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便入于分证即位了。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依别教位次说,是初欢喜地;依圆教位次说,是初发心住。分证即共有两位:1、十地位,2、等觉位。
1、十地位。地有二种意义:一能生,二能持。证中道实际理地,能生佛智,能兴无缘大悲,荷负一切,故名为地。《璎珞经》:“地名为持,能持百万阿僧祗功德故;亦名为生,能生一切因果故。”十地是: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舍凡入圣,四魔不动(分破无明,不为烦恼魔所动;分证法身,不为阴魔所动;分得常住,不为死魔所动;百界作佛,不为天魔所动),有、无二边,平等双照,自、他俱益,真实大庆,叫欢喜地;相即无相,以证无相,入众生界,终日度生,不见有生可度,众生之界,同于虚空,不为空、有二边之垢所染,叫离垢地;中道智光,慧照无碍,入上信忍(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伏忍,初欢喜地为下品信忍,二离垢地为中品信忍,三发光地为上品信忍),修习诸佛道法,净极明生,叫发光地;顺无生忍(四焰慧地为下品柔顺忍,五难胜地为中品柔顺忍,六现前地为上品柔顺忍;顺于无生之理,所以为顺无生忍),观一切法,观慧发焰,比前极其明盛,叫焰慧地;顺无生忍,修佛道法,三界无明,莫不皆空,不但方便土尘沙已尽,即实报土,与分证寂光土之无明,亦已分尽,为下地所不及,叫难胜地;上顺诸法上品无生忍,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寂灭无二,寂灭境相,常时现前,叫现前地;修无生忍(七远行地为下品无生忍,八不动地为中品无生忍,九善慧地为上品无生忍),以中道观,观诸烦恼,不有不无,即是第一义谛,当体无生,任运常向上地,念念寂灭,叫远行地;以无生观,舍于三界,三界乃有为动作之地,既入无为寂灭,不为三界所动,叫不动地;入于上品无生忍,于一一世界,学佛化度,无明将尽,智慧转增,念念觉无生之理,即以此理,觉悟众生,现身如云,说法如雨,以此利他,叫善慧地;入中道观,受佛职位(以此得菩萨果为寂灭忍),既等不妄不变之真如,亦同交彻融摄之法界,唯以妙法慈云,遍覆涅槃果海,叫法云地。
初欢喜地,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中道,名见道位。从初地至佛地,皆断无明,但以约位,分为三道:初地名见道,二地至六地名修道,七地以去,名无学道。别教初地以前,未见中道,尚名邪见,断无明别见,发真中道,名为见道。开佛眼,无明初破,圆见法界,成一切种智,知一切诸佛道法,知一切众生因种。初入实报无障碍土,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碍,名无障碍。证念不退,中道正念,二边莫动。随可化机缘,于百三千大千世界中,现身作佛,示现八相成道,利益众生等事。从此至第十地,地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功德智慧,位位转胜。此十地位,叫圣种性。
2、等觉位。从第十法云地,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从法云地望之,名之为佛;若从妙觉位望之,名为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纯修观智,纯一坚利,喻如金刚,所以称金刚心;惟余一品无明未断,所以称无垢地。解入百千三昧,照一相无相,寂灭无为,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所以称为等觉。犹有一品无明未破,以金刚观,再破一品无明,使可补入妙觉佛果,破一品无明,叫做过一生,补妙觉位,叫做补处,所以又称一生补处。因位虽穷,其上仍有妙觉极果,仍有一品无明,未曾断尽,所以不得称无上士,而称为有上士。
六、究竟即。
就是妙觉。从等觉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寂而常照,名为妙觉。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说无量四谛*轮,所谓苦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别教佛果,但破十二品无明,与圆教第二行位菩萨齐,依圆教论,仍是属于分证位。而圆教的妙觉佛果,为了教化钝根菩萨,示现别教佛相,那就并不是等于圆教第二行位菩萨,而真实是圆教的究竟位了。
据经教所说,还有借别教的位次,来说明通教断证的。如说初地断见惑,二地至六地断思惑等,断见思惑,明是说通教的断证,并不是正说别教的断证。有借别教的位次,来说明圆教断证的,如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三贤是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别教的十地,果报是实报无障碍土,既三贤位已住实报无障碍土,明是说圆教的断证,并不是正说别教的断证。若能把别教的六即,详细分别清楚了,那么对于经教中所说,至何位,断何惑,证何理,或是正说别教,或是借别明通,或是借别明圆,都可以一览了然,无所窒碍了。
(六)十乘观法
别教的十乘观法,名目和藏、通二教相同,而意义大异。
第一、观境。
观但中佛性,超出空、有二边,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但中佛性,登初地后,方可证得,初心学佛,既没有证得此理,应如何修观呢?于是先在名字位中,仰信但中佛性,深信这但中佛性,确是十法界迷悟所依,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生死而非染,在涅槃而非净,但由客尘烦恼之所覆蔽,所以不能证得,须先藉缘修,助发真修,方可证得。什么是缘修呢?在十信、十住位中,用从假入空观,断见思与界内尘沙;十行位中,用从空入假观,断界外尘沙;十回向位,习中观,伏无明;这些都是修中道观的方便,叫做缘修。什么是真修呢?从初地,用中道观,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双修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才名真修。名字位中,仰信但中佛性,先籍缘修入观行、相似位,后发真修,入分证位。缘于登地中道之境,以为所观,这是第一观境。
圆教的不思议境,即心本具,而今则先须仰信;圆教的中道佛性,即空、即假、即中,而今则超出于空、有二边,所以不同。
第二、真正发心。
学佛以发心为本,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因果必须相称,因若不真不正,便不能得真正的妙觉佛果。别教中人,缘于无量四谛而发心。观法界众生,无量无边,普令法界众生,悉离诸苦,这是缘苦谛而发心。观法界众生,无量无边,所受诸苦,也是无量无边,因此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兴此誓愿,普令法界众生,悉离诸苦,这是缘苦谛而发心。观法界众生,无量无边,所有烦恼,也是无量无边,因此发心“烦恼无尽誓愿断”,兴此誓愿,普令法界众生悉断一切烦恼,这是缘集谛而发心。观一切诸佛,所说法门,无量无边,能令法界众生,悉离诸苦,得诸妙乐,因此发心“法门无量誓愿学”,兴此誓愿,普学一切诸佛无量法门,以此法门,利乐众生,这是缘道谛而发心。观法界众生,虽复无量无边,而无不具有佛性,但为客尘烦恼之所覆蔽,若能依教修证,决能渐次显发,因此发心“佛道无上誓愿成”,兴此誓愿,普令法界众生,咸成佛道,这是缘灭谛而发心。如此发心,名为真正,不如此发心,便为邪伪。
圆教的发心,是缘无作四谛,阴入皆如,无苦可舍,而今则须度一切生死;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而今则须断一切烦恼;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而今则须修学一切诸佛无量法门;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而今则须令一切众生,咸成佛道,所以不同。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既缘无量四谛而发心,便须以行填愿,方令誓愿不虚。所谓行,便是止、观。修止,是止一切境界相,于一切境界,无所分别;修观,是分别因缘生灭相,分别诸相,观诸理趣。若人但修于止,于止生爱,味着禅定,便应修观,分别诸法,以资策起,使不爱著;若人但修于观,心则浮动,不能证定,便应修止,止一切境界相,离诸分别,心则澄定。止观二法,不相舍离,互相资助,这是善巧安心。圆教以心体本寂为止,即寂之照为观。今虽未能如此,然亦须止观兼修,定慧相资。
第四、破法遍。
先修空观,破见思惑;次修假观,破尘沙惑;再修中观,破无明惑。圆教初心便伏无明,见思、尘沙任运先去;今则次第破三惑,所以不同。
第五、识通塞。
空、假、中三观为通,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为塞,是塞须破,是通须护,位位检察校计,令无塞不通。若误以塞为通,或不能以通通塞,便为不识通塞。圆教塞即是通,无塞非通;今则通塞有异,须破塞令通,所以不同。
第六、道品调适。
念念相续,修三十七道品,如此勤修,便是修功补过,可以趣入涅槃之门。《大集经》:“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具足佛法,叫做宝,遍照法界,叫做炬,总持一切,叫做陀罗尼。三十七道品既是具足佛法,遍照法界,总持一切,那么修三十七道品,自能满足一切功德。圆教一切法中具足一切法,一心念处,一切心念处;而今则无量道品,各各别异,所以不同。
第七、对治助开。
虽修三十七道品,然尚不能证得中道,于是就须要修藏、通二教的种种事相法门,借这些事相功德,助开三解脱门,以证实相。圆教以藏、通、别三教的事相法门,助开实相,而今则但能以藏、通二教,助开实相。
第八、知位次。
善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七种位次,知至何位,断何惑,证何理,明确不昧,决不致以凡滥圣,起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第九、能安忍。
既知位次,又须离强软、违顺二贼。违就是强贼,顺就是软贼,如一切困苦厄难,是逆境,一切安逸娱乐,是顺境,于逆境中生瞋恨心,于顺境生爱恋心,便是被强、软二贼所坏,以其破坏行人道业,所以喻之为贼。行人于此,必须生警惕心,安忍违顺二境,远离强软二贼,乃可由观行即的十…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