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千;实相无相,是真谛,实相之外无三千,真谛即是俗谛,理具三千即是事造三千。是则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亦可说同居一尘,同居一名。如一念,一切诸念亦然;如一尘,一切诸尘亦然;如一名,一切诸名亦然。真俗不二,真俗宛然,名为“不思议二谛。”譬如意宝珠,能随人意愿,雨诸珍宝,宝珠是体,能雨珍宝是用,体譬真谛,用譬俗谛。如宝珠体中,不具珍宝之性,何能如意雨宝?此譬真谛理中,如不具三千性相,如何得有俗谛之事造三千。如宝珠不能如意雨宝,何能知其体中具珍宝之性?此譬俗谛事中,如不造三千性相,何从知有真谛之理具三千。今珠体具珍宝之性,珠有雨宝之用,珠能雨宝,全因体具,体即是用,用即是体。譬真即是俗,俗即是真,是为“不思议二谛。”
戊、圆妙三谛。
藏教但明二谛,不论三谛;通教明别入通三谛、圆入通三谛,别教明别三谛、圆入别三谛,而这里所明的是圆妙三谛。三谛圆融,名“圆”;三一一三,名“妙”。但举真谛,真谛具三千性相,俗、中皆真,三谛皆泯相:举俗谛,俗谛具三千性相,真、中皆俗,三千皆建立;举中谛,中谛具三千性相,真、俗皆中,三谛皆绝待。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是为“圆妙三谛”。
上面虽举了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和不思议二谛、圆妙三谛等道理,这些道理,其实只是一种道理。《华严经》所说的一真法界,《法华经》所说的佛知见,《涅槃经》所说的大般涅槃,《般若经》所说的实相般若,《维摩经》所说的不思议解脱,乃至真如、法性、实相、法界、寂光、毗卢等,种种名词虽有不同,实在所明的即是这个道理。
对于这个道理,彻底明白,便是名字即位;依此起修,是观行位;分证此理,是分证位;彻证此理,是究竟位。如来所觉,众生所迷,都在于此。直显此理,便名为“实”;方便开显,便名为“权”;圆顿此理,便名为“圆”;但显一分,便名为“偏”;顿见此理,便名为“顿”;渐见此理,便名为“渐”;正入此理,便名为“正”;昧此盲修,便名为“邪”。这是佛法最重要的根据,如来出世,菩萨利生,诸祖弘法,都是为了要令一切众生亲证这个道理。
为了对于这个道理,更加明朗起见,下面再引两节文字以资说明。
天台宗的十法成乘,第一便是观不思议境,所谓不思议境,正是这个道理。如《摩诃止观》:“不可思议境者,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此三十种世间(十法界各有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合为三十种世间)悉从心造。又十种五阴,一一各具十法,谓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众生世间……准例可解;国土世间,亦具十种法……。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思议境。”
又:“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众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一众生,非一非一切;一国土一切国土,一切国土一国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历一切,皆是不思议境。”这是从一念心中,具见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历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乃至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未究竟等,无不具见百界千如,三千性相,这就叫做“不思议境”。
一法即一切法,是俗谛;一切法即一法,是真谛;非一非一切,是中谛;即三谛是一谛,即一谛成三谛,一谛三谛,圆融无碍,这是不思议三谛。于一切法中见一法,是空观;于一法中见一切法,是假观;非一非一切,是中观。又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是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是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是总中观;这是不思议一心三观。用不思议一心三观,观不思议三谛,这是圆顿教的修学方法。
《四教仪》:“妙法者,即是心也。妙心体具,如如意珠。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里很明白指出“妙法”,即是心法。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成百法界;一法界又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法,在一念心,并不是说心含三千法,亦不是说心生三千法,即心是法,即法是心,即一念心是三千法,即三千法是一念心;推而广之,即一微尘是三千法,即三千法是一微尘;即一毛孔是三千法,即三千法是一毛孔;即一名字是三千法,即三千法是一名字。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非一法非一切法。心法、佛法、众生法,这三法,即是不思议广大法界。若明心法,即明佛法、众生法。三法即一法,一法即三法,而复互具互摄,不相混滥,这便是所谓“妙法”。
(四)圆教的因果
圆教的因,是一心三观。吾人现前介尔一念六识妄心,体具诸法,即空假中(这是但举一念妄心以明,其实一切诸法,无不都是体具诸法,即空假中)。能明白这个道理,依此起修,便是一心三观。在这里,必须明白性德和修德的关系:性德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是不可思议,圆满具足一切诸法,即空即假即中(就是圆妙三谛);修德是依性德而起修,念念回光返照,观照本具之性德。修德功深,性德便显。若没有本来具足的性德,便不能发起修德;若没有依性德起修的修德,也就不能显明性德。一心三观,是依圆妙不可思议的性德而发起的修德,从此起修,可以亲证圆教的三德涅槃。
依性德而起一心三观的修德,这一心三观,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所谓纵者,如别教说:法身本来具足,般若渐次修成,解脱最后始满,如点水之纵氵;所谓横者,亦如别教说:法身、般若、解脱,各各别异,不相收摄,如烈火之横灬。今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如点水之纵氵,不如烈火之横灬,而如伊字三点,首罗三目。若言纵,则虽一点在上,而二点在下,不可谓纵。若言横,则虽二点在下,而一点在上,不可谓横。这是譬喻法身虽本来具足,而今实未失,般若、解脱虽今后修成,而实亦本来具足,不可谓纵;又法身今虽不失,而实为性德,般若、解脱虽本来具足,而实为修德,一性二修,不可谓横。法身如一点在上,般若、解脱如二点在下,所以说为不纵不横。三德即是三谛,因中名三谛,果中名三德。三德既即三谛,所以现在举果中三德的不纵不横,来说明因中三谛的不纵不横。又三谛在于一境,故不前后;一境历明三谛,故不一时。三谛既是不纵、不横、不前后、不一时,那么称三谛而修的三观,当然也就不纵、不横、不前后、不一时了。
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摩诃止观》,广明圆教的修因。一部《摩诃止观》,开十大章:一大意、二释名、三体相、四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观、八果报、九起教、十旨归。在第七正观一章中,又开十章: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萨。
今略述正观阴界入不思议境,以明圆教的修因。所谓阴界入,即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这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摄尽一切法,这一切法,当下是不思议境。智者大师用梦境来譬喻不思议,他说:“为当依心故有梦?依眠故有梦?眠法合心故有梦?离心离眠故有梦?若依心有梦者,不眠应有梦;若依眠有梦者,死人如眠应有梦;若眠心两合而有梦者,眠人那有不梦时;又眠心各有梦,合可有梦,各既无梦,合不应有;若离心离眠而有梦者,虚空离二,应常有梦。四句求梦尚不得,云何于眠梦见一切事。”
这是譬喻我们现在的宇宙万有,为当依自心故有?为当依他缘故有?为当自心他缘合而故有?为当离自心离他缘故有?若依自心故有,那么我们可以不籍外边的种种条件,而自于心中生出宇宙万有。而实自心中,不能生出宇宙万有,故知字宙万有,不依自心而有。若依他缘故有,那么假使令我们都没有自心,又何从得知宇宙万有。瓦砾土石,没有自心,也应该有它的宇宙万有了。而没有自心,实不能得知宇宙万有,瓦砾土石,实没有他的宇宙万有。故知宇宙万有,不依他缘而有。若自心他缘合而故有,但自心他缘各各不能生出宇宙万有,各既不生,合何能生?譬如一个盲人,不能见物,合多盲人,亦不能见物。故知宇宙万有,实不依自心他缘合而故有。若离自心离他缘故有,虚空非心非缘,应于虚空之中,忽然生出宇宙万有,而虚空中,实不能生宇宙万有。故知宇宙万有,不是离自心离他缘故有。这样,自、他、合、离,四句推检,都不能得宇宙万有出生之处,故知宇宙万有,即是无生,即是不思议境,不得于不思议境上,执为自生、他生、合生、离生。所以龙树菩萨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能这样观宇宙万有,便是修一心三观。观宇宙万有,不自生、不他生、不合生、不离生,便是空观;而复万法昭然,因果不爽,便是假观;当下即是不思议境,便是中观。观色法如此,观心法亦如此;观五阴如此,观十八界、十二入亦如此;观心法如此,观佛法、众生法亦如此;如此修观,正是圆教的…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