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P15

  ..續本文上一頁信位,而入于相似即的十住位。

  第十、離法愛。

  若于相似即位,生起法愛,便會滯于相似位中,不能勝進,叫做頂墮,如已登山頂,仍複墮落。所以必須離于法愛,乃可由相似即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十位,而入于分證即的十地位。

  能修十乘觀法,不論何人均得由凡夫地,經名字、觀行、相似,而入分證。由此十法,運載行人,超于十地,所以叫做十法成乘。

  以上敘述別教已畢,以下再依次敘述圓教。

  

  四、圓教

  前面已經把藏、通、別叁教,概括地講過了。現在進而敘述圓教,也就分爲六節:1、立名的意義;2、圓教的根性;3、圓教的道理;4、圓教的因果;5、六即;6、十乘觀法。

  (一)立名的意義

  《四教儀》:“圓名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也。”這裏,用四重名義,來解釋圓教。什麼是圓妙呢?《輔宏記》:“叁谛圓融名圓,不可思議名妙。”叁谛,是真谛、俗谛、中谛,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統一切法。但舉真谛,真谛中具俗、中二谛;舉俗谛,俗谛中具真、中二谛;舉中谛,中谛中具真、俗二谛;一谛中具叁谛,名之爲“圓”。又真谛遍于俗、中二谛,俗谛遍于真、中二谛,中谛遍于真、俗二谛,一谛遍于叁谛,名之爲“融”。如是互具互遍,不可思議,名之爲“妙”,這是圓妙的意義。什麼是圓滿呢?《輔宏記》:“叁一相即爲圓,無有缺減故滿。”一谛即是叁谛,叁谛即是一谛,名爲“叁一相即”,一谛中具足叁谛,全叁谛即是一谛,名爲“無有缺減”,這是圓滿的意義。什麼是圓足呢?《輔宏記》:“圓見事理名圓,一念具足爲足。”理具事造,兩重叁千(這些道理,後面詳述),于一念中見,名爲“圓見事理”,一念心中,具足理具、事造兩重叁千,名爲“一念具足”,這是圓足的意義。什麼是圓頓呢?《輔宏記》:“教體本周名圓,非漸次成名頓。”叁谛爲立教之體,遍于一切,名爲“教體本周”,叁谛乃天然之性德,非造作所成,是爲“非漸次成”,這是圓頓的意義。通而言之,自從初發心時,直至成佛,都具有這四重意義。若別而言之,則圓妙、圓足、圓頓叁重意義,初發心時,便已具備;圓滿一義,唯屬于佛。因爲色心本妙(圓妙),本具萬法(圓足),天然之德,非造作所成(圓頓),所以初發心時,便已具備;而惑無不盡,德無不滿(圓滿),就必須屬于妙覺極果了。

  再說圓教的功用,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衆生。圓伏,是圓伏五住。(五住是五種惑,一、一切見住地惑,就是叁界分別見惑,謂諸衆生,用意根對法塵,分別而起種種邪見,住著叁界,這是一切見住地惑。二、欲愛住地惑,就是欲界的思惑,謂諸衆生,用五根對五塵,起貪愛心,住著欲界生死,這是欲愛住地惑。叁、色愛住地惑,就是色界的思惑,謂諸衆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禅定,不能出離,這是色愛住地惑。四、有愛住地惑,就是無色界的思惑,謂諸衆生,不了此感,住著無色界禅定,不能出離,這是有愛住地惑。五、無明住地惑,就是根本無明惑,謂聲聞、緣覺,不了此惑,沈空滯寂,不能廣修六度萬行,住在方便有余土;大乘菩薩,能斷此惑,然猶未盡,住在實報莊嚴土,這是無明住地惑。)圓教人初聞圓教名字,開悟圓教道理,便能用一心叁觀,觀一境叁谛,境智相應,五住惑不伏而伏,名爲圓伏。

  圓信,是圓常正信。《止觀》:“雲何圓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無一二叁,而一二叁。無一二叁,是遮一二叁;而一二叁,是照一二叁。無遮無照,皆究竟清淨自在。聞深不怖,聞廣不疑,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是名圓信。”上面所說,使是一境叁谛的道理。一切諸法,當體即空,本無所有,不可執著(空);然而因緣和合,成種種法,如夢如幻,不無虛相(假);究竟唯是一心(中);但舉一法,無不具有叁谛之理。叁谛之理,本悉空寂,所以說“無一二叁”,無便是遮,一切都遮,纖塵不立,顯真空義;叁谛之理,宛然具備,所以說:“而一二叁”,而便是照,一切顯現,萬法具彰,明妙有義;無遮無照,究竟清淨自在,明真空、妙有,兩不相礙,非但不礙,而複相融,一切究竟,一切清淨,一切自在,這是一境叁谛的道理。徹法底源,所以爲“深”,包含法界,所以爲“廣”,畢竟不可思議,所以爲“非深非廣”,對于這種道理,能夠徹底信入,不怖,不疑,亦不怯弱,名爲圓信。

  圓斷,是一斷一切斷。五住惑本來無性,全即法界。既信一境叁谛之理,從此進修,便能不斷而斷,斷五住惑,開佛知見,住大涅槃,名爲圓斷。

  圓行:是一行一切行。《止觀》:“雲何圓行?一向專求無上菩提,即邊而中,不余趣向,叁谛圓修,不爲無邊所寂,有邊所動,不動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圓行。”這也是依一境叁谛而修,隨觀一境,皆即叁谛,所以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諸行。不如二乘爲無邊所寂,不如凡夫爲有邊所動,不動不寂,念念與中道第一義谛相應,名爲圓行。

  圓位,是一住一切位。《止觀》:“雲何入圓位?入初住時,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淨,一切自在,是名圓位。”證初住時,即具一切諸位功德,位位相攝,行布不礙圓融,名爲圓位。

  圓自在莊嚴,以一境叁谛爲所莊嚴,一心叁觀爲能莊嚴。《止觀》:“圓自在莊嚴者,或于此根入正受(正定),或于彼根起出說(出定說法),或于一根雙入出,或于一根不入出,余一一根亦如是;或于此塵入正受,或于彼塵起出說,或于一塵雙入出,或于一塵不入出,余一一塵亦如是;或于此方入正受,或于彼方起出說,或于一方雙入出,或于一方不入出;或于一物入正受,或于一物起出說,或于一物雙入出,或于一物不入出。若委說者,只于一根一塵,即入即出,即雙入出,即不入出;于正報中,一一自在;于依報中,亦複如是;是名圓自在莊嚴。”于一根中入正受、起出說法,入出無礙;一一根中入正受、起出說法,亦入出無礙;或雙入出,或不入出,亦無礙;入正受是空功德,出說法是假功德,雙入出、不入出是中功德。根中如是,塵中亦然,正報如是,依報亦然。根、塵、依、正,無諸障礙,名爲圓自在莊嚴。

  圓建立衆生,以四悉檀,普益衆生。《止觀》:“雲何圓建立衆生?或放一光,能令衆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得入出、雙入出、不入出益,曆行、住、坐、臥、語、默、作、止亦如是,是名圓建立衆生。”于一光中,令諸衆生,得四悉檀益,所謂歡喜益、生善益、滅惡益、入理益。得即空益,悟入真谛;得即假益,悟入俗締;得即中益,悟入中谛。得入出益,于此光中入正受,于彼光中起出說法等,衆生蒙益;得雙入出益,于一光中入正受、起出說法等,衆生蒙益;得不入出益,于一光中,不入正受,亦不起出說法等,衆生蒙益;光中如是,根、塵、依、正,一切法中,無不如是,悉令衆生,得種種益,名爲圓建立衆生。

  具備上述的四重意義,所謂圓妙、圓滿、圓足、圓頓;和七種功用,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衆生,名爲圓教。這是諸佛境界,不共叁乘位次,但化最上利根之人。這是如來稱性直談,最後付囑,《法華經》:“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正指圓教。《法華經》又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藏、通、別叁教,都是方便引逗,唯此圓教,才是真實之說。所以經中用付財、系珠等種種譬喻,說明佛之知見。經中說:“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所以我們對于圓教教義,必須特別注意,方爲不負如來出世的一大事因緣。

  (二)圓教的根性

  《四教儀》;“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圓教。”又:“諸大乘經論,說佛境界,不共叁乘位次,總屬此教也。”很明顯,圓教的根性,是最上利根之人,非是叁乘人所能修學,不但不共聲聞、緣覺,連別教菩薩,尚不與共,唯是一佛乘。那麼,我們博地凡夫,豈非完全絕望了嗎?卻也不然,今且據《華嚴》等經,略爲證明。

  《華嚴經》:“菩薩(釋迦佛在兜率天宮時,爲補處菩薩)于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衆生,遇斯光者,衆苦休息,鹹生歡喜,從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鼓,發音告言:“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于如來所,種諸善根,往昔親近善知識,毗盧遮那大威神力,于彼阿鼻地獄命終,來生此天。”乃至“諸天子!毗盧遮那入離垢叁昧,汝當敬禮!”天子聞已,鹹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發此微妙之音?”天鼓告言:“我所發聲,諸善根力之所成就。諸天子!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複如是,自說是佛,不著于我,不著我所。諸天子!如我音聲,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業報成佛,亦複如是,非十方來。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獄,地獄及身,非十方來,但由于汝,顛倒惡業,愚癡纏縛,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來。諸天子!我天鼓之音,亦複如是,非十方來,但以叁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羅蜜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淨音聲,示現如是種種自在。”乃至“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複貪著五欲樂具。著五欲樂,障諸善根,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滅盡,貪欲纏心,亦複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心。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時諸天子,聞是音已,化作華香等雲,各皆一萬,往詣菩薩所住宮殿,欲申瞻觀。聞其已從此殁,生于人間(指佛從兜率天下生閻浮提),遂欲下閻浮提承事供養。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菩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但以神通,隨諸衆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汝等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