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等待黎明的時刻(修德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

  (叁)、五六頁關于“結怨”的:“在前世今生的接替過程中,恩怨的交替、回饋也相當准確,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千萬造次不得,偶一不慎跟人結了仇怨,就會遺患無窮。災難果報之來,必會如影隨形,絕無可免。到目前爲止,我所催眠過的叁千余個案中,幾乎可說屢試不爽地印證了每個人過往的大小恩怨。”

  (四)、二二六頁總結“因果”的:“客觀而言,在這叁千五百個人的潛意識裏,可以看到他們對人生有一些共同的敘述:生命有輪回,輪回有一定的因律。經曆越多的個案,就越感覺到這些因果律的存在。目前我個人可能比一些宗教家更關心因果報應,因爲我藉由催眠所得到的因果律就像算術的一加一等于二般准確。而更令人不敢大意的是,因果律時時刻刻盯著你,雖經幾千萬年亦不放過!我們常犯的兩大錯誤是:(1)、我的行爲只要沒有別人看到,就可以不了了之;(2)、我的行爲只要是對的,就不會造業障。不是的!我們所做、所說的每一件事都不會磨滅,都會存留在永恒的記憶裏。再者,我們所認爲對的事清,只要對別人造成了傷害,也同樣會造業障。面對這樣莊嚴重大的生命現象,我們實在不能掉以輕心而不勤加研究。”

  (五)、“釋疑”的二四0頁:“問:那麼到底有沒有任何免除報應的方法?答:沒有。可是,使人的精神體迅速超升淨化的方法則有。那就是:給他機會用平常心及無比的毅力,去忍受冤屈、沖破逆境、走出黑暗。所以,如果一個人連續不斷受人冤枉,被陷害折磨得不堪,千萬不要灰心,因爲那種機會並不多,一方面可以消業障,一方面又可獲得磨練自我的機會。所以,更應該以感謝的心,感謝那些給我門這種機會的人;他們的惡毒,造就了我們今天的平靜安甯,也激發了我們今天的心靈能力。我們的命運可能變得坎坷一點,但也因此顯示出自我學習到的強大心靈能力。耶稣忍受冤屈,造就衪在十字架上的榮耀。誰會知道叁十多年前锒铛入獄的曼德拉,系獄二十七年之後,今天變成南非總統?所以每當橫逆到來之時,要以最慈悲的心及剛健的氣勢來對付;磨練來了,就用堅忍不拔的毅力承擔。久而久之,我們就可以不怕報應了。”

  叁叁八頁:“問:動物會不會加入輪回循環?答: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可加入輪回的循環圈,包括螞蟻、人類、上古恐龍、現代的外星人等。在這些生物體裏面的靈魂,都是一樣的,可以轉來轉去,相互變換。衆生平等就是這個意思。”

  普勸

  當比丘遇到精神科醫師

  今年九月十九曰,李醫師帶來了一本書“共襄盛舉”,是他所推薦有關自殺很全面性的著作《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凱.傑米森博士(她也曾患嚴重的躁郁症而自殺未遂—誠如她自己所言:我自殺的能力惡名昭彰。)所著,看完這部包括流行病學、遺傳學、精神病理學及藥物等等,我試問自己—還能爲自己尚未命名的小書做些什麼貢獻?但“解鈴仍須系鈴人”地,在該書中也找到支持自己將它完成的信念(在自序二中已明)。利用李醫師在精舍受菩薩戒的時間,我將此書很快的速讀過一遍,待受戒會後,在黃昏到黑暗中我們會談了近叁個小時,當中的談話重點歸納如下:

  (一)、這點的發現是最值得我所興奮的,在該書第二二五頁有這樣的研究結果:“還有許多對自殺有重大影響的因素。年齡是項特別重要的因素,我們知道自殺極少見于十二歲以下的人,在十五歲以前自殺的人只占自殺人口約百分之一,可是在十六歲到叁十歲之間自殺的人卻占了百分之二十五,是什麼原因造成自殺率突然向上攀升呢?好幾位研究者認爲,小孩不會自殺的原因,在于他們對死亡的觀念非常不切實際;舉例來說,半數以上六到十一歲的小孩相信死亡是可以複原的。(這是佛法中“斷”、“常”二種邪見中的常見)可是大家並不知道爲什麼這種信念能保護小孩免于自殺,(事實上,還可以辯稱對死亡的這種觀念,應該更容易造成自殺才對。)也許較合理的事實是自殺的計畫和執行需要相當複雜的認知能力,而小孩通常還缺乏這種必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重大的精神病理(情緒疾患,酒瘾和毒瘾,以及精神病。)很少見于小孩,這些嚴重的精神疾患在青春期後發病的機會,遠比青春期前要高出許多。通常青春期開始于十二到十四歲,這時會伴隨第一波升高的自殺率。青春, 期時的荷爾蒙會出現旋風般的變化,而主要精神疾患的盛行率也逐漸升高。躁郁症平均發病年齡是十八歲,酒瘾、藥瘾和精神分裂二十一歲,而重郁症則是二十六歲。隨著這些嚴重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增加,自殺率也隨之增加,使得年齡成爲自殺的重要危險因素。”您知道嗎?在佛法中有十二因緣,將“人生叁際”—即過去生從何來?將來死往何去?由此十二個環結,展轉感果是爲“因”,互相由借故爲“緣”,是名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死了複生,生了還死—輪回不息。)”此十二因緣甚深甚深,若能徹解→徹行,則生死可了;然此非我的能力所及,且光要淺談,也要占不少篇幅來解釋名相,今單就相關年齡一環來說明:(節《佛學概要》第七九頁)

  “受—領受之義。即領納所觸境界,謂根境相對于違順等境上,生起苦樂等感受。當四、五歲至十歲左右,年紀稍長,知識漸開,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對于飲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別好醜。此爲對境所生之一種情緒。

  愛—貪愛。即因感受引生之執著。當十一、二歲至十八、九歲時,行將成年,欲望既開,對于五欲六塵,自然心生貪愛。所謂于樂受順境,則起貪戀之心;于苦受逆境,則生憎惡之念(愛包括憎)。唯未廣遍追求耳。經雲:貪愛如水,能潤生死。愛爲七情根本,最能潤生。故《圓覺經》雲:“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古德(宋.楊傑居士)亦雲:“愛不重,不生娑婆。”此爲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取—妄取。亦即是上品之貪愛。約二十歲後,血氣方剛,貪欲轉盛,于一切境,廣爲追求,是名爲取。此爲貪染欲境之一種趨求。

  有—業有。由愛取二支惑,遂發種種善惡之業(“行”是過去之業,“有”支是現在之業。)感生未來有生有死之果報。如是有因有果故名爲“有”,此爲所作業力感報之一種定規。”

  由以上的發現,我們每人心中皆有“內憂”—過去等流的煩惱(貪嗔癡等),如果不能得到調伏,再加上“外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誘發,則不僅是此世的災難,更是往後生生世世的禍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色不迷人,人自迷”外境雖多麼迷惑或惡劣的幹擾,盡管我們的煩惱不能斷,但一定要降伏—淡泊得下來,否則當淪溺于電玩的虛擬情節、色欲、物欲等種種塵境時,如何自拔而保持情緒的平衡呢?

  (二)、臺灣精神壓力與治療上的難題:構成社會小單位家庭的解體,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就連人手一機—國內外皆可通訊的大哥大,也不能連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和當中的鴻溝。掀起宗教革命的馬丁路德(德國人,1483~1546),五百年前曾說一席話:“一個國家的與盛,不在于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反觀目前社會的教育型態已經嚴重受到考驗。我自己想:不管讀什麼書(若將範圍擴大,可讀人生的種種,包括人、事、境界等)、利用什麼教材、受何教育,以我在未出家前曾任教職的經驗,應該是培養從所讀的東西中,能于反省當中認識自己,並達目標—如佛家“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只是目下社會的價值觀已嚴重扭曲,于善惡是非也混淆不清;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一切法並沒有過失,過失在人不能善用自已的心,利用透過法的學習來達成以上的目標,如電腦的教學雖是因應時代的需要,但在沒有給孩子正確的學習目標,它變相地成了讓孩子填充空虛感乃至成爲網路犯罪的工具之一:又如電腦一按鍵盤,所須的資料就可提供取代傳統課堂師長的教導,在取得太容易下,不僅造成“尊師重道”的漠落,更嚴重的是,在孩子的世界中該知道的都知道了,只好提早進入成人的世界去探索,致使色情泛濫、暴力、毒品、犯罪等,乃至自殺已逐漸侵蝕青少年的生命。

  至于家庭呢?因經濟的萎縮,(日本官員乃將該國高自殺率,歸咎于低迷不振的經濟,使得許多人想不開—您想想看,這個論點有什麼問題?我在此埋個伏筆,待後面的單元再來分析討究一番。)造成大量中下階層的失業,只好藉酒澆愁,回家便打老婆、孩子,太太便先得憂郁症,或離婚,或離家出走,“家”—成了地獄的代名詞,逃家的孩子去哪裏?只好在網路、網咖中讓自己“墜落”。而您如何期望這樣的孩子(他們會長大,成爲下一代的公民。)會有遠見卓識和高尚的品格、文明素養呢?在《天下雜志》第二八七期一二0頁,看到這麼兩段令人憂心忡忡的話:“沒有好的家庭教育,社會付的代價就是—將來這個孩子去監獄;一個國家錢不用在教育上,一定用在監獄上,真的是這樣子。”“在拼經濟的同時,應該思考如何拼家庭;如果在拼經濟的同時,把家庭賠進去,二十年後,孩子會來討債,討的債就不只是錢,而是整個社會。”同樣的,如果願意將認識因果的正確生命觀,訂定一套合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好好紮很,即便遇到種種負面的逆境(如失業、暴力等)時,也會“反求諸己”地思惟“如是因如是果”,進而能安分守已,不致造成壓力、挫折、焦慮、沖動乃至自殺;如果真能花小小錢紮根,日後不是可省下龐大的健保費,乃至人力資源—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醫生等也鬧自殺,不是很可惜嗎?!

  …

《等待黎明的時刻(修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