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教的因,是次第叁觀。先修空觀,觀一切法,當體全空,不待滅盡方空。即空人我,亦空法我,人法都空,見二空之理。這二空之理,叫做真谛;次修假觀,觀空而不住于空,從空入假,觀一切法,雖如幻如化,而因果曆然,毫發不爽。從此起行,廣學佛法,利益衆生。這樣,便可以見俗谛;次修中觀,以前所修的空、假二觀,都是入中觀的方便,稱爲方便道。空、假二觀已成,真、俗二谛已見,然後得入中道第一谛觀,觀一切諸法,當下具足空、假、中叁谛,親見不思議理性。這時,雖說是別教的因,其實已和圓教中人所見,無二無別了。這樣,次第修叁觀,叫做次第叁觀。空觀成,斷見思惑,成一切智,出分段生死;假觀成,斷塵沙惑,成道種智,出方便土中的變易生死;中觀成,斷無明惑,成一切種智,出實報土中的變易生死。從初入中道第一義谛觀,登初地,便同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從此進修,雖名別教的位次,其實證入了圓教的位次了。
別教的果,是中道無住涅槃。中道之理,不住空、假二邊,體自寂滅,叫做中道無住涅槃。這是從別教當教而說。其實,別教的妙覺位,還是圓教饒益行位的菩薩,究竟的果,事實上還是圓教的叁德涅槃。
(五)六即
就別教而談六即,還是有點勉強。別教雖談佛性,仍是六而不即,真、俗、中叁谛,曆別不融。佛性在生死、涅槃之外,不即生死、涅槃是佛性,六個階段的位次,仍不能一味融通。今且依圓教教義,就別教而談六即的位次。
先製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後依次敘述。
┌一、理 即—但中佛性
│二、名字即—仰信但中佛性
│叁、觀行即—外凡十信位—和藏教七方便位、通教乾慧、性地齊
│ ┌十住——習種性—七住和藏教、通
六│ │ 教二佛地齊,十住以去,藏
┤四、相似即—內凡叁賢位┤ 通二教不知名目。
即│ │十行——性種性
│ └十回向—道種性
│五、分證即—十地——聖種性
│ 等覺性
└六、究竟即——妙覺性
六即位中,觀行即——外凡、有十位;相似即——內凡、有叁十位;分證即有十一位;究竟即一位。這五十二位,分別見于諸經,現在正依《璎珞經》,來說明菩薩曆位斷證之相。把五十二位,束爲七科,使是:信、住、行、向、地、等、妙。又合七科爲二,便是:凡、聖。凡中又分爲二:信爲外凡;住、行、向爲內凡,亦名爲賢。聖亦分二:十地等覺爲因,妙覺爲果。
一、理即。
就是但中佛性。這但中佛性,超出生死、涅槃二邊之外,不即生死,不即涅槃。一念迷昧,但中佛性,便隨了染緣,而出生九法界的依正;一念覺悟,但中佛性,便隨了淨緣,而出生佛法界的依正。在隨染緣的時候,成爲九法界的生死,而但中佛性的本身,並沒有被九法界所染;在隨淨緣的時候,成爲佛法界的涅槃,而但中佛性的本身,並沒有被佛法界所清淨。所以說:“在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淨。”十法界並不就是但中佛性,而是離十法界外,另有但中佛性。九法界的生死染法,是俗谛有邊,佛法界的涅槃淨法,是真谛無邊,但中佛性,超出真、俗、空、有的二邊。圓教的中道佛性,與一切法圓融無礙,即一切法,無不是中道佛性;而但中佛性則不如是。但名中道,不是真正的中道,所以叫做“但中”。
二、名字即。
就是仰信但中佛性。初聞但中佛性,超出生死、涅槃二邊之外,離十法界,別有但中佛性,即于此生起信心,深信不疑。了知一切凡夫,沈淪生死,而但中佛性,未曾有減;一切聖人,證入涅槃,而但中佛性,未曾有增。然而所以不能證得這但中佛性,都是由煩惱、生死之所障蔽,必須先修空觀、假觀爲方便,進修中觀,滅除煩惱、生死,方可以親證但中佛性。這樣生信,這樣了解,便是別教的名字即位。
叁、觀行即。
就是外凡十信位。信是順從的意思。聞說別教的但中佛性,無量四谛,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等道理,隨順不疑,叫做信心。信心有十種:一信心、二念心、叁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對于但中佛性,無量四谛,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等道理,深信不疑,叫信心;于此但中佛性之理,憶念不忘,叫念心;爲了要親證但中佛性,先修空觀,觀真谛理,一心精進,不雜不退,叫精進心;運用智慧揀擇,離諸過失,叫慧心;湛然甯寂,心不動搖,與真谛相應,叫定心;定力日深,慧光日發,定慧交資,縱逢障難,心不退轉,叫不退心;以此定慧,回向佛地,叫回向心;兢兢自護,保持不失,叫護法心;任運防止一切過非,叫戒心;乘自本願,遊曆十方,上求下化,叫願心。這十信位,伏叁界見思惑。和藏教七方便位、通教乾慧地、性地齊。
四、相似即。
就是內凡叁賢位。這裏細分起來,就有叁十個位次,便是:十住、十行、十回向。
l、十住位。真谛是所住的理,智慧是能住的心,以智慧心,住真谛理,這叫做“住”。十住是:一發心住、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信心成滿,廣求智慧,創發大心,叫發心住;隨空觀心,淨諸六度法門,煉治心地,清淨潔白,叫治地住;巧觀空有,長養衆行,叫修行住;生于真谛實際之家,種性清淨,叫生貴住;帶真隨俗,修習無量善根,叫具足方便住;成就第六般若法門,叫正心住;徹證無生,入于畢竟空界,叫不退住;見空而不取證,悲智堅固,不生二乘之邪倒,如人初生,太和未散,天真純粹,叫童真住:不住于空,而能入假化物,當紹佛位,叫法王子住;觀空無相,得無生心,以無生法水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當紹王位,用寶瓶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叫灌頂住。
初發心住,斷叁界見惑盡,和藏教初果、通教八人地、見地齊。到第七不退住,斷叁界思惑盡,和藏、通二教的佛地齊。到第十灌頂住,斷界內塵沙惑,伏界外塵沙,藏、通二教,不能知其名目。菩薩不知衆生病,不知法門藥,此等無知之惑,如塵若沙,叫做塵沙惑。對于所化六凡之機,不知他們的病,不知治病的藥,不能應病與藥,這是界內的塵沙惑;對于所化叁乘之機,不知他們的病,不知治病的藥,不能應病與藥,這是界外的塵沙惑。觀一切衆生病,學一切法門藥,這是伏塵沙惑;能知病識藥,應病與藥,這是斷塵沙惑。這十住,叫習種性,研習空觀。用從假入空觀:假是虛妄,空是審實,知凡俗的虛妄,悟真谛的審實,先須照假,後入于空,叫從假入空觀。見真谛理。開慧眼:了知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理。成一切智: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能知能解,但不能用諸佛道法,發起衆生善根,叫一切智。證位不退:永不退失,超越凡位。
2、十行位。行是進趣的意思。以前十住位中,既已發真悟理,從此加修,從空入假,觀無量四谛。十行是:一歡喜行、二饒益行、叁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
初入法空,不爲邪動,心生歡喜,叫歡喜行;常化衆生,令得法益,叫饒益行;常修忍辱,謙下恭敬,叫無瞋恨行;發大勇猛,行大精進,令一切衆生,至究竟涅槃,叫無盡行;修定持心,不爲無明之所失亂,叫離癡亂行;般若智照,念念現前,生生常在佛國中生,叫善現行;以人法二空爲方便,空諸執著,于我我所,一切皆空,叫無著行;依四弘誓,運大慈悲,與樂拔苦,所願如心,成就一切難得善根,爲天人所敬,叫尊重行;力行真性、觀照、資成叁軌,說法授人,示教利喜,令人信解領受,叁輪清淨,善成軌則,叫善法行;真、俗二谛,同時現前,空有雙非,但中理顯,叫真實行。
這十行,叫性種性;分別十法界中種種性,種種欲,無有錯謬。用從空入假觀:若住于空,便同二乘,不能利益衆生,不能算做佛法;現在是觀空而不住于空,而入于假,遍觀一切衆生病,遍學一切法門藥,應病與藥,令得服行,叫從空入假觀。斷界外塵沙惑,見俗谛理。開法眼:明見生、住、異、滅、自、他、一、異等相,衆生幾微,無不洞鑒。成道種智:能分別一切假名,用諸佛道法,發起衆生善根,叫道種智。
3、十回向位。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己功德,普施衆生,事理和融,順入法界,叫做“回向”。十回向是: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叁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入法界無量回向。
以無相心,常行六道之中,到處度生,心常無相,叫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念念不住于空、有二邊,而歸向中道,二邊可壞,中道不可壞,叫不壞回向;一切時中,依叁世佛法而行,叫等一切佛回向;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養一切佛,叫至一切處回向;以常住法,授與前人,常住之法,含藏一切大乘功德,以此授受,功德無量,叫無盡功德藏回向;行中道之善,不漏落于空、有二邊,即空而有,即有而空,叫隨順平等善根回向;觀衆生修善行惡,無有二相,叫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以中觀心,隨順實相,出入同佛,即寂而照,常照有無,叫真如相回向;以般若照叁世諸法,理智合一,無能照所照,叫無縛無著解脫回向;覺一切法,中道無相,一法既圓,萬法俱寂,叫入法界無量回向。
這十回向,叫道種性;正修中觀,叫做道,能生佛果,叫做種。習中觀:空假之心,既已滿足,正修中道第一義觀。伏無明惑,居方便有余土:修空、假二觀的方便道,斷見、思、塵沙,叫做方便。無明未盡,名爲有余。證行不退:化他行滿,無有退轉。
五、分證即。
最初仰信但中佛性,經過觀行、相似位,修空假二觀爲方便道,然後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