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因!
圓教的果,是叁德涅槃。法身德,名性淨涅槃;般若德,名圓淨涅槃;解脫德,名方便淨涅槃。叁德涅槃,唯是一心,不縱橫並別,名爲圓證。
天臺智者大師《大般涅槃經玄義》,解釋叁德涅槃:“方便淨者,漚和善巧,權能逗物,住首楞嚴,建于大義,或一閻浮提,或一四天下,或一大千界,或十方土,隨諸衆生,應可調伏,種種示現。無生而生,王宮七步;無滅而滅,倚臥雙林。是以晨朝放光,大聲遍告,正覺世尊,將欲涅槃,若有所疑,今速可問,爲最後問。所以叁界躃踴,八部悲號,獻供填空,流血灑地,高幢翳諸日月,廣蓋遍覆大千,如經廣說。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非生現生,非滅現滅,不前不後,一時等現。然于寂滅,無所損減,于諸生死,無染無累,故名方便淨涅槃也。
“圓淨者,因圓果滿,畢竟成就。原其初基,以大涅槃心,行如來行,持戒不殺,擁護正法,廣宣流布,利益衆生,回向大乘。感得金剛堅固之體,法身常身,圓滿具足,獲大涅槃,修道得故,安住于此秘密藏中。複能頒宣,廣說一切悉有佛性,施與一切,常命色力,安無閡辯。雖破煩惱,亦無所破;雖圓智慧,亦無能圓;雖施衆生,不得衆生及以施相,是名圓淨涅槃也。
“性淨者,非修非得,非作業非與業,本自有之,非適今也,沖湛寂靜,不生不滅。雖在波濁,波濁不能昏動,猶如仰觀虛空月形,五翳不能翳。雖複隨流苦酢,其味真正,停留雪山,雖沒膚中,膿血之所不染,故名性淨涅槃也。
“此叁涅槃,不可相離,即叁而一;不可相混,即一而叁。雖複一叁,即非一叁;雖非一叁,而複一叁。會之彌分,派之彌合,橫之彌高,豎之彌闊,微妙莫測,不可思議。”這是解釋叁種涅槃。
大師又說:“德有叁種:一法身德、二般若德、叁解脫德。法身者,即是金剛堅固之體,非色即色,非色非非色,而名爲真善妙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妙故非色非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妙即是中,例一切法,亦複如是。以是義故,名爲佛法,名佛法界,攝一切法,名法身藏,名法身德也。般若德者,即是無上調禦一切種智,名大涅槃明淨之鏡。此鏡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鏡,照真故是淨,照俗故是明;明故像亮假顯,淨故瑕盡真顯,鏡故體圓中顯,叁智一心中得故,言明淨境。攝一切法,故稱調禦,是佛智藏,名般若德也。解脫德者,即是如來自在解脫,其性廣博。無縛無脫,是廣博義;體縛即脫,是遠離義;調伏衆生,是無瘡疣義。如是解脫,攝一切法,亦名解脫藏,亦名解脫德。如是叁德,不可相離,文雲:“法身亦非,乃至解脫亦非。”如是叁德,不可相混,文雲:“叁點具足,無有缺減。”當知雖一而叁,雖叁而一,雖複叁一,而非叁一,雖非叁一,而叁而一,不可思議,攝一切法,攝一切人。文雲:“我及諸子,四部之衆,悉皆入中,微妙難思。”這是解釋涅槃叁德。
前面廣引智者大師的話,來解釋方便淨、圓淨、性淨叁種涅槃,和法身、般若、解脫叁德。這裏含攝著很重要的道理,所以不避煩瑣,而把它抄錄出來。雖然文辭較古,其實是說得很清楚的,希望于此詳讀精思。若能對于這些道理,洞然明白,那麼,從凡夫地直趨佛果,中間就可以沒有歧途和迂曲了!這是圓教修因所感的果,也就是十方諸佛同證的果。
(五)六即
六即正意,本屬圓教。即而常六,所以有種種位次;六而常即,種種位次,不離一性。現在,先製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後再依次敘述:
┌一、理即——不思議理性(即中道佛性)
│二、名字即——聞解不思議理性
│ ┌一、隨喜
│ │二、讀誦
│叁、觀行即——五品外凡位┤叁、講說
│ │四、兼行六度
六│ └五、正行六度
┤四、相似即——十信內凡位
即│ ┌十住
│ │十行
│五、分證即——四十一聖位┤十回向
│ │十地
│ └等覺
└六、究竟即——妙覺
六即位中,觀行即有五位,相似即有十位,未破無明,未見不思議理性;分證即有四十一位,位位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理性;究竟即,破盡無明,徹證理性。
《法華經》中明開示悟入佛知見。開佛知見,正對十住;示佛知見,正對十行;悟佛知見,正對十回向;入佛知見,正對十地。《華嚴經》在初住位,便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從二住以去,無不如此,正是明四十二位,行布圓融,不可思議。《維摩經》:“薝葡林中,不嗅余香,入此室者,唯聞諸佛功德之香。”也正是說明圓教四十二位,位位所證,都是佛的境界。《般若經》:“如來爲發最上乘者說。”最上乘,正是圓教一乘。《涅槃經》:“複有一行,是如來行。”如來行,正是圓行。《大經》雲:“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已用一切諸河之水。”喻如圓教行人,凡修一行,即具一切行。《首楞嚴經》:“搗萬種香爲丸,若燒一塵,具足衆氣。”也是譬喻圓教的一行一切行,一修—切修,一成一切成。這些經文,都是說明圓教行位的圓融。
《妙法蓮華經玄義》:“平等法界,尚不論悟與不悟,孰辯淺深;既論悟不悟,何妨辯淺深。”《釋簽》(湛然《法華玄義釋簽》):“約理則證法無名,約事則不無諸位。”圓教雖說圓頓,然而證悟亦有淺深,所以應立位次;雖立位次,然而但明一性,縱有淺深,只是一理。所以說:“一悟即佛,無複位次之殊。”而一方面,又須立六即的位次。
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釋題:“初釋佛者,佛是覺義,有六種即”。這是六即佛最初的說法。在《起信論》中,明阿賴耶識有覺不覺二義,接著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這本覺,便是理即佛。又說:“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下面又說:“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這是觀行即佛。“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于念異,念無異相,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這是相似即佛。“如法身菩薩等,覺于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粗念相故,名隨分覺。”這是分證即佛。“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這是究竟即佛。若列成表,便是這樣:
┌本覺——理即佛
│ ┌不 覺——觀行即佛(覺滅相)
覺義┤ │相似覺——相似即佛(覺異相)
└始覺┤隨分覺——分證即佛(覺住相)
└究竟覺——究竟即佛(覺生相)
這裏就是少了一個名字即佛,然而從本來不覺到始覺,最初必須經過聞名解義的一個階段。真正到了名字即佛,便起觀行,所以名字即位的後心,就是觀行即位的初心。因此,我們可以說,智者大師的六即佛位和《起信論》的本覺、始覺義,是完全一致的。
一、理即。
即是不思議理性。智者大師說:“《涅槃經》雲:“一切衆生,即是佛。如貧女舍寶,衆物具廢;力士額珠,圓明頓在。”《如來藏經》舉十喻,弊帛裹黃金,土模內像,暗室瓶盆,井中七寶,本自有之,非適今也。《淨名》雲:“一切衆生皆如也。”《寶箧》雲:“佛界衆生界,一界無別界。”此是圓智,圓覺諸法,遍一切處,無不明了。雖五無間,皆解脫相,雖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間常住,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損,得之不爲高,失之不爲下,故言“衆生即是佛”,理佛也。”這是解釋理即佛義。
不思議理性,便是前文所講的圓教的道理。一切衆生,具有這個道理,然而沒有知道。如貧女家中,原有無量寶藏,但是她自己還不知道;力士額中的明珠,自己不見,以爲是失去了,不知仍在額中;破布包裹著黃全,外面雖只是破布,裏邊實有黃金;泥土的模型中,實有佛像;暗室之中,實有瓶盆;井中實有七寶。這是譬喻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自己不知道,以爲是沒有。因此,就孤負了本有佛性,枉自流浪生死,受無量苦。佛教的要點,便先要人知道這個理即佛,知道我們雖是凡夫,而卻有如來智慧德相。因此,便能依著佛的經教去修持,漸漸從名字即佛,而證到究竟即佛。這樣,才可以不孤負如來的悲心,和自己的佛性,這樣,才是圓教的修證。不過,假使只知道我們凡夫,都有如來智慧德相,而不肯依教修持,那麼,就如貧女家中,雖有無量寶藏,而不肯加以發掘和利用,也還只是一個貧女,而不能得受用的啊!
二、名字即。
聞解不思議理性。智者大師說:“如斯之理,佛若不說,無能知者。《法華》雲:“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暗暝。”《涅槃》雲:“于無量世,亦不聞有如來出世大乘經名。”若佛出世,方能闡智慧日,識叁寶之光明,開甘露門,知十號之妙味,因說生解,于寶適悅。故須達聞名,身毛皆豎,昏夜大朗,巨關自辟,此名字佛也。”這是解釋名字即佛義。所謂叁寶光明、十號妙味,正是指不思議理性。《涅槃經》中,須達多長者,初佛聞名,身毛皆豎,在昏夜中,忽見光明如晝,尋道而出,城門自開,見佛聞法,證須陀洹。智者大師引這段故事來說明名字即位的超勝。蕅益大師說:“了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具事造,兩重叁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諸念,亦複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衆生法,亦複如是”。這樣,才叫做聞解不思議理性。若對于十如、因緣、四谛、叁谛、二谛、一谛、無谛等道理,有一點不能明白通達,還是不能真正算做名字即佛的。
叁、觀行即。
智者大師說:“觀行佛者,觀佛相好,如鑄金像,心緣妙色,與眼作對,開眼閉目,若明若暗,常得不離見佛…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