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尊,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浩浩漾漾如大劫水,周眸遍览,无非佛界;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念色身、念法门、念实相,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佛也。”这是解释观行即佛义。不论念应身佛(色身)、念报身佛(法门)、念法身佛(实相),念念皆觉,便是观行即佛。观行即位,又分五品: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
(一)随喜品。
对于妙法,随顺欢喜,叫做随喜品。妙法,就是不思议理性,上文已经详述。对于不思议理性,能明白通达,生大欢喜,叫做随喜。《法华经》:“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智者大师说:“若人宿植深厚,或值善知识,或从经卷,圆闻妙理,谓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如前所说,起圆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尘,有大千经卷,欲开此心,而修圆行。圆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为十:
(1)谓识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议;(2)伤己昏沉,慈及一切;(3)又知此心,常寂常照;(4)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5)又识一心诸心,若通若塞;(6)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向菩提路;(7)又解此心,正助之法;(8)又识己心,及凡圣心;(9)又安心不动不堕,不退不散;(10)虽识一心,无量功德,不生染着;十心成就(这十心,便是十法成乘)。要言之,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是名圆教初随喜品。”
圆闻妙理,起圆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这是名字即位;从此进修,十心成就,便是观行即位初随喜品。在这时候,内以三观,观三谛境;外以五悔,勤加精进,助成理解。所言五悔,便是: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向,五发愿。用十心开发妙心,五悔助成理解,这正是初随喜品。《法华经》中明:“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祗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可见,随喜妙法功德的不可思议了。
(二)读诵品。
读诵大乘,常念不失,叫做读诵。《法华经》:“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智者大师说:“行者圆信始生,善须将养,若涉事纷动,令道芽破败。唯得内修理观,外得受持读诵大乘经典,闻有助观之力。内外相籍,圆信转明,十心坚固。《金刚般若》云:“一日三时,以恒河沙身布施,不如受持一句功德。”初品观智如目,次品读诵如日,日有光故,目见种种色。论云(弥勒论):“于实名了因,于余名生因,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闻有巨益,意在于此,是名第二品位。”
在这时候,内修理观,观于妙法;外加读诵,以助理观,以前十心(十法成乘),更加坚固,这是第二读诵品。如《金刚经》及《弥勒论》所说,可见读诵受持大乘经典功德的不可思议。
(三)说法品。
讲说大乘经典,既能自利,亦能利他,彼此得益,叫做说法。《法华经》:“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智者大师说:“行者内观转强,外资又著,圆解在怀,弘誓熏动,更加说法,如实演布。《安乐行》云:“但以大乘法答。设以方便随宜,终令悟大。”《净名》云:“说法净则智慧净。”《毗昙》云:“说法解脱,听法解脱。”说法开导,是前人得道全因缘,化功归己,十心则三倍转明,是名第三品位。”
在这时候,内修理观,辗转增盛,以大誓愿,更加说法,如实演布,利益他人。以前十心(十法成乘),更加明显,这是第三说法品。引《法华经安乐行品》、《净名经》、《阿毗昙》等,所以说明说法的意义。
(四)兼行六度品。
随喜、读诵、说法以外,还能兼行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此六度,利益他人,理观为正,事行为傍,叫做兼行六度。《法华经》:“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智者大师说:“上来前熟观心,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与虚空法界等,使一切法趣檀,檀为法界。《大品》云:“菩萨少施,超过声闻辟支佛上,当学般若,”即此意也。余五亦如是,事相虽少,运怀甚大。此则理观为正,事行为傍,故言兼行布施。事福资理,则十心弥盛,是名第四品位。”
在这时候,正观愈明,即兼行布施等六度,以少物施,能令功德与虚空法界同等,但仍以理观为正,六度等为傍,所以名为兼行六度。以前十心(十法成乘),更加增盛。这是第四兼行六度品。《大品》是摩诃般若经,经中广赞般若。般若即是妙法,即是不思议理性,即是大乘;学般若,即是修理观。
(五)正行六度品。
从兼行六度品,进一步,到正行六度品。《法华经》:“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持戒等。”智者大师说:“行人圆观稍熟,事理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若布施时,无二边取着,十法界依正,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无畏等施;若持戒时,性重讥嫌,等无差别,五部重轻,无所触犯;若行忍时,生法寂灭,荷负安耐;若行精进,身心俱静,无间无退;若行禅时,游入诸禅,静散无妨;若修慧时,权实二智,究了通达;乃至世智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正观,如火益薪,此是第五品位。”
在这时候,理观愈熟,便能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所以能正行六度。行六度时,能以实相融通,一一诸度,无非法界,这是第五正行六度品。
这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品位,是外凡位,圆伏五住烦恼,与别教十信位齐,而复大胜。从此进修,便登相似即位。
四、相似即。
智者大师说:“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应;念佛法门身,得相似相应;念实相身,得相似相应。相似者,二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略举其要,如《法华》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这是解释相似即佛义。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等四句,譬喻相似即位,有似于亲证不思议理性。相似即位,又名六根清净位,《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广明其相: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知悉见。”
“三千大千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
“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若好若丑,若美若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
“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明利,至于如此,便是六根清净的相状。
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位,是内凡位。十信位的名目,和别教相同,而义大异。初信断见惑,显真理,和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别教初住位齐,证位不退。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尽,如藏通二教的佛果,别教七住位齐,三界苦、集二谛,断尽无余。八信至十信,断界内外尘沙惑尽,假观现前,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和别教八、九、十住,及十行、十回向位齐,证行不退。从此进修,便登分证即位。
五、分证即。
分破无明,分见法性。智者大师说:“分证佛者,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三智一心中得,得如来妙色身,湛然应一切,开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以普现色身,依众色缘,一音随类,报答诸声,不动真际,群情等悦。应以三轮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以佛音声方便,而度脱之,况九法界三轮耶!初住尚尔,况等觉耶!是名分证佛也。”这是解释分证即佛义。
从初发心住,发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境界,直至等觉,都是分证即位。从初发心住,便能示现八相成道,具佛威仪,示现十法界身,度脱一切。以后每历一位,辗转增胜,直至等觉。
分证即,共有四十一个位次,便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次的名目,和别教相同,而义大异。智者大师说:“初发心住发时,三种心发,一缘因善心发,二了因慧心发,三正因理心发,……十番进发无漏,同见中道佛性第一义理,以不住法,从浅至深,住佛三德,及一切佛法,故名十住位。”
又:“从十住后,实相真明,不可思议,更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一行一切行,念念进趣,流入平等法界海,诸波罗蜜,任运生长,自行化他,功德与虚空等,故名十行位也。”
又:“十行之后,无功用道,不可思议真明,念念开发,一切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回入平等法界海,更证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故名回向也。”
又:“十地位者,即是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又证十番智断,破十品无明,故名十地位也”。
又:“等觉地者,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毕竟清净,断最后穷源微细无明,登中道山项,与无明父母别,是名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也。”
初住三心圆发,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具佛五眼,成一心三智,初居实报庄严净土,亦复分证常…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