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不斷而斷,圓斷叁惑,今既次第而斷,是別後圓教。
五行別,行謂聖行(戒、定、慧,名聖行)、梵行(慈、悲、喜、舍,名梵行)、天行(依理成行,名天行)、嬰兒行(從天行體,起化他用,示同小善,名嬰兒行)、病行(示同煩惱,名病行),五行次第而修。藏、通二教,但有聖行和少分梵行,沒有天行、嬰兒行、病行,是別前二教;圓教一行一切行,圓修五行,今既次第,是別後圓教。
六位別,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十地(十聖)等位次。不同藏教的七方便、四果和緣覺、菩薩叁乘的位次,不同通教十地的位次,是別前二教;圓教一位一切位,隨舉一位,即圓具諸位,今位位不能相收相攝,是別後圓教。
七因別,一因迥出,正因佛性,超出生死、涅槃二者之外。藏、通二教,不知正因佛性,是別前二教;圓教明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同時具足,今既一因迥出,是別後圓教。
八果別,一果不融,位位不相即,直到妙覺極果,方證法身,不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道理。藏、通二教,不知法身,是別前二教;圓教四德(常、樂、我、淨)叁身(法身、報身、化身),同時具足,一德一切德,一身一切身,今既不然,是別後圓教。
別教的經典,也不比叁藏教有別部可指;諸大乘經中,廣說菩薩曆劫修行,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互不相攝等,便是別教之相。
(二)別教的根性
別教的根性,是叁界外的鈍根衆生。他們已經超出了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根,是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都遲鈍,所以稱爲鈍根。不能了知圓融叁谛的道理;不能叁智一心中得;不能一斷一切斷,斷一切惑;不能一行一切行,修一切行;不能一位一切位,論一切位;乃至一因迥出,不知叁因圓具;一果不融,不知即心是佛等,所以稱爲鈍根。
別教的菩薩,雖稱鈍根,這是對圓教的利根菩薩而言。其實,這些菩薩的福德、智慧、神通、威力,都是了不起的!他們已經超出了叁界,都能夠修學無量佛法,親近無量諸佛,度脫無量衆生,直至登地以後,便入于圓教的位次,聲聞、緣覺都不能望其項背。我們決不可因爲鈍根的緣故,便輕慢別教的菩薩。
別教是獨被菩薩的教法,沒有聲聞、緣覺的二乘。然而通教中利根的人,卻能接入別教。通教中利根的人,自被接後,便成爲別教的菩薩,不再稱爲聲聞、緣覺了。
(叁)別教的道理
別教的道理:是無量四谛,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不思議六度、十度。依七種二谛分別:是顯中二谛,圓入別二谛。依五種叁谛分別:是別叁谛,圓入別叁谛。
甲、無量四谛:
藏教明生滅四谛,通教明無生四谛,而這裏所明的是無量四谛。四谛有無量相,是菩薩法,非是聲聞、緣覺所知,叫做無量四谛。苦有無量相,如地獄一界,便有八寒八熱、十六遊增、一百八獄、乃至八萬四千鬲子地獄,一一獄中,受苦形狀,亦複多種。只是地獄一界,尚有無量苦痛,何況餓鬼、畜生十法界諸苦(諸佛無苦,以衆生之苦爲苦),所以說:“苦有無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但論見惑,便有單四見、複四見、具足四見、六十二見、一百八見,一一見皆有八十八使,只是見惑已自無量,何況思惑、和塵沙惑、無明惑,所以說:“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見一切住地爲見惑,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爲思惑,他人分上的見思惑,爲塵沙惑,無明住地爲無明惑,五住即是叁惑,只開合不同而已)不同故。”道有無量相,如大小二乘,偏、圓、權、實,各有八萬四千法門,一佛的法門,已如恒沙之多,何況十方諸佛的法門,所以說:“道有無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滅有無量相,法門既已無量,由法門所趣入的指歸,也是無量,所以說:“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這是無量四谛的道理。
乙、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藏教明思議生滅十二因緣,通教明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而這裏所明的是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這種十二因緣,唯是叁界外大菩薩境界,聲聞、緣覺,尚且不知,何況其他,所以爲不思議。雖離分段生死,猶有變易生死,所以稱爲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這種十二因緣,共有兩層意義:
一是迷于中道真實義谛,不了心外無法,厭苦、斷集、證滅、修道,是根本無明(無明);因此根本無明,發起叁界外偏真無漏行(行);因此偏真無漏行,引生方便有余土中變易生死的識種(識);因此識種,成無漏五陰(名色);因此而起慧眼、慧耳等(六入);因此而緣偏真谛理(觸);因此而起無漏正受(受);因此而起涅槃法愛(愛);因此而取著涅槃(取);因此而潤變易生死的識種,今生有芽(有);因此而招感方便有余土中不思議變易生死(生和老死)。這是第一層意義。
二是迷于中道真實義谛,不了心外無法,诃棄真空,別修萬行,是根本無明(無明);因此根本無明,發起叁界外入假神通行(行);因此入假神通行,引生實報莊嚴土中變易生死的識種(識);因此識種成亦有漏亦無漏五陰(名色);因此而起法眼、法耳等(六入);因此而緣叁界外勝妙境界(觸);因此而生樂無樂受(受);因此而起神通法愛(愛);因此而于神通法愛,深生取著(取);因此而潤變易生死識種,令生有芽(有);因此而招感實報莊嚴土中不思議變易生死(生和老死)。這是第二層意義,這是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的道理。
丙、不思議六度、十度:
藏教明事六度行,通教明理六度行,而這裏所明的是不思議六度、十度。這種六度、十度,唯是叁界外大菩薩境界,不是聲聞、緣覺所知,所以稱爲不思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智慧),這是六度,再從般若一度中,開出四度,便是方便、願、力、智(一說從禅定,開出願、力二度,從般若開出方便、智二度),共成十度。教化衆生,隨其心樂,現身說法等,這是方便;成就一切衆生,供養一切諸佛等,這是願;具深心力,無有雜染等,這是力;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等,這是智。一一度中,攝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如恒沙,這是不思議六度、十度。
丁、顯中二谛:
七種二谛中,藏教所明有一種二谛,便是實有二谛;通教所明有叁種二谛,便是幻有、空二谛,通含別二谛,通含圓二谛;這裏所明有兩種二谛,便是顯中二谛、圓入別二谛。顯中二谛:俗谛是幻有、幻有即空。指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非有似有,猶如幻事,譬如善于魔術的人,變出種種人物,這變出來的人物,無而忽有,並非真有,既非真有,便是幻有,幻有便是空,這是俗谛。十法界一切諸法,都是幻有,也都是空,都是俗谛所攝。真谛是不有不空,超出空、有以外,另有但中佛性。這但中佛性,既超出于生死,亦超出于涅槃,而爲十法界迷悟所依,這是真谛。這真谛既是但中佛性,雖名真谛,真實即是中谛,所以稱爲顯中二谛。
戊、圓入別二谛:
俗谛是幻有、幻有既空,和前面顯中二谛中的俗谛相同。真谛是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不有、不空,具足一切法,一切法皆趣入于不有、不空,不有、不空之外,更無一法可得,這是圓教的中道佛性,名爲真谛。這真谛比顯中二谛中不有、不空的真谛,深入了一層,而成爲圓教的中道佛性了,所以稱爲圓入別二谛。
已、別叁谛:
五種叁谛中,通教所明有兩種叁谛,便是別入通叁谛,圓入通叁谛;這裏所明也有兩種叁, 谛,便是別叁谛,圓入別叁谛。別叁谛:俗谛是幻有,真谛是幻有即空。這是把前面顯中二谛中的俗谛,開爲真、俗二谛,而以顯中二谛中所明不有、不空的真谛,爲這裏的中谛。有是俗谛,空是真谛,但中佛性,超出空、有,別顯一中,名爲中谛。和顯中二谛,但有開合的不同,這是別叁谛。
庚、圓入別叁谛:
俗谛是幻有,真谛是幻有即空。這是把前面圓入別二谛中的俗谛,開爲真、俗二谛,而以圓入別二谛中所明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的真谛,爲這裏的中谛。有是俗谛,空是真谛,中道佛性,具一切法,名爲中谛,和圓入別二谛,但有開合的不同,這是圓入別叁谛。
總括藏、通、別叁教的六種二谛,四種叁谛。若明俗谛,可成叁種分別:一是實有,二是幻有,叁是幻有、幻有即空。若明真谛,可成六種分別:一是實有滅;二是幻有即空;叁是幻有即空、不空;四是不有、不空;五是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六是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若明中谛,可成四種分別:一是幻有即空、不空;二是不有、不空;叁是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四是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現在,再把藏、通、別、圓四教的七種二谛,五種叁谛,總列一表:
藏教:
實有二谛——俗谛實有。真谛實有滅。
通教:
幻有、空二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
通含別二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不空。
通含圓二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不空,空、不空。
別入通叁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幻有即空、不空。
圓入通叁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
別教:
顯中二谛——俗谛幻有,幻有即空。真谛不有、不空。
圓入別二谛——俗谛幻有,幻有即空。真谛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別叁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不有、不空。
圓入別叁谛——俗谛幻有。真谛幻有即空。中谛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
圓教:
不思議二谛——俗谛幻有,幻有即空。真谛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
圓妙叁谛——俗谛一切法趣俗。真谛一切法趣真。中谛一切法趣中。
(四]別教的因果
…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