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安居中之行为,若有罪时则自宣己罪,相互忏悔,称为自恣;自恣之日称为自恣日、佛欢喜日。又安居结束时,应解除安居期间禁止外出于结界范围之规定,此为解界。又安居圆满后,比丘、比丘尼等增加法腊一岁,又称为“受岁”。法腊又称夏腊,为出家人定长幼次序之规准。
在传记中法显法师在不同的佛教国家,只要是赶上安居时间,就会参加安居的共修,在求法的过程中法显法师总共参加过七次安居,分别是乾归国、于摩国竭叉国、佛影那竭国、罗夷国、中天竺、龙精舍等地解夏安居修行。
除了有安居制度之外,还有长幼次第、共揵捶食的制度,如于阗国的佛教就是如此:“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僧众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三千僧共揵捶食。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钵无声。净人益食,不得相唤,但以手指麾。”(21)
中天竺佛教僧团常以作功德为业,及诵经坐禅,并且有着非常接待制度,传中记载:“客僧往到,旧僧迎逆,代担衣钵,给洗足水,涂足油,与非时浆。须臾,息已,复问其戒腊数,次第得房舍卧具,种种如法。”(22)
如上所记载的佛教安居、共揵捶食、长幼次第和接待客僧制度一直被中国佛教沿用到至今。
四、佛教的遗迹
《法显传》中记载许多佛教的遗迹,这些遗迹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有记载是关于释迦摩尼佛一身教化行迹和身后的遗迹。有关于过去佛的遗迹,有释迦佛大弟子的一些行化遗迹,也有一些是关于佛陀本事的行化遗迹,还有一些别的遗迹。
(一)、释迦佛遗迹:
西域竭叉国有石作的佛唾壶和佛齿塔。乌苌国有释迦佛的行化遗足迹,人们所看到足迹的长短是取决人的心念,还有佛晒衣石和佛陀度化恶龙的地方。
北天竺弗楼沙国遗迹是佛在世时带领诸弟子游行此国时,对阿难尊者授记关于佛陀涅槃后,天帝释变化为牧牛小孩于蘮腻伽王行道路上作佛塔,蘮腻伽王受到天帝释的感化,于小儿塔上建起高四十余丈,传中记载此塔众宝校饰,凡所经见塔庙庄丽威严,都无此比。在那竭国醯罗城遗迹有佛顶骨精舍和七宝解脱塔。那竭国城中有佛齿塔,供养如顶骨法。在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搏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影,金色相好,广明炳着,转近转微,彷佛如有。
中天竺僧伽施国有释迦佛在世时发爪塔,以及过去三佛并释迦佛坐处、经行处及诸佛形象处,皆有塔供养纪念,还有一处是天帝释和梵天王随佛回到人间的地方,也建有塔纪念。
毗舍离国城北有大林重阁精舍是佛行化所住之处。摩竭提国有一处是佛脚迹,但没说的很清楚,只是说在城南有阿育王建大塔处前有佛脚迹。同时在此国还有一处遗迹是宾波罗石窟,是释迦佛食后常于此处坐禅的地方。
八连弗邑国有一处叫旷野精舍,是佛度化旷野鬼所住的地方。在迦尸国有鹿野苑是释迦佛成道后到度化五比丘的地方,在鹿野苑北部是佛为弥勒菩萨授记成佛的地方。
(二)、过去佛遗迹:
中天竺拘萨罗国的都维城是过去迦叶佛本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悉皆起塔,迦叶如来全身舍利亦起大塔。那毗伽城有过去佛拘楼秦佛所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有僧伽蓝,都建有塔。拘那舍牟尼佛城生处,父子相见处、般泥洹处悉皆起塔供养纪念。
(三)、大弟子遗迹:
传中记载关于诸大弟子的遗迹主要是在中天竺。在中天竺 “中国”的众僧住处,建有舍利弗、目犍连和阿难尊者的塔,还有一处是阿毗昙律经塔。(23)
僧伽施国有优钵罗比丘最初礼佛的地方,在法显法师西行求法的时候也建起一塔纪念。
毗舍离国毗舍离城有阿难的半身塔(24)。摩竭提国耆阇崛山的西北有一石窟,阿难尊者于中坐禅处(25)。车帝石室是佛泥洹后,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处(26)。有调达石窟,离此五十步,有大方黑石,昔有比丘在上经行成阿罗汉果(27)。在摩竭提国鸡足山是大迦叶在此山入定处(28)。在那罗聚落是舍利弗的出生地,也是舍利弗尊者涅槃的地方,建有一塔纪念尊者(29)。
(四)、佛陀本事遗迹:
传记中还记载着几处关于释迦佛的本事遗迹,一处是在北天竺的宿阿多国,往昔释迦佛还是菩萨的时候,天帝释试验菩萨的修行程度,化作鹰鸽,割肉贸鸽处。佛成道后,与诸弟子游行此地,对众弟子说:“此本事吾割肉贸鸽处。”国人由是得知,于此处起塔,并用金银来庄严此塔。
中天竺键陀卫国有一大塔(30),是释迦佛为菩萨修行时,在此国土用自己的眼睛布施给求之人,后人于此处建起大塔来纪念菩萨,也用金银来庄严宝塔。
键陀卫国东边竺刹尸国有两处是释迦佛的本事遗迹(31),一处是佛为菩萨时布施头的地方,一处是用身布施给饿虎的地方,在这两处地方建起两座大塔,用诸多的宝物来庄严,诸国王臣百姓竟兴供养,散种种香花,燃种种灯,相续无有断绝。
(五)、 其他遗迹:
传记中除了记载关于如上的遗迹之外,还记载一些其它遗迹,如西域于阗国的王新寺,中天竺僧伽施国有龙精舍的遗迹,在精舍的北边有火镜寺,是一饿鬼把精舍布施给阿罗汉的地方,并且护持。此处还有佛塔,善鬼神常时护持扫洒。在僧伽施国还有一处是辟支佛的吃饭、晒衣服和涅槃的地方,别的地方都是杂草丛生,唯独这些地方不生草木,法显法师当时还看到辟支佛晒衣处还有衣服布条的痕迹。
中天竺摩竭提国中有阿育王为弘扬佛法所建的大石柱,在石柱上还刻有文字,记录阿育王弘法建石柱的因缘,以及当时的时间。
传记中所记载的其他遗迹远远不止上面所说的那些,法显法师几乎每到一处都可以看到有关于佛教的种种遗迹,有些遗迹在法显西行求法时还存在,甚至在玄奘法师西行求法时还存在着,有些地方人们只是知道那些地方曾经发生什么事情,但已经没有什么建筑等遗迹。
五、佛教的传说
佛教中有很多传说,传记中也记载着许多佛教的传说,法显法师到北天竺小陀历国时听说这样的传说,有个罗汉想供养弥勒菩萨像,找了一位巧匠以神足力上升到兜率内院观察弥勒菩萨的法相和高大,回到人间刻木作像,如是前后三上兜率内院观弥勒菩萨像,然后才刻成的,菩萨像长八丈,每次斋僧供养时常有放光等瑞相,所以诸国王臣竟兴供养护持,弥勒菩萨像在法师求法时还亲眼看到。
宿阿多国流传着天帝释试菩萨的修行境界,化作鹰鸽,割肉贸鸽。而且这传说是佛成道后,和诸弟子游行到此国时亲自对他们所说自己“此本事吾割肉贸鸽处。”的故事,国人由是得知,于此处起塔,金银校饰。(32)
有些国家的国名是以佛教传说而命名的,比如北天竺的竺刹罗国,传记中说竺刹罗国这个地方在很久以前,释迦佛还是处于菩萨修行阶位时候,把自己的头布施给别人,这个国家因此而得名为竺刹罗国。(33)
法显法师到弗楼沙国时见有一宝塔,记中说:“传云:阎浮提塔唯此为上。”而此塔流传着佛陀授记的故事,佛陀在世时和诸弟子游行到此国时,对阿难尊者说:“吾般泥洹后,当有国王名罽腻伽,于此处起塔。”罽腻伽王出世,出行游观时,天帝释为了能够开化他,运用神通力化作牧牛小孩,于国王要经过的路上起塔。国王问小孩说你在做什么?小孩回答说在作佛塔。国王觉得小孩很有善根,并且深受小孩的启发,自己发心于小孩塔上建一宝塔,高四十余丈众宝挍饰。法显法师说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比不上此塔。(34)
那竭国城南有个石室,是释迦佛曾经在此留影,在离佛影十余步的地方观看它时,犹如佛之真影,金色相好,广明炳着,转近转微,彷佛如有。这个国家的国人互相传说:“千佛尽当于此留影。”(35)
中天竺沙祗大国城南门路东,有非常奇特的杨枝树。杨枝树在古印度时代是用来刷牙用的,也就是所谓的嚼杨枝。相传此地的杨枝树是佛陀当年在此嚼过杨枝后随即把杨枝插在土里,杨枝立即长出七尺高,以后再也不长高也不减少。因为此事还招来外道婆罗门的嫉妒,他们派人把杨枝树砍的砍、拔的拔,把杨枝扔的远远,而那地方仍旧长出许许多多的杨枝,好像以前一样。(36)
拘刹罗国舍卫城城南有须达长者建的只洹精舍,精舍中供有一尊檀木佛像,相传这尊佛像是世尊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九十天,波斯匿王很想念佛陀,便用牛头旃檀木刻成佛像,放在佛平日坐的地方,佛回到人间这座精舍时,他的旃檀木像便让开座位来迎接,佛陀对佛像:“还坐,吾般涅槃后,可为四部众作法式”像即还坐。这尊佛像就是佛教最早的像,是后人制作佛像所根据的式样。释迦佛从此就移住南边的小寺院里,与这尊佛像不在一个地方,中间相距二十步。只洹精舍本来有七层,各国人民竞相前来供养,散花烧香,点燃灯花,每天不绝,后来因为发生火灾,把七层的精舍都烧尽了,各国的国王人民都非常的悲伤,以为连佛像也被烧毁了。但是过后四五天,人们打开寺门时,忽然见到佛像还是在那,都非常的欢喜。(37)
结语
本文只是对《法显传》记载大小乘佛教的情况、僧团的传统、佛教的习俗、佛教的遗迹、佛教的传说等相关内容作一简单的梳理,便于读者对《法显传》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因《法显传》文献本身的因素,对于传中所提到或是所记载的内容,本文未能深入的梳理,这是本文的遗憾与缺陷之处。特别是关于大小乘佛教的情况。法显法师在西行求法路上所见到的各国佛教的情况,有些记载的很清楚,该国的佛教是学大乘还是学小乘,有多少僧人,有多少寺院,还是大小乘佛教同在这个国家同时存在得到传播和弘扬。有些地方记载则不是很详细,这可能与法显法师在这个国家逗留时间的长短有关系,若要对法显法师所经各国佛教盛行情况进行深入的考析,呈现佛教在当时历史的原貌,需要借助最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原始文献最为重要。
(1).3世纪末至5世纪中期,常臣属于曹魏、晋及前凉、北凉 、前秦。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万度归击鄯善,俘其王真达,以鄯善为镇。
(2).唐贞观元年(627年)着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记》对于焉耆国的佛教有详细的叙述:“伽蓝十馀所,僧徒二千馀人习学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
(3).见《法显传校注》第7页,中华书局2008年。
(4).见《法显传校注》第19页,中华书局2008年。
(5).是经葱岭进入印度的一条重要孔道。宋云、玄奘等人都经行此地。参见《洛阳伽蓝记》卷五及《释迦方志》卷下。
(6).即《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之「伐剌孥国」。
(7).见《法显传校注》第27页,中华书局2008年。
(8).见《法显传校注》第128-135页,中华书局2008年。
(9).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二百余年后玄奘路过于阗时,记载其地「伽蓝百有余所,」于阗(《西域记》作瞿萨旦那)国内有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玄奘特意介绍了其中五所伽蓝,即毘卢遮那伽蓝、瞿室伽山伽蓝、地伽婆缚那伽蓝、娑摩若僧伽蓝、麻射僧伽蓝。二书记载可相互发明。
(10).见《法显传校注》第16页,中华书局2008年。
(11).自阿富汗东部苏来曼丘陵至印度河之间的主要部落,总称为罗合尼人法显所记之「罗夷」,或即其人。
(12).主要在今巴基斯坦东北部,小部分在印度北部。
(13).见《法显传校注》第30页。中华书局2008年。
(14).见《法显传校第》第88页,中华书局2008年。
(15).见《法显传校第》第52~54页,中华书局2008年。
(16).又作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据大唐西域记卷五所载,该国方圆六千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热。都城内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内刻栴檀佛像,为邬陀衍王(优填王)所作,诸国皆绘图而供养之。城东稍远,有故塼室,世亲菩萨曾于此作唯识论,其东之庵没罗林中有故基址,无著菩萨曾于此作显扬圣教论。距此东北七百余里之殑伽河(恒河)边有迦奢富罗城,护法菩萨曾在此降伏外道。该国之位置约位于今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北四十余公里处。
(17).见《法显传校第》第12页,中华书局2008年。
(18).见《法显传校第》第17页,中华书局2008年。
(19).见《法显传校第》第46页,中华书局2008年。
(20).同上
(21).见《法显传校第》第17页,中华书局2008年。
(22).见《法显传校第》第47页,中华书局2008年。
(23).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47页。
(24).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79页。
(25).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96页。
(26).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97页。
(27).同上
(28).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112页。
(29).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1页。
(30).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1页。
(31).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2页,
(32).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22页。
(33).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2页。
(34).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3页。
(35).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39页。
(36).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60页。
(37).见《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61页。
《《法显传》诸国佛教情况之梳理(定明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