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治其意,住善威仪,悔除一切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乃至为说“诸业果报,无来去处,譬如幻感。”时诸天子,闻是法已,得无生法忍。得十地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莲华,华上各有菩萨,放光现佛。于是广化华香,以为供养,众生蒙香,皆证十地。彼诸众生证十地者,亦复放光,又令遇斯光者,皆得十地。”
华严是一乘圆教,十地是邻于极果之位,地狱众生,蒙佛光明,即得生天,即生天已,闻天鼓音,便证圆教十地。可见圆教的根性,尚摄地狱众生,何况人、天、二乘而不为所摄受呢!
《法华经》:““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未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佛告:“诸比丘!未未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提姿达多,造五逆罪,堕阿鼻地狱,而无量劫后,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这里,正显《法华经》的纯圆独妙。可见圆教的根性,尚摄五逆众生,何况未造逆的众生,而不为所摄受呢!
《观无量寿佛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净土是无上圆乘,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恶人,临终十念念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闻说诸法实相,发菩提心。可见圆教的根性,确是普摄五逆十恶的恶人了!
照上面所说,圆教的根性,是上根利智的人,然而也普摄一切人,乃至地狱天子、提婆达多、五逆十恶,无不摄入,这正明法门的圆顿胜妙不可思议。所以这样,是因为仗著佛力和法力;一方面,也是当机者善根成熟的缘故。不过,误会了圆教的道理,很容易发生两种严重的毛病:一是贡高我慢病,二是懒惰放逸病,这两种毛病,必须设法防止。
一、贡高我慢病。若人闻佛说:“一切众生,皆入一乘,皆当成佛。”便自谓我是学佛乘的,因此,对于声闻、缘觉、甚至权教菩萨,都采取了藐视的态度,这叫贡高我慢病。患这种病的人,为贡高我慢之所障蔽,非但不能见圆三谛理,就连权教、二乘,乃至人天福善都将消失掉。所以,我们一方面,固然不可自暴自弃,高推圣境,甘处凡愚;一方面尤须惭愧谦下,以虚受人,自知不足,时求进步。譬如高山之上,不容众水,惟大海低于百川,百川都归入于大海。
二、懒惰放逸病。若人闻佛说:“五逆十恶,皆得往生,皆当成佛。”便谓作恶无妨于学佛,因此,虽名为学佛,而实际上仍旧懒惰放逸,并且照旧作恶,不肯改过迁善,这叫懒惰放逸病。患这种病的人,为懒惰放逸之所障蔽,善法损减,恶法增长,毕竟当受无量大苦。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当相信,五逆十恶,皆得往生,皆当成佛;另一方面尤须精进勇猛,迁善改过,修一切善,止一切恶。善法譬如光明,恶法譬如黑暗,光明和黑暗,是不可能并存的。
上面所说的两种毛病,都是不善于学圆教才发生的,切不要误会以为学圆教就必定会发生这两种毛病,圆教是阿迦陀药,能治万病,它的本身是毫没有一点毛病的。
所谓不善于学圆教,实际上还不是不善学,而是不曾学。譬如只知背诵教条,而没有实际的修持;或只知盲修瞎练,而根本没有在心地上用功,这些都不能算在学圆教。怎样才够得上真正学圆教呢?首先,必须具至诚心,深信佛法的好处,自知罪障深重,惭愧忏悔,改往修来,因发心的真切猛利,可以消灭无始的罪障,得入圆乘。忏是忏其先罪,悔是悔其后过。忏悔一法,是去恶为善,背尘合觉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天台教中特别注重忏悔,如“法华三昧忏”等,这是博地凡夫得入圆乘的一种胜异方便,尤必须加以最认真的修习。
(三)圆教的道理
圆教的道理:以四谛论,是无作四谛;以十二因缘论,是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以六度、十度论,是称性六度、十度;以二谛论,是不思议二谛;以三谛论,是圆妙三谛。
甲、无作四谛。
藏教明生灭四谛,通教明无生四谛,别教明无量四谛,而这里所明的是无作四谛。苦、集、灭、道四谛,即是实相,实相之理,如天而然,非造作而后有,所谓“天然之性德”,名为“无作四谛”。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不异名如,吾人现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异实相,舍实相而别求实相,犹如弃空花而别求虚空,终不可得。空花即是虚空,喻苦谛即是实相,所以说:“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集是烦恼,烦恼即是无明,无明无体,即是菩提,不可断无明而别证菩提,犹如不可离波觅水,所以说:“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著有、著空,都是边见,心外取法,都是邪见;或边或邪,当下无性,无性之性,即是中道实相正体,不可离于中道实相正体,而别修于道,所以说:“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生死是因缘生法,缘生无性,当下即空,即是涅槃,不可复灭,所以说:“无灭可证”。《法华玄义》:“无作者,迷中(中道)轻故,从理得名。以迷理故,菩提是涅槃,名集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
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藏教明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通教明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别教明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而这里所明的是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无明至于老死,这十二支因缘,体即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体德圆融,名“不思议”;真常不变,名“不生灭”。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道,烦恼即般若;行、有二支,是业道,业即解脱;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苦即法身。是十二因缘,即是如来涅槃三德。
又烦恼既无,业、苦亦空,业空则清净,一清净,一切清净,般若清净,解脱、法身皆清净,是净德;业性本空,即是解脱,解脱自在,一自在,一切自在,解脱自在,法身、般若皆自在,是我德;法身无相,无生死苦,亦无涅槃乐,无苦无乐,是名大乐;又法身无有生死,是名真常,一常乐,一切常乐,法身常乐,般若、解脱亦常乐,是常、乐二德。是十二因缘,即如来涅槃四德。在因名三因佛性,至果即涅槃三德,体德圆融,故为“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法华玄义》:“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者,为利根人即事显理也。《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者”。无明、爱、取,既是烦恼,烦恼道即是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烦恼既无,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是业道,即是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名色、老死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名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故。言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无明是过去,爱是现在,若边若中,无非佛性,并是常乐我净,无明不生亦复不灭,是名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也。”
丙、称性六度、十度。
藏教明事六度,通教明理六度,别教明不思议六度、十度,而这里所明的是称性六度、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六度,再加方便、愿、力、智四度,便成十度。称法界性,而行六度、十度,度度全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假、中。即如以布施一度而论,称性行施,施从缘生,当下无性,竖穷横遍,体自如如,即是空义;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过,即是假义;施尚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即是中义。又一切法趣施是假义;施尚不可得,是空义;何况有趣有非趣,是中义。即布施一度,具一切法,即空、假、中;其他持戒、忍辱,乃至方便、愿、力、智,无不如是。具一切法,即空、假、中,故为“称性六度、十度”。
丁、不思议二谛。
藏教明实有二谛,通教明幻有、空二谛,通含别二谛,通含圆二谛,别教明显中二谛、圆入别二谛,而这里所明的是不思议二谛。二谛皆具诸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称“不思议二谛。”
世间六凡诸法为幻有,出世诸法为幻有即空。世间出世间法,三千性相,是俗谛;世间出世间法,三千性相,一一无非实相,是真谛。三千性相的名数是这样的: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是为十法界;一法界中,又各具十法界,便成百法界;一法界中又各具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便成千如是;又众生假名具千如是,五阴实法具千如是,依报国土具千如是,便成三千性相。又真谛理性,具三千性相,名理具;俗谛事相,显三千性相,名事造。三千性相,是俗啼,三千之外无实相,俗谛即是真谛,事造三千即是理具…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