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便入于分證即位了。初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依別教位次說,是初歡喜地;依圓教位次說,是初發心住。分證即共有兩位:1、十地位,2、等覺位。
1、十地位。地有二種意義:一能生,二能持。證中道實際理地,能生佛智,能興無緣大悲,荷負一切,故名爲地。《璎珞經》:“地名爲持,能持百萬阿僧祗功德故;亦名爲生,能生一切因果故。”十地是:初歡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舍凡入聖,四魔不動(分破無明,不爲煩惱魔所動;分證法身,不爲陰魔所動;分得常住,不爲死魔所動;百界作佛,不爲天魔所動),有、無二邊,平等雙照,自、他俱益,真實大慶,叫歡喜地;相即無相,以證無相,入衆生界,終日度生,不見有生可度,衆生之界,同于虛空,不爲空、有二邊之垢所染,叫離垢地;中道智光,慧照無礙,入上信忍(十住、十行、十回向爲伏忍,初歡喜地爲下品信忍,二離垢地爲中品信忍,叁發光地爲上品信忍),修習諸佛道法,淨極明生,叫發光地;順無生忍(四焰慧地爲下品柔順忍,五難勝地爲中品柔順忍,六現前地爲上品柔順忍;順于無生之理,所以爲順無生忍),觀一切法,觀慧發焰,比前極其明盛,叫焰慧地;順無生忍,修佛道法,叁界無明,莫不皆空,不但方便土塵沙已盡,即實報土,與分證寂光土之無明,亦已分盡,爲下地所不及,叫難勝地;上順諸法上品無生忍,觀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寂滅無二,寂滅境相,常時現前,叫現前地;修無生忍(七遠行地爲下品無生忍,八不動地爲中品無生忍,九善慧地爲上品無生忍),以中道觀,觀諸煩惱,不有不無,即是第一義谛,當體無生,任運常向上地,念念寂滅,叫遠行地;以無生觀,舍于叁界,叁界乃有爲動作之地,既入無爲寂滅,不爲叁界所動,叫不動地;入于上品無生忍,于一一世界,學佛化度,無明將盡,智慧轉增,念念覺無生之理,即以此理,覺悟衆生,現身如雲,說法如雨,以此利他,叫善慧地;入中道觀,受佛職位(以此得菩薩果爲寂滅忍),既等不妄不變之真如,亦同交徹融攝之法界,唯以妙法慈雲,遍覆涅槃果海,叫法雲地。
初歡喜地,用中道觀,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中道,名見道位。從初地至佛地,皆斷無明,但以約位,分爲叁道:初地名見道,二地至六地名修道,七地以去,名無學道。別教初地以前,未見中道,尚名邪見,斷無明別見,發真中道,名爲見道。開佛眼,無明初破,圓見法界,成一切種智,知一切諸佛道法,知一切衆生因種。初入實報無障礙土,行真實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妨礙,名無障礙。證念不退,中道正念,二邊莫動。隨可化機緣,于百叁千大千世界中,現身作佛,示現八相成道,利益衆生等事。從此至第十地,地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功德智慧,位位轉勝。此十地位,叫聖種性。
2、等覺位。從第十法雲地,更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若從法雲地望之,名之爲佛;若從妙覺位望之,名爲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純修觀智,純一堅利,喻如金剛,所以稱金剛心;惟余一品無明未斷,所以稱無垢地。解入百千叁昧,照一相無相,寂滅無爲,望于妙覺,猶有一等,比下名覺,所以稱爲等覺。猶有一品無明未破,以金剛觀,再破一品無明,使可補入妙覺佛果,破一品無明,叫做過一生,補妙覺位,叫做補處,所以又稱一生補處。因位雖窮,其上仍有妙覺極果,仍有一品無明,未曾斷盡,所以不得稱無上士,而稱爲有上士。
六、究竟即。
就是妙覺。從等覺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寂而常照,名爲妙覺。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圓滿報身。爲鈍根菩薩,說無量四谛*輪,所謂苦有無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別教佛果,但破十二品無明,與圓教第二行位菩薩齊,依圓教論,仍是屬于分證位。而圓教的妙覺佛果,爲了教化鈍根菩薩,示現別教佛相,那就並不是等于圓教第二行位菩薩,而真實是圓教的究竟位了。
據經教所說,還有借別教的位次,來說明通教斷證的。如說初地斷見惑,二地至六地斷思惑等,斷見思惑,明是說通教的斷證,並不是正說別教的斷證。有借別教的位次,來說明圓教斷證的,如說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叁賢是別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聖是別教的十地,果報是實報無障礙土,既叁賢位已住實報無障礙土,明是說圓教的斷證,並不是正說別教的斷證。若能把別教的六即,詳細分別清楚了,那麼對于經教中所說,至何位,斷何惑,證何理,或是正說別教,或是借別明通,或是借別明圓,都可以一覽了然,無所窒礙了。
(六)十乘觀法
別教的十乘觀法,名目和藏、通二教相同,而意義大異。
第一、觀境。
觀但中佛性,超出空、有二邊,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但中佛性,登初地後,方可證得,初心學佛,既沒有證得此理,應如何修觀呢?于是先在名字位中,仰信但中佛性,深信這但中佛性,確是十法界迷悟所依,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在生死而非染,在涅槃而非淨,但由客塵煩惱之所覆蔽,所以不能證得,須先藉緣修,助發真修,方可證得。什麼是緣修呢?在十信、十住位中,用從假入空觀,斷見思與界內塵沙;十行位中,用從空入假觀,斷界外塵沙;十回向位,習中觀,伏無明;這些都是修中道觀的方便,叫做緣修。什麼是真修呢?從初地,用中道觀,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雙修二谛,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才名真修。名字位中,仰信但中佛性,先籍緣修入觀行、相似位,後發真修,入分證位。緣于登地中道之境,以爲所觀,這是第一觀境。
圓教的不思議境,即心本具,而今則先須仰信;圓教的中道佛性,即空、即假、即中,而今則超出于空、有二邊,所以不同。
第二、真正發心。
學佛以發心爲本,發心是因,成佛是果,因果必須相稱,因若不真不正,便不能得真正的妙覺佛果。別教中人,緣于無量四谛而發心。觀法界衆生,無量無邊,普令法界衆生,悉離諸苦,這是緣苦谛而發心。觀法界衆生,無量無邊,所受諸苦,也是無量無邊,因此發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興此誓願,普令法界衆生,悉離諸苦,這是緣苦谛而發心。觀法界衆生,無量無邊,所有煩惱,也是無量無邊,因此發心“煩惱無盡誓願斷”,興此誓願,普令法界衆生悉斷一切煩惱,這是緣集谛而發心。觀一切諸佛,所說法門,無量無邊,能令法界衆生,悉離諸苦,得諸妙樂,因此發心“法門無量誓願學”,興此誓願,普學一切諸佛無量法門,以此法門,利樂衆生,這是緣道谛而發心。觀法界衆生,雖複無量無邊,而無不具有佛性,但爲客塵煩惱之所覆蔽,若能依教修證,決能漸次顯發,因此發心“佛道無上誓願成”,興此誓願,普令法界衆生,鹹成佛道,這是緣滅谛而發心。如此發心,名爲真正,不如此發心,便爲邪僞。
圓教的發心,是緣無作四谛,陰入皆如,無苦可舍,而今則須度一切生死;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而今則須斷一切煩惱;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而今則須修學一切諸佛無量法門;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而今則須令一切衆生,鹹成佛道,所以不同。
第叁、善巧安心止觀。
既緣無量四谛而發心,便須以行填願,方令誓願不虛。所謂行,便是止、觀。修止,是止一切境界相,于一切境界,無所分別;修觀,是分別因緣生滅相,分別諸相,觀諸理趣。若人但修于止,于止生愛,味著禅定,便應修觀,分別諸法,以資策起,使不愛著;若人但修于觀,心則浮動,不能證定,便應修止,止一切境界相,離諸分別,心則澄定。止觀二法,不相舍離,互相資助,這是善巧安心。圓教以心體本寂爲止,即寂之照爲觀。今雖未能如此,然亦須止觀兼修,定慧相資。
第四、破法遍。
先修空觀,破見思惑;次修假觀,破塵沙惑;再修中觀,破無明惑。圓教初心便伏無明,見思、塵沙任運先去;今則次第破叁惑,所以不同。
第五、識通塞。
空、假、中叁觀爲通,見思、塵沙、無明叁惑爲塞,是塞須破,是通須護,位位檢察校計,令無塞不通。若誤以塞爲通,或不能以通通塞,便爲不識通塞。圓教塞即是通,無塞非通;今則通塞有異,須破塞令通,所以不同。
第六、道品調適。
念念相續,修叁十七道品,如此勤修,便是修功補過,可以趣入涅槃之門。《大集經》:“叁十七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具足佛法,叫做寶,遍照法界,叫做炬,總持一切,叫做陀羅尼。叁十七道品既是具足佛法,遍照法界,總持一切,那麼修叁十七道品,自能滿足一切功德。圓教一切法中具足一切法,一心念處,一切心念處;而今則無量道品,各各別異,所以不同。
第七、對治助開。
雖修叁十七道品,然尚不能證得中道,于是就須要修藏、通二教的種種事相法門,借這些事相功德,助開叁解脫門,以證實相。圓教以藏、通、別叁教的事相法門,助開實相,而今則但能以藏、通二教,助開實相。
第八、知位次。
善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七種位次,知至何位,斷何惑,證何理,明確不昧,決不致以凡濫聖,起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第九、能安忍。
既知位次,又須離強軟、違順二賊。違就是強賊,順就是軟賊,如一切困苦厄難,是逆境,一切安逸娛樂,是順境,于逆境中生瞋恨心,于順境生愛戀心,便是被強、軟二賊所壞,以其破壞行人道業,所以喻之爲賊。行人于此,必須生警惕心,安忍違順二境,遠離強軟二賊,乃可由觀行即的十…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