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兩宋間的天臺忏法
覺慧法師
內容提要:宋代天臺宗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山家山外之爭”而促進教義的完善與細致,更表現在修行實踐法門的創建與推廣。本文通過對知禮、遵式製定的各種忏法著作以及天臺忏法的普及的說明。說明了天臺忏法是宋代天臺宗的一個這樣的組成,是修習天臺止觀的重要行法,這與兩位大師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知禮、 遵式、 忏悔、 護教、 普及、 推廣
所謂修忏法,是依據經典所述,忏悔過罪之法儀。忏是求原諒;悔是自申罪狀,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慎所造的過錯,規定于時日內,必在叁寶僧衆前告白,懇求消滅罪過爲原則。但後來,卻發展至包括人類前世所犯之語言、動作、思想上所造的宿世惡業,亦得忏悔。忏法之分類方法甚多,據道宣律師之《四分律羯磨疏》(1)卷一,有製教忏與化教忏二種;椐智者大師《摩诃止觀》(2)卷二 上及《金光明文句》(3)卷叁載,忏分爲事忏與理忏兩種;又分作法忏悔、取相忏悔和無生忏悔等叁種。前二者屬于事忏,後者屬于理忏。此外,與佛前舉行忏悔之前,須先向佛行禮贊,稱爲禮忏儀;在忏悔之後再行發原回向,稱爲忏原儀。
我國佛教中之忏法,起源于晉,盛行與南北朝,自南朝梁代以來,取自大乘經中的忏悔與禮贊內容,編成忏儀以種種形式流行,從而産生了許多禮贊文及忏悔文 ,俗稱科儀 。唐道宣律師遍的《廣弘明集》二十八卷《忏悔篇》(4)中記載,有梁簡文帝《涅槃忏啓》、《六根忏文》、《悔高慢文》、《金剛般若忏文》、《摩诃般若忏文》等。隋唐之間,佛教宗派漸起,由于各宗所主經典有別,則形成多種忏法。如天臺智者大師撰有《法華叁昧忏儀》、《方等叁昧行法》、》《金光明忏法》、《請觀世音忏法》。淨土宗有善導大師撰《淨土法事贊》,法照大師撰,《五會念佛略法事儀》等。華嚴宗有宗密大師的《圓覺經道場修證儀》、《華嚴經海印道場九會諸佛儀》。叁論教有信行法師撰《禮佛忏悔文》。密宗有不空譯《佛說叁十五佛名禮忏文》。唐末悟達國師以宗密《圓覺經修證儀》述《慈悲水忏法》,至今仍流行。
宋代可說是忏法的全盛時期,特別是天臺宗的法師,承智者大師儀教,以禮忏爲修習止觀之行門,專務忏儀。天臺巨匠知禮、遵式、志磐諸師既著忏儀,又行忏法,遂使忏法大行于世.
一 :修忏是天臺的重要行門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學風,由于受當時社會上文風的影響,南方的僧侶偏重于義學講經;北方則以坐禅誦經爲重,各執一隅, 造成了“南論北禅”的局面.
由于南朝的輕禅重教,就使的得當時的僧人莫不傾心與經典義學的鑽研,甚至失去自己實踐修持之反省求道心.故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5)卷十上說:“夫聽學人,誦得明相,齊文作解,心眼不開,全理論.”北朝的佛教,則與之相反,側重在坐禅與誦經,形成重禅輕教的局面。北地的高僧雖有精通經論而更以習禅本務者,然大都以“無我之理”爲修心之要,根機淺者就難免墮于無知,甚至陷入蒙昧之邪行,真實的教義反而無人問津了。
智者大師見到這種“南論北禅”的現象,邃將南朝的輕禅重講與北朝的輕講重禅之偏,予以均等,倡“解行並修”、“教觀雙運”之旨。大師之教觀並重思想,于其巨著中曆曆可睹。《摩诃止觀》則著重說明天臺圓頓止觀的修證方法,在書的《修大行》這章文字中,列舉了“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及“非行非坐”等四種叁昧的修法。至宋代,四明尊者更作《修忏要旨》,闡明以上四種叁昧,及依止修忏的要領。忏悔意義及修忏的公德,末尾以修忏悔內系欲究竟圓頓止觀作結,更顯修忏之殊勝作用。由于這個原因,天臺宗的曆代祖師,均對修忏十分重視。並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禮忏儀規。曆代的天臺宗祖師,都繼承智者大師的遺發,講述之外,多以禮忏爲天臺宗修習止觀的重要行法。
二: 知禮大師與天臺忏法
知禮(960—1028),字約言,是宋代 “卓識超群,妙證一心叁觀,圓滿叁谛,深入止觀妙旨的大德。”(6)二十歲,隨義通大師學天臺教觀,叁年後代座講法,大師一生弘揚天臺教觀,不是講道便是修持止觀、從事著述與寫經,是理論和實踐兼具的高僧,故天禧四年(1020)蒙真宗皇帝賜“法智大師”尊爲“四明尊者”,爲天臺十七祖。
宋代天臺學者熱衷與忏法是有目共睹的,遵式作爲天竺忏主,其對忏法的重視就不必說,即便如知禮這樣的義學高僧在投入山家山外之爭,複興天臺教義的同時,也對忏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通過文獻,我們不難發現,知禮對忏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其專門論述忏法的文章即存有好幾篇:
1、《金光明最勝忏儀》(7),是大師依《金光明經》所修之忏法,又作《金光明叁昧忏》,略稱《金光明忏》。《國清百錄》卷一所載之本忏,傳爲智者大師所作,宋代有其同門遵式大師所撰的《金光明忏法輔助儀》,大師所集之忏加上“最勝”二字是異于智者、遵式兩位大師,而依據唐繹《金光明最勝王經》故。大師所集之忏,以頂禮十方叁寶、香華供養、奉請、持咒、贊歎、供養及散灑、禮敬叁寶、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旋繞自歸等科,明禮忏之儀軌。著重說明忏悔必須運想順逆十心,以明白過失及對治。
2、《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8),是依唐伽梵達摩叁藏所譯的《千手千眼觀音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作的忏法,略稱《大悲忏》。本書的特點是先述作忏原因,再判四種叁昧,後祥立十科行法之儀。在忏中更依《法華經》之奧義,細述開顯之圓義,以作弘揚臺宗止觀實的先導,修此忏者宜加注意。大師在書中詳述十科的叁昧行法爲:一 嚴淨道場 二 淨叁業 叁 結界 四 修供養 五 請叁寶諸天 六 贊歎申誠 七 作禮 八 發原忏悔 九忏悔 十修觀行.
3、《修忏要旨》(9)一卷。本書是知禮大師于天禧五年(1021),受真宗皇帝所請,而舉行修法華叁昧叁晝夜,以祈禱國泰民安的忏法道場時受內侍俞源清之請,爲其了達修忏之要旨所著。本書旨在依《摩诃止觀》及《法華叁昧儀》以闡明法華叁昧之要領,但其所述修忏要旨,非僅限于法華忏法,更及于大乘經典,以其著重于忏摩用心要領,故修忏時所用之誦文則無記載.本書內容分爲叁章,首敘大乘經典的四種行法.次依《止觀》及《法華叁昧儀》之文,詳述忏悔之意義.末後以修忏悔系欲究竟圓頓止觀作結.本書前有科文,文末附有《香華運想偈》.全書文雖簡短,然止實修之大要皆已涵蓋.
叁:慈雲大師與天臺忏法
慈雲(964-1023)大師諱遵式,臺州(浙江甯海人),俗姓葉,字知白.投天臺義全出家,十八歲落發,二十歲于禅林寺受具足界,笠年複就守處習律.曾經于普賢相前燃一指,誓傳天臺教法.雍熙元年(984).從寶應寺義通修學天臺宗典籍,盡其奧秘,與同門之知禮成爲山家派的中心人物.大師有關忏儀之著作甚多,故世稱“百部忏主”、“慈雲忏主”,其主要忏儀有:
1、《金光明忏法補助儀》(10),本書是大師椐唐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對舊忏加以補充,使行者更明白易懂,同時加上什麼說明,使禮忏時更如法.大師在正忏一科之前,補上緣起第一,按文章以定诠次第二,別明禮請灑散二法第叁,略明能請及所求離過第四,總示事理觀慧所依第五.第六爲《補助正修十科事議》,明地敘寫嚴淨場、清淨叁業,、香華供養、召請誦咒、贊歎敘意、稱叁寶及散灑、禮敬叁寶、修行五悔、明旋繞自歸、明唱誦《金光明典》的方法,全書比其他同類忏本有更加詳明的特色.
2、《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11),此忏亦是大師的再治之本,在《明正意第二》一章,則將修忏注意事項加以詳細說明。然後分述:第一莊嚴道場、第二作禮法、第叁燒香散華、第四系念數息、第五召請、第六具楊枝淨水、第七誦叁咒、第八批陳忏悔、第九禮拜、第十誦經。書末尚有《勸修第叁》章,詳列修忏持咒種種功得利益,勸修本忏。
3、《熾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12),此書爲慈雲大師據唐代不空叁藏譯《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所撰的忏法。全書詳分壇場供養、示方法、揀衆清淨、咒法、叁業供養、釋疑、誡勸檀越等七門。修此忏,能卻除金、木、水、火、土等妖邪星宿之災患。
4、《往生淨土忏願儀》(13),此爲慈雲大師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大乘經典所集,時在大中禅祥八年(1015)。忏本中說明此忏比前所集忏儀,詳略更爲妥當,後可照此傳行,忏分十科(一)嚴淨道場、(二)明方便法、(叁)明正修意、(四)燒香散華、(五)禮請法、(六)贊歎法、(七)禮佛法、(八)忏願法(九)旋繞誦經法、十坐禅法慈雲大師的忏儀著作很多。擇要說數種爲止。
四:宋代天臺法的普及
宋代天臺宗所行忏法,可分爲自忏,忏它兩大類,其中臺忏又分爲法華叁昧忏法,金光明忏法,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法等,忏他有瑜伽焰口,蒙山施食以及水陸忏法等。此外,像菩薩戒等實際並非決然區分,而是互有涵攝。譬如金光明忏法是宋代主要自行忏法,該忏願本用一護國消災,屬于忏他,故而又具兩種屬性,金光明忏法的這一特點,反映了宋代天臺忏法對于隋唐天臺忏法的發展。
宋代天臺忏法的程式基本同于隋唐時期,其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觀心與妄心忏法的緊密結合,二是…
《試論兩宋間的天臺忏法(覺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