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千;實相無相,是真谛,實相之外無叁千,真谛即是俗谛,理具叁千即是事造叁千。是則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理具、事造兩重叁千,同居一念。亦可說同居一塵,同居一名。如一念,一切諸念亦然;如一塵,一切諸塵亦然;如一名,一切諸名亦然。真俗不二,真俗宛然,名爲“不思議二谛。”譬如意寶珠,能隨人意願,雨諸珍寶,寶珠是體,能雨珍寶是用,體譬真谛,用譬俗谛。如寶珠體中,不具珍寶之性,何能如意雨寶?此譬真谛理中,如不具叁千性相,如何得有俗谛之事造叁千。如寶珠不能如意雨寶,何能知其體中具珍寶之性?此譬俗谛事中,如不造叁千性相,何從知有真谛之理具叁千。今珠體具珍寶之性,珠有雨寶之用,珠能雨寶,全因體具,體即是用,用即是體。譬真即是俗,俗即是真,是爲“不思議二谛。”
戊、圓妙叁谛。
藏教但明二谛,不論叁谛;通教明別入通叁谛、圓入通叁谛,別教明別叁谛、圓入別叁谛,而這裏所明的是圓妙叁谛。叁谛圓融,名“圓”;叁一一叁,名“妙”。但舉真谛,真谛具叁千性相,俗、中皆真,叁谛皆泯相:舉俗谛,俗谛具叁千性相,真、中皆俗,叁千皆建立;舉中谛,中谛具叁千性相,真、俗皆中,叁谛皆絕待。一谛即叁谛,叁谛即一谛,是爲“圓妙叁谛”。
上面雖舉了無作四谛、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稱性六度十度,和不思議二谛、圓妙叁谛等道理,這些道理,其實只是一種道理。《華嚴經》所說的一真法界,《法華經》所說的佛知見,《涅槃經》所說的大般涅槃,《般若經》所說的實相般若,《維摩經》所說的不思議解脫,乃至真如、法性、實相、法界、寂光、毗盧等,種種名詞雖有不同,實在所明的即是這個道理。
對于這個道理,徹底明白,便是名字即位;依此起修,是觀行位;分證此理,是分證位;徹證此理,是究竟位。如來所覺,衆生所迷,都在于此。直顯此理,便名爲“實”;方便開顯,便名爲“權”;圓頓此理,便名爲“圓”;但顯一分,便名爲“偏”;頓見此理,便名爲“頓”;漸見此理,便名爲“漸”;正入此理,便名爲“正”;昧此盲修,便名爲“邪”。這是佛法最重要的根據,如來出世,菩薩利生,諸祖弘法,都是爲了要令一切衆生親證這個道理。
爲了對于這個道理,更加明朗起見,下面再引兩節文字以資說明。
天臺宗的十法成乘,第一便是觀不思議境,所謂不思議境,正是這個道理。如《摩诃止觀》:“不可思議境者,如《華嚴》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此叁十種世間(十法界各有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合爲叁十種世間)悉從心造。又十種五陰,一一各具十法,謂如是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衆生世間……准例可解;國土世間,亦具十種法……。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成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思議境。”
又:“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陰一切陰,一切陰一陰,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衆生一切衆生,一切衆生一衆生,非一非一切;一國土一切國土,一切國土一國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曆一切,皆是不思議境。”這是從一念心中,具見百界千如,叁千性相。曆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乃至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未究竟等,無不具見百界千如,叁千性相,這就叫做“不思議境”。
一法即一切法,是俗谛;一切法即一法,是真谛;非一非一切,是中谛;即叁谛是一谛,即一谛成叁谛,一谛叁谛,圓融無礙,這是不思議叁谛。于一切法中見一法,是空觀;于一法中見一切法,是假觀;非一非一切,是中觀。又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是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是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是總中觀;這是不思議一心叁觀。用不思議一心叁觀,觀不思議叁谛,這是圓頓教的修學方法。
《四教儀》:“妙法者,即是心也。妙心體具,如如意珠。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這裏很明白指出“妙法”,即是心法。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成百法界;一法界又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法,在一念心,並不是說心含叁千法,亦不是說心生叁千法,即心是法,即法是心,即一念心是叁千法,即叁千法是一念心;推而廣之,即一微塵是叁千法,即叁千法是一微塵;即一毛孔是叁千法,即叁千法是一毛孔;即一名字是叁千法,即叁千法是一名字。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非一法非一切法。心法、佛法、衆生法,這叁法,即是不思議廣大法界。若明心法,即明佛法、衆生法。叁法即一法,一法即叁法,而複互具互攝,不相混濫,這便是所謂“妙法”。
(四)圓教的因果
圓教的因,是一心叁觀。吾人現前介爾一念六識妄心,體具諸法,即空假中(這是但舉一念妄心以明,其實一切諸法,無不都是體具諸法,即空假中)。能明白這個道理,依此起修,便是一心叁觀。在這裏,必須明白性德和修德的關系:性德是一切衆生本來具足的,本是不可思議,圓滿具足一切諸法,即空即假即中(就是圓妙叁谛);修德是依性德而起修,念念回光返照,觀照本具之性德。修德功深,性德便顯。若沒有本來具足的性德,便不能發起修德;若沒有依性德起修的修德,也就不能顯明性德。一心叁觀,是依圓妙不可思議的性德而發起的修德,從此起修,可以親證圓教的叁德涅槃。
依性德而起一心叁觀的修德,這一心叁觀,不縱不橫,不前不後,亦不一時。所謂縱者,如別教說:法身本來具足,般若漸次修成,解脫最後始滿,如點水之縱氵;所謂橫者,亦如別教說:法身、般若、解脫,各各別異,不相收攝,如烈火之橫灬。今明法身、般若、解脫叁德,不如點水之縱氵,不如烈火之橫灬,而如伊字叁點,首羅叁目。若言縱,則雖一點在上,而二點在下,不可謂縱。若言橫,則雖二點在下,而一點在上,不可謂橫。這是譬喻法身雖本來具足,而今實未失,般若、解脫雖今後修成,而實亦本來具足,不可謂縱;又法身今雖不失,而實爲性德,般若、解脫雖本來具足,而實爲修德,一性二修,不可謂橫。法身如一點在上,般若、解脫如二點在下,所以說爲不縱不橫。叁德即是叁谛,因中名叁谛,果中名叁德。叁德既即叁谛,所以現在舉果中叁德的不縱不橫,來說明因中叁谛的不縱不橫。又叁谛在于一境,故不前後;一境曆明叁谛,故不一時。叁谛既是不縱、不橫、不前後、不一時,那麼稱叁谛而修的叁觀,當然也就不縱、不橫、不前後、不一時了。
天臺智者大師所說的《摩诃止觀》,廣明圓教的修因。一部《摩诃止觀》,開十大章:一大意、二釋名、叁體相、四攝法、五偏圓、六方便、七正觀、八果報、九起教、十旨歸。在第七正觀一章中,又開十章:一陰界入、二煩惱、叁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諸見、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薩。
今略述正觀陰界入不思議境,以明圓教的修因。所謂陰界入,即是五陰、十八界、十二入,這五陰、十八界、十二入,攝盡一切法,這一切法,當下是不思議境。智者大師用夢境來譬喻不思議,他說:“爲當依心故有夢?依眠故有夢?眠法合心故有夢?離心離眠故有夢?若依心有夢者,不眠應有夢;若依眠有夢者,死人如眠應有夢;若眠心兩合而有夢者,眠人那有不夢時;又眠心各有夢,合可有夢,各既無夢,合不應有;若離心離眠而有夢者,虛空離二,應常有夢。四句求夢尚不得,雲何于眠夢見一切事。”
這是譬喻我們現在的宇宙萬有,爲當依自心故有?爲當依他緣故有?爲當自心他緣合而故有?爲當離自心離他緣故有?若依自心故有,那麼我們可以不籍外邊的種種條件,而自于心中生出宇宙萬有。而實自心中,不能生出宇宙萬有,故知字宙萬有,不依自心而有。若依他緣故有,那麼假使令我們都沒有自心,又何從得知宇宙萬有。瓦礫土石,沒有自心,也應該有它的宇宙萬有了。而沒有自心,實不能得知宇宙萬有,瓦礫土石,實沒有他的宇宙萬有。故知宇宙萬有,不依他緣而有。若自心他緣合而故有,但自心他緣各各不能生出宇宙萬有,各既不生,合何能生?譬如一個盲人,不能見物,合多盲人,亦不能見物。故知宇宙萬有,實不依自心他緣合而故有。若離自心離他緣故有,虛空非心非緣,應于虛空之中,忽然生出宇宙萬有,而虛空中,實不能生宇宙萬有。故知宇宙萬有,不是離自心離他緣故有。這樣,自、他、合、離,四句推檢,都不能得宇宙萬有出生之處,故知宇宙萬有,即是無生,即是不思議境,不得于不思議境上,執爲自生、他生、合生、離生。所以龍樹菩薩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能這樣觀宇宙萬有,便是修一心叁觀。觀宇宙萬有,不自生、不他生、不合生、不離生,便是空觀;而複萬法昭然,因果不爽,便是假觀;當下即是不思議境,便是中觀。觀色法如此,觀心法亦如此;觀五陰如此,觀十八界、十二入亦如此;觀心法如此,觀佛法、衆生法亦如此;如此修觀,正是圓教的…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