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两宋间的天台忏法(觉慧法师)

   试论两宋间的天台忏法

   觉慧法师

   内容提要:宋代天台宗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山家山外之争”而促进教义的完善与细致,更表现在修行实践法门的创建与推广。本文通过对知礼、遵式制定的各种忏法着作以及天台忏法的普及的说明。说明了天台忏法是宋代天台宗的一个这样的组成,是修习天台止观的重要行法,这与两位大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知礼、 遵式、 忏悔、 护教、 普及、 推广

   所谓修忏法,是依据经典所述,忏悔过罪之法仪。忏是求原谅;悔是自申罪状,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慎所造的过错,规定于时日内,必在三宝僧众前告白,恳求消灭罪过为原则。但后来,却发展至包括人类前世所犯之语言、动作、思想上所造的宿世恶业,亦得忏悔。忏法之分类方法甚多,据道宣律师之《四分律羯磨疏》(1)卷一,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椐智者大师《摩诃止观》(2)卷二 上及《金光明文句》(3)卷三载,忏分为事忏与理忏两种;又分作法忏悔、取相忏悔和无生忏悔等三种。前二者属于事忏,后者属于理忏。此外,与佛前举行忏悔之前,须先向佛行礼赞,称为礼忏仪;在忏悔之后再行发原回向,称为忏原仪。

   我国佛教中之忏法,起源于晋,盛行与南北朝,自南朝梁代以来,取自大乘经中的忏悔与礼赞内容,编成忏仪以种种形式流行,从而产生了许多礼赞文及忏悔文 ,俗称科仪 。唐道宣律师遍的《广弘明集》二十八卷《忏悔篇》(4)中记载,有梁简文帝《涅槃忏启》、《六根忏文》、《悔高慢文》、《金刚般若忏文》、《摩诃般若忏文》等。隋唐之间,佛教宗派渐起,由于各宗所主经典有别,则形成多种忏法。如天台智者大师撰有《法华三昧忏仪》、《方等三昧行法》、》《金光明忏法》、《请观世音忏法》。净土宗有善导大师撰《净土法事赞》,法照大师撰,《五会念佛略法事仪》等。华严宗有宗密大师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诸佛仪》。三论教有信行法师撰《礼佛忏悔文》。密宗有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唐末悟达国师以宗密《圆觉经修证仪》述《慈悲水忏法》,至今仍流行。

   宋代可说是忏法的全盛时期,特别是天台宗的法师,承智者大师仪教,以礼忏为修习止观之行门,专务忏仪。天台巨匠知礼、遵式、志磐诸师既着忏仪,又行忏法,遂使忏法大行于世.

   一 :修忏是天台的重要行门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学风,由于受当时社会上文风的影响,南方的僧侣偏重于义学讲经;北方则以坐禅诵经为重,各执一隅, 造成了“南论北禅”的局面.

   由于南朝的轻禅重教,就使的得当时的僧人莫不倾心与经典义学的钻研,甚至失去自己实践修持之反省求道心.故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5)卷十上说:“夫听学人,诵得明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全理论.”北朝的佛教,则与之相反,侧重在坐禅与诵经,形成重禅轻教的局面。北地的高僧虽有精通经论而更以习禅本务者,然大都以“无我之理”为修心之要,根机浅者就难免堕于无知,甚至陷入蒙昧之邪行,真实的教义反而无人问津了。

   智者大师见到这种“南论北禅”的现象,邃将南朝的轻禅重讲与北朝的轻讲重禅之偏,予以均等,倡“解行并修”、“教观双运”之旨。大师之教观并重思想,于其巨着中历历可睹。《摩诃止观》则着重说明天台圆顿止观的修证方法,在书的《修大行》这章文字中,列举了“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及“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的修法。至宋代,四明尊者更作《修忏要旨》,阐明以上四种三昧,及依止修忏的要领。忏悔意义及修忏的公德,末尾以修忏悔内系欲究竟圆顿止观作结,更显修忏之殊胜作用。由于这个原因,天台宗的历代祖师,均对修忏十分重视。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礼忏仪规。历代的天台宗祖师,都继承智者大师的遗发,讲述之外,多以礼忏为天台宗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

   二: 知礼大师与天台忏法

   知礼(960—1028),字约言,是宋代 “卓识超群,妙证一心三观,圆满三谛,深入止观妙旨的大德。”(6)二十岁,随义通大师学天台教观,三年后代座讲法,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教观,不是讲道便是修持止观、从事着述与写经,是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高僧,故天禧四年(1020)蒙真宗皇帝赐“法智大师”尊为“四明尊者”,为天台十七祖。

   宋代天台学者热衷与忏法是有目共睹的,遵式作为天竺忏主,其对忏法的重视就不必说,即便如知礼这样的义学高僧在投入山家山外之争,复兴天台教义的同时,也对忏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通过文献,我们不难发现,知礼对忏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专门论述忏法的文章即存有好几篇:

   1、《金光明最胜忏仪》(7),是大师依《金光明经》所修之忏法,又作《金光明三昧忏》,略称《金光明忏》。《国清百录》卷一所载之本忏,传为智者大师所作,宋代有其同门遵式大师所撰的《金光明忏法辅助仪》,大师所集之忏加上“最胜”二字是异于智者、遵式两位大师,而依据唐绎《金光明最胜王经》故。大师所集之忏,以顶礼十方三宝、香华供养、奉请、持咒、赞叹、供养及散洒、礼敬三宝、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旋绕自归等科,明礼忏之仪轨。着重说明忏悔必须运想顺逆十心,以明白过失及对治。

   2、《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8),是依唐伽梵达摩三藏所译的《千手千眼观音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作的忏法,略称《大悲忏》。本书的特点是先述作忏原因,再判四种三昧,后祥立十科行法之仪。在忏中更依《法华经》之奥义,细述开显之圆义,以作弘扬台宗止观实的先导,修此忏者宜加注意。大师在书中详述十科的三昧行法为:一 严净道场 二 净三业 三 结界 四 修供养 五 请三宝诸天 六 赞叹申诚 七 作礼 八 发原忏悔 九忏悔 十修观行.

   3、《修忏要旨》(9)一卷。本书是知礼大师于天禧五年(1021),受真宗皇帝所请,而举行修法华三昧三昼夜,以祈祷国泰民安的忏法道场时受内侍俞源清之请,为其了达修忏之要旨所着。本书旨在依《摩诃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以阐明法华三昧之要领,但其所述修忏要旨,非仅限于法华忏法,更及于大乘经典,以其着重于忏摩用心要领,故修忏时所用之诵文则无记载.本书内容分为三章,首叙大乘经典的四种行法.次依《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之文,详述忏悔之意义.末后以修忏悔系欲究竟圆顿止观作结.本书前有科文,文末附有《香华运想偈》.全书文虽简短,然止实修之大要皆已涵盖.

   三:慈云大师与天台忏法

   慈云(964-1023)大师讳遵式,台州(浙江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投天台义全出家,十八岁落发,二十岁于禅林寺受具足界,笠年复就守处习律.曾经于普贤相前燃一指,誓传天台教法.雍熙元年(984).从宝应寺义通修学天台宗典籍,尽其奥秘,与同门之知礼成为山家派的中心人物.大师有关忏仪之着作甚多,故世称“百部忏主”、“慈云忏主”,其主要忏仪有:

   1、《金光明忏法补助仪》(10),本书是大师椐唐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对旧忏加以补充,使行者更明白易懂,同时加上什么说明,使礼忏时更如法.大师在正忏一科之前,补上缘起第一,按文章以定诠次第二,别明礼请洒散二法第三,略明能请及所求离过第四,总示事理观慧所依第五.第六为《补助正修十科事议》,明地叙写严净场、清净三业,、香华供养、召请诵咒、赞叹叙意、称三宝及散洒、礼敬三宝、修行五悔、明旋绕自归、明唱诵《金光明典》的方法,全书比其他同类忏本有更加详明的特色.

   2、《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11),此忏亦是大师的再治之本,在《明正意第二》一章,则将修忏注意事项加以详细说明。然后分述:第一庄严道场、第二作礼法、第三烧香散华、第四系念数息、第五召请、第六具杨枝净水、第七诵三咒、第八批陈忏悔、第九礼拜、第十诵经。书末尚有《劝修第三》章,详列修忏持咒种种功得利益,劝修本忏。

   3、《炽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12),此书为慈云大师据唐代不空三藏译《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所撰的忏法。全书详分坛场供养、示方法、拣众清净、咒法、三业供养、释疑、诫劝檀越等七门。修此忏,能却除金、木、水、火、土等妖邪星宿之灾患。

   4、《往生净土忏愿仪》(13),此为慈云大师依《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大乘经典所集,时在大中禅祥八年(1015)。忏本中说明此忏比前所集忏仪,详略更为妥当,后可照此传行,忏分十科(一)严净道场、(二)明方便法、(三)明正修意、(四)烧香散华、(五)礼请法、(六)赞叹法、(七)礼佛法、(八)忏愿法(九)旋绕诵经法、十坐禅法慈云大师的忏仪着作很多。择要说数种为止。

   四:宋代天台法的普及

   宋代天台宗所行忏法,可分为自忏,忏它两大类,其中台忏又分为法华三昧忏法,金光明忏法,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法等,忏他有瑜伽焰口,蒙山施食以及水陆忏法等。此外,像菩萨戒等实际并非决然区分,而是互有涵摄。譬如金光明忏法是宋代主要自行忏法,该忏愿本用一护国消灾,属于忏他,故而又具两种属性,金光明忏法的这一特点,反映了宋代天台忏法对于隋唐天台忏法的发展。

   宋代天台忏法的程式基本同于隋唐时期,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心与妄心忏法的紧密结合,二是…

《试论两宋间的天台忏法(觉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