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P12

  ..续本文上一页教不断而断,圆断三惑,今既次第而断,是别后圆教。

  五行别,行谓圣行(戒、定、慧,名圣行)、梵行(慈、悲、喜、舍,名梵行)、天行(依理成行,名天行)、婴儿行(从天行体,起化他用,示同小善,名婴儿行)、病行(示同烦恼,名病行),五行次第而修。藏、通二教,但有圣行和少分梵行,没有天行、婴儿行、病行,是别前二教;圆教一行一切行,圆修五行,今既次第,是别后圆教。

  六位别,有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十地(十圣)等位次。不同藏教的七方便、四果和缘觉、菩萨三乘的位次,不同通教十地的位次,是别前二教;圆教一位一切位,随举一位,即圆具诸位,今位位不能相收相摄,是别后圆教。

  七因别,一因迥出,正因佛性,超出生死、涅槃二者之外。藏、通二教,不知正因佛性,是别前二教;圆教明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同时具足,今既一因迥出,是别后圆教。

  八果别,一果不融,位位不相即,直到妙觉极果,方证法身,不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道理。藏、通二教,不知法身,是别前二教;圆教四德(常、乐、我、净)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同时具足,一德一切德,一身一切身,今既不然,是别后圆教。

  别教的经典,也不比三藏教有别部可指;诸大乘经中,广说菩萨历劫修行,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互不相摄等,便是别教之相。

  (二)别教的根性

  别教的根性,是三界外的钝根众生。他们已经超出了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谓根,是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都迟钝,所以称为钝根。不能了知圆融三谛的道理;不能三智一心中得;不能一断一切断,断一切惑;不能一行一切行,修一切行;不能一位一切位,论一切位;乃至一因迥出,不知三因圆具;一果不融,不知即心是佛等,所以称为钝根。

  别教的菩萨,虽称钝根,这是对圆教的利根菩萨而言。其实,这些菩萨的福德、智慧、神通、威力,都是了不起的!他们已经超出了三界,都能够修学无量佛法,亲近无量诸佛,度脱无量众生,直至登地以后,便入于圆教的位次,声闻、缘觉都不能望其项背。我们决不可因为钝根的缘故,便轻慢别教的菩萨。

  别教是独被菩萨的教法,没有声闻、缘觉的二乘。然而通教中利根的人,却能接入别教。通教中利根的人,自被接后,便成为别教的菩萨,不再称为声闻、缘觉了。

  (三)别教的道理

  别教的道理:是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依七种二谛分别:是显中二谛,圆入别二谛。依五种三谛分别:是别三谛,圆入别三谛。

  甲、无量四谛:

  藏教明生灭四谛,通教明无生四谛,而这里所明的是无量四谛。四谛有无量相,是菩萨法,非是声闻、缘觉所知,叫做无量四谛。苦有无量相,如地狱一界,便有八寒八热、十六游增、一百八狱、乃至八万四千鬲子地狱,一一狱中,受苦形状,亦复多种。只是地狱一界,尚有无量苦痛,何况饿鬼、畜生十法界诸苦(诸佛无苦,以众生之苦为苦),所以说:“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但论见惑,便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一一见皆有八十八使,只是见惑已自无量,何况思惑、和尘沙惑、无明惑,所以说:“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见一切住地为见惑,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为思惑,他人分上的见思惑,为尘沙惑,无明住地为无明惑,五住即是三惑,只开合不同而已)不同故。”道有无量相,如大小二乘,偏、圆、权、实,各有八万四千法门,一佛的法门,已如恒沙之多,何况十方诸佛的法门,所以说:“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法门既已无量,由法门所趣入的指归,也是无量,所以说:“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这是无量四谛的道理。

  乙、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藏教明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通教明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而这里所明的是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这种十二因缘,唯是三界外大菩萨境界,声闻、缘觉,尚且不知,何况其他,所以为不思议。虽离分段生死,犹有变易生死,所以称为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这种十二因缘,共有两层意义:

  一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不了心外无法,厌苦、断集、证灭、修道,是根本无明(无明);因此根本无明,发起三界外偏真无漏行(行);因此偏真无漏行,引生方便有余土中变易生死的识种(识);因此识种,成无漏五阴(名色);因此而起慧眼、慧耳等(六入);因此而缘偏真谛理(触);因此而起无漏正受(受);因此而起涅槃法爱(爱);因此而取著涅槃(取);因此而润变易生死的识种,今生有芽(有);因此而招感方便有余土中不思议变易生死(生和老死)。这是第一层意义。

  二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不了心外无法,诃弃真空,别修万行,是根本无明(无明);因此根本无明,发起三界外入假神通行(行);因此入假神通行,引生实报庄严土中变易生死的识种(识);因此识种成亦有漏亦无漏五阴(名色);因此而起法眼、法耳等(六入);因此而缘三界外胜妙境界(触);因此而生乐无乐受(受);因此而起神通法爱(爱);因此而于神通法爱,深生取著(取);因此而润变易生死识种,令生有芽(有);因此而招感实报庄严土中不思议变易生死(生和老死)。这是第二层意义,这是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的道理。

  丙、不思议六度、十度:

  藏教明事六度行,通教明理六度行,而这里所明的是不思议六度、十度。这种六度、十度,唯是三界外大菩萨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知,所以称为不思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这是六度,再从般若一度中,开出四度,便是方便、愿、力、智(一说从禅定,开出愿、力二度,从般若开出方便、智二度),共成十度。教化众生,随其心乐,现身说法等,这是方便;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等,这是愿;具深心力,无有杂染等,这是力;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等,这是智。一一度中,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如恒沙,这是不思议六度、十度。

  丁、显中二谛:

  七种二谛中,藏教所明有一种二谛,便是实有二谛;通教所明有三种二谛,便是幻有、空二谛,通含别二谛,通含圆二谛;这里所明有两种二谛,便是显中二谛、圆入别二谛。显中二谛:俗谛是幻有、幻有即空。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非有似有,犹如幻事,譬如善于魔术的人,变出种种人物,这变出来的人物,无而忽有,并非真有,既非真有,便是幻有,幻有便是空,这是俗谛。十法界一切诸法,都是幻有,也都是空,都是俗谛所摄。真谛是不有不空,超出空、有以外,另有但中佛性。这但中佛性,既超出于生死,亦超出于涅槃,而为十法界迷悟所依,这是真谛。这真谛既是但中佛性,虽名真谛,真实即是中谛,所以称为显中二谛。

  戊、圆入别二谛:

  俗谛是幻有、幻有既空,和前面显中二谛中的俗谛相同。真谛是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不有、不空,具足一切法,一切法皆趣入于不有、不空,不有、不空之外,更无一法可得,这是圆教的中道佛性,名为真谛。这真谛比显中二谛中不有、不空的真谛,深入了一层,而成为圆教的中道佛性了,所以称为圆入别二谛。

  已、别三谛:

  五种三谛中,通教所明有两种三谛,便是别入通三谛,圆入通三谛;这里所明也有两种三, 谛,便是别三谛,圆入别三谛。别三谛:俗谛是幻有,真谛是幻有即空。这是把前面显中二谛中的俗谛,开为真、俗二谛,而以显中二谛中所明不有、不空的真谛,为这里的中谛。有是俗谛,空是真谛,但中佛性,超出空、有,别显一中,名为中谛。和显中二谛,但有开合的不同,这是别三谛。

  庚、圆入别三谛:

  俗谛是幻有,真谛是幻有即空。这是把前面圆入别二谛中的俗谛,开为真、俗二谛,而以圆入别二谛中所明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的真谛,为这里的中谛。有是俗谛,空是真谛,中道佛性,具一切法,名为中谛,和圆入别二谛,但有开合的不同,这是圆入别三谛。

  总括藏、通、别三教的六种二谛,四种三谛。若明俗谛,可成三种分别:一是实有,二是幻有,三是幻有、幻有即空。若明真谛,可成六种分别:一是实有灭;二是幻有即空;三是幻有即空、不空;四是不有、不空;五是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六是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若明中谛,可成四种分别:一是幻有即空、不空;二是不有、不空;三是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四是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现在,再把藏、通、别、圆四教的七种二谛,五种三谛,总列一表:

  藏教:

  实有二谛——俗谛实有。真谛实有灭。

  通教:

  幻有、空二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

  通含别二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不空。

  通含圆二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不空,空、不空。

  别入通三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幻有即空、不空。

  圆入通三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

  别教:

  显中二谛——俗谛幻有,幻有即空。真谛不有、不空。

  圆入别二谛——俗谛幻有,幻有即空。真谛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别三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不有、不空。

  圆入别三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圆教:

  不思议二谛——俗谛幻有,幻有即空。真谛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

  圆妙三谛——俗谛一切法趣俗。真谛一切法趣真。中谛一切法趣中。

  (四]别教的因果

  …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