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位,而入于相似即的十住位。
第十、离法爱。
若于相似即位,生起法爱,便会滞于相似位中,不能胜进,叫做顶堕,如已登山顶,仍复堕落。所以必须离于法爱,乃可由相似即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十位,而入于分证即的十地位。
能修十乘观法,不论何人均得由凡夫地,经名字、观行、相似,而入分证。由此十法,运载行人,超于十地,所以叫做十法成乘。
以上叙述别教已毕,以下再依次叙述圆教。
四、圆教
前面已经把藏、通、别三教,概括地讲过了。现在进而叙述圆教,也就分为六节:1、立名的意义;2、圆教的根性;3、圆教的道理;4、圆教的因果;5、六即;6、十乘观法。
(一)立名的意义
《四教仪》:“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这里,用四重名义,来解释圆教。什么是圆妙呢?《辅宏记》:“三谛圆融名圆,不可思议名妙。”三谛,是真谛、俗谛、中谛,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但举真谛,真谛中具俗、中二谛;举俗谛,俗谛中具真、中二谛;举中谛,中谛中具真、俗二谛;一谛中具三谛,名之为“圆”。又真谛遍于俗、中二谛,俗谛遍于真、中二谛,中谛遍于真、俗二谛,一谛遍于三谛,名之为“融”。如是互具互遍,不可思议,名之为“妙”,这是圆妙的意义。什么是圆满呢?《辅宏记》:“三一相即为圆,无有缺减故满。”一谛即是三谛,三谛即是一谛,名为“三一相即”,一谛中具足三谛,全三谛即是一谛,名为“无有缺减”,这是圆满的意义。什么是圆足呢?《辅宏记》:“圆见事理名圆,一念具足为足。”理具事造,两重三千(这些道理,后面详述),于一念中见,名为“圆见事理”,一念心中,具足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名为“一念具足”,这是圆足的意义。什么是圆顿呢?《辅宏记》:“教体本周名圆,非渐次成名顿。”三谛为立教之体,遍于一切,名为“教体本周”,三谛乃天然之性德,非造作所成,是为“非渐次成”,这是圆顿的意义。通而言之,自从初发心时,直至成佛,都具有这四重意义。若别而言之,则圆妙、圆足、圆顿三重意义,初发心时,便已具备;圆满一义,唯属于佛。因为色心本妙(圆妙),本具万法(圆足),天然之德,非造作所成(圆顿),所以初发心时,便已具备;而惑无不尽,德无不满(圆满),就必须属于妙觉极果了。
再说圆教的功用,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圆伏,是圆伏五住。(五住是五种惑,一、一切见住地惑,就是三界分别见惑,谓诸众生,用意根对法尘,分别而起种种邪见,住着三界,这是一切见住地惑。二、欲爱住地惑,就是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用五根对五尘,起贪爱心,住着欲界生死,这是欲爱住地惑。三、色爱住地惑,就是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着色界禅定,不能出离,这是色爱住地惑。四、有爱住地惑,就是无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不了此感,住着无色界禅定,不能出离,这是有爱住地惑。五、无明住地惑,就是根本无明惑,谓声闻、缘觉,不了此惑,沉空滞寂,不能广修六度万行,住在方便有余土;大乘菩萨,能断此惑,然犹未尽,住在实报庄严土,这是无明住地惑。)圆教人初闻圆教名字,开悟圆教道理,便能用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境智相应,五住惑不伏而伏,名为圆伏。
圆信,是圆常正信。《止观》:“云何圆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无一二三,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无遮无照,皆究竟清净自在。闻深不怖,闻广不疑,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是名圆信。”上面所说,使是一境三谛的道理。一切诸法,当体即空,本无所有,不可执着(空);然而因缘和合,成种种法,如梦如幻,不无虚相(假);究竟唯是一心(中);但举一法,无不具有三谛之理。三谛之理,本悉空寂,所以说“无一二三”,无便是遮,一切都遮,纤尘不立,显真空义;三谛之理,宛然具备,所以说:“而一二三”,而便是照,一切显现,万法具彰,明妙有义;无遮无照,究竟清净自在,明真空、妙有,两不相碍,非但不碍,而复相融,一切究竟,一切清净,一切自在,这是一境三谛的道理。彻法底源,所以为“深”,包含法界,所以为“广”,毕竟不可思议,所以为“非深非广”,对于这种道理,能够彻底信入,不怖,不疑,亦不怯弱,名为圆信。
圆断,是一断一切断。五住惑本来无性,全即法界。既信一境三谛之理,从此进修,便能不断而断,断五住惑,开佛知见,住大涅槃,名为圆断。
圆行:是一行一切行。《止观》:“云何圆行?一向专求无上菩提,即边而中,不余趣向,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有边所动,不动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圆行。”这也是依一境三谛而修,随观一境,皆即三谛,所以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不如二乘为无边所寂,不如凡夫为有边所动,不动不寂,念念与中道第一义谛相应,名为圆行。
圆位,是一住一切位。《止观》:“云何入圆位?入初住时,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净,一切自在,是名圆位。”证初住时,即具一切诸位功德,位位相摄,行布不碍圆融,名为圆位。
圆自在庄严,以一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止观》:“圆自在庄严者,或于此根入正受(正定),或于彼根起出说(出定说法),或于一根双入出,或于一根不入出,余一一根亦如是;或于此尘入正受,或于彼尘起出说,或于一尘双入出,或于一尘不入出,余一一尘亦如是;或于此方入正受,或于彼方起出说,或于一方双入出,或于一方不入出;或于一物入正受,或于一物起出说,或于一物双入出,或于一物不入出。若委说者,只于一根一尘,即入即出,即双入出,即不入出;于正报中,一一自在;于依报中,亦复如是;是名圆自在庄严。”于一根中入正受、起出说法,入出无碍;一一根中入正受、起出说法,亦入出无碍;或双入出,或不入出,亦无碍;入正受是空功德,出说法是假功德,双入出、不入出是中功德。根中如是,尘中亦然,正报如是,依报亦然。根、尘、依、正,无诸障碍,名为圆自在庄严。
圆建立众生,以四悉檀,普益众生。《止观》:“云何圆建立众生?或放一光,能令众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得入出、双入出、不入出益,历行、住、坐、卧、语、默、作、止亦如是,是名圆建立众生。”于一光中,令诸众生,得四悉檀益,所谓欢喜益、生善益、灭恶益、入理益。得即空益,悟入真谛;得即假益,悟入俗缔;得即中益,悟入中谛。得入出益,于此光中入正受,于彼光中起出说法等,众生蒙益;得双入出益,于一光中入正受、起出说法等,众生蒙益;得不入出益,于一光中,不入正受,亦不起出说法等,众生蒙益;光中如是,根、尘、依、正,一切法中,无不如是,悉令众生,得种种益,名为圆建立众生。
具备上述的四重意义,所谓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和七种功用,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名为圆教。这是诸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但化最上利根之人。这是如来称性直谈,最后付嘱,《法华经》:“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正指圆教。《法华经》又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藏、通、别三教,都是方便引逗,唯此圆教,才是真实之说。所以经中用付财、系珠等种种譬喻,说明佛之知见。经中说:“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所以我们对于圆教教义,必须特别注意,方为不负如来出世的一大事因缘。
(二)圆教的根性
《四教仪》;“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又:“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总属此教也。”很明显,圆教的根性,是最上利根之人,非是三乘人所能修学,不但不共声闻、缘觉,连别教菩萨,尚不与共,唯是一佛乘。那么,我们博地凡夫,岂非完全绝望了吗?却也不然,今且据《华严》等经,略为证明。
《华严经》:“菩萨(释迦佛在兜率天宫时,为补处菩萨)于兜率天宫,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彼世界中,地狱众生,遇斯光者,众苦休息,咸生欢喜,从彼命终,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发音告言:“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于如来所,种诸善根,往昔亲近善知识,毗卢遮那大威神力,于彼阿鼻地狱命终,来生此天。”乃至“诸天子!毗卢遮那入离垢三昧,汝当敬礼!”天子闻已,咸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发此微妙之音?”天鼓告言:“我所发声,诸善根力之所成就。诸天子!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不著我所。诸天子!如我音声,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业报成佛,亦复如是,非十方来。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狱,地狱及身,非十方来,但由于汝,颠倒恶业,愚痴缠缚,生地狱身,此无根本,无有来处。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来。诸天子!我天鼓之音,亦复如是,非十方来,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罗蜜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净音声,示现如是种种自在。”乃至“汝当往诣彼菩萨所,亲近供养,勿复贪著五欲乐具。著五欲乐,障诸善根,譬如劫火,烧须弥山,悉令灭尽,贪欲缠心,亦复如是,终不能生念佛之心。诸天子!汝等应当知恩报恩!”时诸天子,闻是音已,化作华香等云,各皆一万,往诣菩萨所住宫殿,欲申瞻观。闻其已从此殁,生于人间(指佛从兜率天下生阎浮提),遂欲下阎浮提承事供养。时天鼓中出声告言:“菩萨非此命终而生彼间,但以神通,随诸众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见。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