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尊,從大相海,流出小相,浩浩漾漾如大劫水,周眸遍覽,無非佛界;念一佛與十方佛等,念現在佛與叁世佛等,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常運念,無不念時,念念皆覺,是名觀行佛也。”這是解釋觀行即佛義。不論念應身佛(色身)、念報身佛(法門)、念法身佛(實相),念念皆覺,便是觀行即佛。觀行即位,又分五品:一隨喜品,二讀誦品,叁說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
(一)隨喜品。
對于妙法,隨順歡喜,叫做隨喜品。妙法,就是不思議理性,上文已經詳述。對于不思議理性,能明白通達,生大歡喜,叫做隨喜。《法華經》:“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智者大師說:“若人宿植深厚,或值善知識,或從經卷,圓聞妙理,謂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如前所說,起圓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塵,有大千經卷,欲開此心,而修圓行。圓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爲十:
(1)謂識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議;(2)傷己昏沈,慈及一切;(3)又知此心,常寂常照;(4)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5)又識一心諸心,若通若塞;(6)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向菩提路;(7)又解此心,正助之法;(8)又識己心,及凡聖心;(9)又安心不動不墮,不退不散;(10)雖識一心,無量功德,不生染著;十心成就(這十心,便是十法成乘)。要言之,其心念念悉與諸波羅蜜相應,是名圓教初隨喜品。”
圓聞妙理,起圓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這是名字即位;從此進修,十心成就,便是觀行即位初隨喜品。在這時候,內以叁觀,觀叁谛境;外以五悔,勤加精進,助成理解。所言五悔,便是:一忏悔,二勸請,叁隨喜,四回向,五發願。用十心開發妙心,五悔助成理解,這正是初隨喜品。《法華經》中明:“以一切樂具,施于四百萬億阿僧祗世界,六趣衆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可見,隨喜妙法功德的不可思議了。
(二)讀誦品。
讀誦大乘,常念不失,叫做讀誦。《法華經》:“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智者大師說:“行者圓信始生,善須將養,若涉事紛動,令道芽破敗。唯得內修理觀,外得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聞有助觀之力。內外相籍,圓信轉明,十心堅固。《金剛般若》雲:“一日叁時,以恒河沙身布施,不如受持一句功德。”初品觀智如目,次品讀誦如日,日有光故,目見種種色。論雲(彌勒論):“于實名了因,于余名生因,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聞有巨益,意在于此,是名第二品位。”
在這時候,內修理觀,觀于妙法;外加讀誦,以助理觀,以前十心(十法成乘),更加堅固,這是第二讀誦品。如《金剛經》及《彌勒論》所說,可見讀誦受持大乘經典功德的不可思議。
(叁)說法品。
講說大乘經典,既能自利,亦能利他,彼此得益,叫做說法。《法華經》:“若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智者大師說:“行者內觀轉強,外資又著,圓解在懷,弘誓熏動,更加說法,如實演布。《安樂行》雲:“但以大乘法答。設以方便隨宜,終令悟大。”《淨名》雲:“說法淨則智慧淨。”《毗昙》雲:“說法解脫,聽法解脫。”說法開導,是前人得道全因緣,化功歸己,十心則叁倍轉明,是名第叁品位。”
在這時候,內修理觀,輾轉增盛,以大誓願,更加說法,如實演布,利益他人。以前十心(十法成乘),更加明顯,這是第叁說法品。引《法華經安樂行品》、《淨名經》、《阿毗昙》等,所以說明說法的意義。
(四)兼行六度品。
隨喜、讀誦、說法以外,還能兼行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以此六度,利益他人,理觀爲正,事行爲傍,叫做兼行六度。《法華經》:“況複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等。”智者大師說:“上來前熟觀心,未遑涉事;今正觀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與虛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爲法界。《大品》雲:“菩薩少施,超過聲聞辟支佛上,當學般若,”即此意也。余五亦如是,事相雖少,運懷甚大。此則理觀爲正,事行爲傍,故言兼行布施。事福資理,則十心彌盛,是名第四品位。”
在這時候,正觀愈明,即兼行布施等六度,以少物施,能令功德與虛空法界同等,但仍以理觀爲正,六度等爲傍,所以名爲兼行六度。以前十心(十法成乘),更加增盛。這是第四兼行六度品。《大品》是摩诃般若經,經中廣贊般若。般若即是妙法,即是不思議理性,即是大乘;學般若,即是修理觀。
(五)正行六度品。
從兼行六度品,進一步,到正行六度品。《法華經》:“若人讀誦,爲他人說,複能持戒等。”智者大師說:“行人圓觀稍熟,事理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若布施時,無二邊取著,十法界依正,一舍一切舍,財身及命,無畏等施;若持戒時,性重譏嫌,等無差別,五部重輕,無所觸犯;若行忍時,生法寂滅,荷負安耐;若行精進,身心俱靜,無間無退;若行禅時,遊入諸禅,靜散無妨;若修慧時,權實二智,究了通達;乃至世智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具足解釋佛之知見,而于正觀,如火益薪,此是第五品位。”
在這時候,理觀愈熟,便能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所以能正行六度。行六度時,能以實相融通,一一諸度,無非法界,這是第五正行六度品。
這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品位,是外凡位,圓伏五住煩惱,與別教十信位齊,而複大勝。從此進修,便登相似即位。
四、相似即。
智者大師說:“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應;念佛法門身,得相似相應;念實相身,得相似相應。相似者,二者乃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爲?略舉其要,如《法華》中六根清淨,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這是解釋相似即佛義。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等四句,譬喻相似即位,有似于親證不思議理性。相似即位,又名六根清淨位,《法華經法師功德品》,廣明其相: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于叁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衆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知悉見。”
“叁千大千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
“以是清淨鼻根,聞于叁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
“若好若醜,若美若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衆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
“得清淨身,如淨琉璃,衆生喜見。其身淨故,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于中現。”
“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明利,至于如此,便是六根清淨的相狀。
六根清淨位,即是十信位,是內凡位。十信位的名目,和別教相同,而義大異。初信斷見惑,顯真理,和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見地,別教初住位齊,證位不退。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如藏通二教的佛果,別教七住位齊,叁界苦、集二谛,斷盡無余。八信至十信,斷界內外塵沙惑盡,假觀現前,見俗谛理,開法眼,成道種智,和別教八、九、十住,及十行、十回向位齊,證行不退。從此進修,便登分證即位。
五、分證即。
分破無明,分見法性。智者大師說:“分證佛者,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後,亦不一時。叁智一心中得,得如來妙色身,湛然應一切,開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以普現色身,依衆色緣,一音隨類,報答諸聲,不動真際,群情等悅。應以叁輪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儀,以佛音聲方便,而度脫之,況九法界叁輪耶!初住尚爾,況等覺耶!是名分證佛也。”這是解釋分證即佛義。
從初發心住,發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境界,直至等覺,都是分證即位。從初發心住,便能示現八相成道,具佛威儀,示現十法界身,度脫一切。以後每曆一位,輾轉增勝,直至等覺。
分證即,共有四十一個位次,便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位次的名目,和別教相同,而義大異。智者大師說:“初發心住發時,叁種心發,一緣因善心發,二了因慧心發,叁正因理心發,……十番進發無漏,同見中道佛性第一義理,以不住法,從淺至深,住佛叁德,及一切佛法,故名十住位。”
又:“從十住後,實相真明,不可思議,更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一行一切行,念念進趣,流入平等法界海,諸波羅蜜,任運生長,自行化他,功德與虛空等,故名十行位也。”
又:“十行之後,無功用道,不可思議真明,念念開發,一切法界願行事理,自然和融,回入平等法界海,更證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故名回向也。”
又:“十地位者,即是無漏真明,入無功用道,猶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負法界衆生,普入叁世佛地。又證十番智斷,破十品無明,故名十地位也”。
又:“等覺地者,觀達無始無明源底,邊際智滿,畢竟清淨,斷最後窮源微細無明,登中道山項,與無明父母別,是名有所斷者,名有上士也。”
初住叁心圓發,斷一分無明,證一分叁德,具佛五眼,成一心叁智,初居實報莊嚴淨土,亦複分證常…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