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顯傳》諸國佛教情況之梳理(定明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安居中之行爲,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相互忏悔,稱爲自恣;自恣之日稱爲自恣日、佛歡喜日。又安居結束時,應解除安居期間禁止外出于結界範圍之規定,此爲解界。又安居圓滿後,比丘、比丘尼等增加法臘一歲,又稱爲“受歲”。法臘又稱夏臘,爲出家人定長幼次序之規准。

  在傳記中法顯法師在不同的佛教國家,只要是趕上安居時間,就會參加安居的共修,在求法的過程中法顯法師總共參加過七次安居,分別是乾歸國、于摩國竭叉國、佛影那竭國、羅夷國、中天竺、龍精舍等地解夏安居修行。

  除了有安居製度之外,還有長幼次第、共揵捶食的製度,如于阗國的佛教就是如此:“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僧衆數萬人,多大乘學,皆有衆食。……叁千僧共揵捶食。入食堂時,威儀齊肅,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缽無聲。淨人益食,不得相喚,但以手指麾。”(21)

  中天竺佛教僧團常以作功德爲業,及誦經坐禅,並且有著非常接待製度,傳中記載:“客僧往到,舊僧迎逆,代擔衣缽,給洗足水,塗足油,與非時漿。須臾,息已,複問其戒臘數,次第得房舍臥具,種種如法。”(22)

  如上所記載的佛教安居、共揵捶食、長幼次第和接待客僧製度一直被中國佛教沿用到至今。

  四、佛教的遺迹

  《法顯傳》中記載許多佛教的遺迹,這些遺迹大致可以歸納爲五種,有記載是關于釋迦摩尼佛一身教化行迹和身後的遺迹。有關于過去佛的遺迹,有釋迦佛大弟子的一些行化遺迹,也有一些是關于佛陀本事的行化遺迹,還有一些別的遺迹。

  (一)、釋迦佛遺迹:

  西域竭叉國有石作的佛唾壺和佛齒塔。烏苌國有釋迦佛的行化遺足迹,人們所看到足迹的長短是取決人的心念,還有佛曬衣石和佛陀度化惡龍的地方。

  北天竺弗樓沙國遺迹是佛在世時帶領諸弟子遊行此國時,對阿難尊者授記關于佛陀涅槃後,天帝釋變化爲牧牛小孩于蘮膩伽王行道路上作佛塔,蘮膩伽王受到天帝釋的感化,于小兒塔上建起高四十余丈,傳中記載此塔衆寶校飾,凡所經見塔廟莊麗威嚴,都無此比。在那竭國醯羅城遺迹有佛頂骨精舍和七寶解脫塔。那竭國城中有佛齒塔,供養如頂骨法。在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搏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觀之,如佛真影,金色相好,廣明炳著,轉近轉微,彷佛如有。

  中天竺僧伽施國有釋迦佛在世時發爪塔,以及過去叁佛並釋迦佛坐處、經行處及諸佛形象處,皆有塔供養紀念,還有一處是天帝釋和梵天王隨佛回到人間的地方,也建有塔紀念。

  毗舍離國城北有大林重閣精舍是佛行化所住之處。摩竭提國有一處是佛腳迹,但沒說的很清楚,只是說在城南有阿育王建大塔處前有佛腳迹。同時在此國還有一處遺迹是賓波羅石窟,是釋迦佛食後常于此處坐禅的地方。

  八連弗邑國有一處叫曠野精舍,是佛度化曠野鬼所住的地方。在迦屍國有鹿野苑是釋迦佛成道後到度化五比丘的地方,在鹿野苑北部是佛爲彌勒菩薩授記成佛的地方。

  (二)、過去佛遺迹:

  中天竺拘薩羅國的都維城是過去迦葉佛本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悉皆起塔,迦葉如來全身舍利亦起大塔。那毗伽城有過去佛拘樓秦佛所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有僧伽藍,都建有塔。拘那舍牟尼佛城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悉皆起塔供養紀念。

  (叁)、大弟子遺迹:

  傳中記載關于諸大弟子的遺迹主要是在中天竺。在中天竺 “中國”的衆僧住處,建有舍利弗、目犍連和阿難尊者的塔,還有一處是阿毗昙律經塔。(23)

  僧伽施國有優缽羅比丘最初禮佛的地方,在法顯法師西行求法的時候也建起一塔紀念。

  毗舍離國毗舍離城有阿難的半身塔(24)。摩竭提國耆阇崛山的西北有一石窟,阿難尊者于中坐禅處(25)。車帝石室是佛泥洹後,五百阿羅漢結集經處(26)。有調達石窟,離此五十步,有大方黑石,昔有比丘在上經行成阿羅漢果(27)。在摩竭提國雞足山是大迦葉在此山入定處(28)。在那羅聚落是舍利弗的出生地,也是舍利弗尊者涅槃的地方,建有一塔紀念尊者(29)。

  (四)、佛陀本事遺迹:

  傳記中還記載著幾處關于釋迦佛的本事遺迹,一處是在北天竺的宿阿多國,往昔釋迦佛還是菩薩的時候,天帝釋試驗菩薩的修行程度,化作鷹鴿,割肉貿鴿處。佛成道後,與諸弟子遊行此地,對衆弟子說:“此本事吾割肉貿鴿處。”國人由是得知,于此處起塔,並用金銀來莊嚴此塔。

  中天竺鍵陀衛國有一大塔(30),是釋迦佛爲菩薩修行時,在此國土用自己的眼睛布施給求之人,後人于此處建起大塔來紀念菩薩,也用金銀來莊嚴寶塔。

  鍵陀衛國東邊竺刹屍國有兩處是釋迦佛的本事遺迹(31),一處是佛爲菩薩時布施頭的地方,一處是用身布施給餓虎的地方,在這兩處地方建起兩座大塔,用諸多的寶物來莊嚴,諸國王臣百姓竟興供養,散種種香花,燃種種燈,相續無有斷絕。

  (五)、 其他遺迹:

  傳記中除了記載關于如上的遺迹之外,還記載一些其它遺迹,如西域于阗國的王新寺,中天竺僧伽施國有龍精舍的遺迹,在精舍的北邊有火鏡寺,是一餓鬼把精舍布施給阿羅漢的地方,並且護持。此處還有佛塔,善鬼神常時護持掃灑。在僧伽施國還有一處是辟支佛的吃飯、曬衣服和涅槃的地方,別的地方都是雜草叢生,唯獨這些地方不生草木,法顯法師當時還看到辟支佛曬衣處還有衣服布條的痕迹。

  中天竺摩竭提國中有阿育王爲弘揚佛法所建的大石柱,在石柱上還刻有文字,記錄阿育王弘法建石柱的因緣,以及當時的時間。

  傳記中所記載的其他遺迹遠遠不止上面所說的那些,法顯法師幾乎每到一處都可以看到有關于佛教的種種遺迹,有些遺迹在法顯西行求法時還存在,甚至在玄奘法師西行求法時還存在著,有些地方人們只是知道那些地方曾經發生什麼事情,但已經沒有什麼建築等遺迹。

  五、佛教的傳說

  佛教中有很多傳說,傳記中也記載著許多佛教的傳說,法顯法師到北天竺小陀曆國時聽說這樣的傳說,有個羅漢想供養彌勒菩薩像,找了一位巧匠以神足力上升到兜率內院觀察彌勒菩薩的法相和高大,回到人間刻木作像,如是前後叁上兜率內院觀彌勒菩薩像,然後才刻成的,菩薩像長八丈,每次齋僧供養時常有放光等瑞相,所以諸國王臣竟興供養護持,彌勒菩薩像在法師求法時還親眼看到。

  宿阿多國流傳著天帝釋試菩薩的修行境界,化作鷹鴿,割肉貿鴿。而且這傳說是佛成道後,和諸弟子遊行到此國時親自對他們所說自己“此本事吾割肉貿鴿處。”的故事,國人由是得知,于此處起塔,金銀校飾。(32)

  有些國家的國名是以佛教傳說而命名的,比如北天竺的竺刹羅國,傳記中說竺刹羅國這個地方在很久以前,釋迦佛還是處于菩薩修行階位時候,把自己的頭布施給別人,這個國家因此而得名爲竺刹羅國。(33)

  法顯法師到弗樓沙國時見有一寶塔,記中說:“傳雲:閻浮提塔唯此爲上。”而此塔流傳著佛陀授記的故事,佛陀在世時和諸弟子遊行到此國時,對阿難尊者說:“吾般泥洹後,當有國王名罽膩伽,于此處起塔。”罽膩伽王出世,出行遊觀時,天帝釋爲了能夠開化他,運用神通力化作牧牛小孩,于國王要經過的路上起塔。國王問小孩說你在做什麼?小孩回答說在作佛塔。國王覺得小孩很有善根,並且深受小孩的啓發,自己發心于小孩塔上建一寶塔,高四十余丈衆寶挍飾。法顯法師說凡所經見塔廟壯麗威嚴都比不上此塔。(34)

  那竭國城南有個石室,是釋迦佛曾經在此留影,在離佛影十余步的地方觀看它時,猶如佛之真影,金色相好,廣明炳著,轉近轉微,彷佛如有。這個國家的國人互相傳說:“千佛盡當于此留影。”(35)

  中天竺沙祗大國城南門路東,有非常奇特的楊枝樹。楊枝樹在古印度時代是用來刷牙用的,也就是所謂的嚼楊枝。相傳此地的楊枝樹是佛陀當年在此嚼過楊枝後隨即把楊枝插在土裏,楊枝立即長出七尺高,以後再也不長高也不減少。因爲此事還招來外道婆羅門的嫉妒,他們派人把楊枝樹砍的砍、拔的拔,把楊枝扔的遠遠,而那地方仍舊長出許許多多的楊枝,好像以前一樣。(36)

  拘刹羅國舍衛城城南有須達長者建的只洹精舍,精舍中供有一尊檀木佛像,相傳這尊佛像是世尊上升忉利天爲母親說法九十天,波斯匿王很想念佛陀,便用牛頭旃檀木刻成佛像,放在佛平日坐的地方,佛回到人間這座精舍時,他的旃檀木像便讓開座位來迎接,佛陀對佛像:“還坐,吾般涅槃後,可爲四部衆作法式”像即還坐。這尊佛像就是佛教最早的像,是後人製作佛像所根據的式樣。釋迦佛從此就移住南邊的小寺院裏,與這尊佛像不在一個地方,中間相距二十步。只洹精舍本來有七層,各國人民競相前來供養,散花燒香,點燃燈花,每天不絕,後來因爲發生火災,把七層的精舍都燒盡了,各國的國王人民都非常的悲傷,以爲連佛像也被燒毀了。但是過後四五天,人們打開寺門時,忽然見到佛像還是在那,都非常的歡喜。(37)

  結語

  本文只是對《法顯傳》記載大小乘佛教的情況、僧團的傳統、佛教的習俗、佛教的遺迹、佛教的傳說等相關內容作一簡單的梳理,便于讀者對《法顯傳》的內容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因《法顯傳》文獻本身的因素,對于傳中所提到或是所記載的內容,本文未能深入的梳理,這是本文的遺憾與缺陷之處。特別是關于大小乘佛教的情況。法顯法師在西行求法路上所見到的各國佛教的情況,有些記載的很清楚,該國的佛教是學大乘還是學小乘,有多少僧人,有多少寺院,還是大小乘佛教同在這個國家同時存在得到傳播和弘揚。有些地方記載則不是很詳細,這可能與法顯法師在這個國家逗留時間的長短有關系,若要對法顯法師所經各國佛教盛行情況進行深入的考析,呈現佛教在當時曆史的原貌,需要借助最權威的學術研究成果,原始文獻最爲重要。

  (1).3世紀末至5世紀中期,常臣屬于曹魏、晉及前涼、北涼 、前秦。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萬度歸擊鄯善,俘其王真達,以鄯善爲鎮。

  (2).唐貞觀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在《大唐西域記》對于焉耆國的佛教有詳細的敘述:“伽藍十馀所,僧徒二千馀人習學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既遵印度。”

  (3).見《法顯傳校注》第7頁,中華書局2008年。

  (4).見《法顯傳校注》第19頁,中華書局2008年。

  (5).是經蔥嶺進入印度的一條重要孔道。宋雲、玄奘等人都經行此地。參見《洛陽伽藍記》卷五及《釋迦方志》卷下。

  (6).即《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之「伐剌孥國」。

  (7).見《法顯傳校注》第27頁,中華書局2008年。

  (8).見《法顯傳校注》第128-135頁,中華書局2008年。

  (9).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二百余年後玄奘路過于阗時,記載其地「伽藍百有余所,」于阗(《西域記》作瞿薩旦那)國內有伽藍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玄奘特意介紹了其中五所伽藍,即毘盧遮那伽藍、瞿室伽山伽藍、地伽婆縛那伽藍、娑摩若僧伽藍、麻射僧伽藍。二書記載可相互發明。

  (10).見《法顯傳校注》第16頁,中華書局2008年。

  (11).自阿富汗東部蘇來曼丘陵至印度河之間的主要部落,總稱爲羅合尼人法顯所記之「羅夷」,或即其人。

  (12).主要在今巴基斯坦東北部,小部分在印度北部。

  (13).見《法顯傳校注》第30頁。中華書局2008年。

  (14).見《法顯傳校第》第88頁,中華書局2008年。

  (15).見《法顯傳校第》第52~54頁,中華書局2008年。

  (16).又作憍賞彌國、俱睒彌國。意譯作不甚靜、藏有。據大唐西域記卷五所載,該國方圓六千余裏,土地肥沃,氣候溫熱。都城內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內刻栴檀佛像,爲邬陀衍王(優填王)所作,諸國皆繪圖而供養之。城東稍遠,有故塼室,世親菩薩曾于此作唯識論,其東之庵沒羅林中有故基址,無著菩薩曾于此作顯揚聖教論。距此東北七百余裏之殑伽河(恒河)邊有迦奢富羅城,護法菩薩曾在此降伏外道。該國之位置約位于今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北四十余公裏處。

  (17).見《法顯傳校第》第12頁,中華書局2008年。

  (18).見《法顯傳校第》第17頁,中華書局2008年。

  (19).見《法顯傳校第》第46頁,中華書局2008年。

  (20).同上

  (21).見《法顯傳校第》第17頁,中華書局2008年。

  (22).見《法顯傳校第》第47頁,中華書局2008年。

  (23).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47頁。

  (24).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79頁。

  (25).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96頁。

  (26).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97頁。

  (27).同上

  (28).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112頁。

  (29).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1頁。

  (30).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1頁。

  (31).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2頁,

  (32).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22頁。

  (33).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2頁。

  (34).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3頁。

  (35).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39頁。

  (36).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60頁。

  (37).見《法顯傳》校注,中華書局,61頁。

  

《《法顯傳》諸國佛教情況之梳理(定明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