院長陳履安先生曾說“名言”:爲何以科學驗證的事實擺在眼前,仍不信因果?因爲他相信了因果後,便不能再做壞事,起壞念頭了。不是很有道理嗎?若真深信因品報應如影隨形,勸人信因果都來不及了,怎敢撥無因果,讓他人與己同淪溺呢?盡管我們未大徹大悟地明因識果,但至少在敬畏天地神佛,乃至自己的父母大人,即如《孝經》雲:“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乃至于會漸漸地循“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的方向來努力。(但記得,要以何標准來衡量“好”的條件,是另一重要的課題。)故《了凡四訓》雲:“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又如《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中俞公受竈神教化後的叁業:“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閑,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隧緣方便,廣植陰功……。”近代者,如前《礦工的兒子》蔡合城居士所說:“很多人不相信叁世因果、報應這一套,了解現世報及陰間的恐怖後,便知—人絕不能做壞事,陰陽只在一線間。……當您去了解什麼是陰間、地獄,我想沒有人會去做壞事。”
至于,有一位中西非佛教徒的精神專科醫生,前後以催眠術爲人解決疾苦者,如《前世今生》魏斯的改變:“日複一日的聽著凱瑟琳(即接受催眠憶及前世者)的說話錄音帶,我的疑慮漸次消融,我的生活變得很單純,更容易滿足。我不肖再與人玩人情的把戲,不再以自己的身份做虛驕的身段,我變得更坦誠、更直接。”而以一個基督徒的身份,用累積了叁千五百名個案的寶貴臨床紀錄,來當作佛家專談因果輪回的注腳,如此的精彩著作—《跨越前世今生》,其作者陳勝英醫師,就有更多理性的看法:
(一)、叁八頁對于“愛情”的:“輪回因果的報應不爽其是令人意想不到。當她看到追些前因後果,滿腔怨恨很快就消失大半。也許有人會很聰明地反過來譏諷道,這豈不是在替第叁者脫罪?我希望大家千萬不要有這種巧辯的想法,而應該教對生命輪回的種種現象,找出正面的解釋。你的痛苦煩惱都因爲你只認定有今生,如果你能夠看到生命可以向前生跟來世發展,就會豁然開朗,發展出心中的慈悲,珍惜身邊圍的所有人。並且用最大的愛心去對待任何一個人,甚至包括破壞你婚姻的第叁者,這樣人生才不會有遺憾,才不會使這種仇怨變轉成糾纏不清且綿延好幾世的噩運;也才有可能使我們今世的生命遠離苦澀,常保甘美。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得用智慧跟慈愛來看待自己不幸的遭遇,才有可能領會最美好的生命課題。”
(二)、八五頁關于“金錢”的:“反正給出去的錢,若應該是我們的,將來一定會還回來;如果不然,就是還債去了,何必挂念。對于錢財,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努力去賺正當而不會造業障的錢,這樣的錢,任憑你怎麼施與,都會是你的錢;給了別人之後,也就忘了吧,不必記挂是給了誰,這些錢會在適當的時間,自動再跑回來的。…
《等待黎明的時刻(修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