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寂光净土,证念不退,与别教初地齐;二位至十住,与别教十地齐;初行,与别教等觉齐;二行,与别教妙觉齐;三行已去,所有智断,别教之人,不知名字。

  六、究竟即。

  智断圆满,名究竟即,便是妙觉极果。智者大师说:“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荼,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义。”这是解释究竟即佛义。

  妙觉极果,彻证不思议理性,福智圆满,如十五日月,无有过者,是名究竟即佛。智者大师说:“一切大:理大(一)、誓愿大(二)、庄严大(三)、智断大(四)、遍知大(五)、道大(六)、用大(七)、权实大(八)、利益大(九)、无住大(十),即是前十观成乘,圆极竟在于佛,过荼无字可说。故卢舍那佛,名为净满,一切皆满也。”

  自初住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断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三德。到究竟即位,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永尽究竟,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亦名上上品实报无障碍净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这是圆教的佛果。

  藏、通、别三教,都有佛果,然而都是方便,不是真实。藏、通二教的佛果,仅和圆教的七信位齐;别教的佛果,仅和圆教的第二行齐。惟有圆教的佛果,方是真正的佛果。圆教的佛果,尚非别教中人所知,何况藏、通二教的人。真正的佛教——实教,唯是圆教;真正的佛果,唯是圆教的妙觉。佛教徒开始学佛,便志求成佛,既求成佛,就必须明白如何是佛?圆教是真正的佛教,圆教的佛果,是真正的佛果。因此,对于圆教的六即,尤其是究竟佛果,更须明白通晓,方不为权乘、小果,误其真修;曲径、旁蹊,迷其坦道。

  (六)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出于《摩诃止观》,智者大师依《法华经》义而立。所谓十乘观法: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离法爱。用这十种法门,便可以从凡夫地,到佛的涅槃果海。

  这十种法门的生起是这样的:自己已经了达不思议境界(1),便能发菩提心,悲悯众生(2);从此修止观法门,以满弘愿(3);既有弘愿妙行,便能遍破一切障碍(4);在遍破一切障碍的时候,能知某法是通,应该护持,某法是塞,应该破除(5);从此自能进修三十七道品(6);用三十七道品对治惑业,助开妙理(7);于一切位次,不僭不滥(8);于一切顺逆苦乐的境界,都能安忍不动(9);亦不著相似中的法爱(10)。因此,使能超越凡夫地,入菩萨位,趋入如来的涅槃果海。

  藏、通、别、圆四教,都谈十乘观法,不过有偏圆、深浅的不同。现在是谈圆教的十乘观法。

  第一、观不思议境。

  观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亦不一时,广大圆满,横竖自在。上根的人,正观这不思议境。

  一念心,是一刹那的五阴识心。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本来都是不思议境,但因境界宽广,难以示人,所以就不取十二入、十八界,而但取五阴;五阴中又不取色、受、想、行四阴,而但取识阴。犹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的取识阴,令人易于修观。指出这一刹那的五阴识心,正是拣去思议心,而专取不思议心;一刹那的五阴识心,当下便是不思议境,更不可离却思议心,而另觅不思议心。

  所谓不思议境,如《华严经》所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种种五明,是说十法界五阴。十法界有三种意义:第一依真谛讲:十法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都是假名,法界是真空,十法依于真空法界,也就当下即是真空法界,是为十法界;第二依俗谛讲:十法是佛乃至地狱,界为界分,佛乃至地狱十法,各有界分,差别不同,是为十法界。第三依中谛讲:佛乃至地狱,当下即是中道第一义谛真如法界,是为十法界。

  一刹那的五阴识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各各互具十法界,便成百法界;每一法界,又各各具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如是,百法界便具千如是;每一如是,又各各具有三种世间,所谓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这样,就成为三千种世间,所以说: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一刹那的五阴识心,无不具足这三千性相,百界千如。

  上面,搬了许多佛法的专门名辞,恐怕读者要怪我,拦路虎太多了。这原是不得已的事,因为要用简短的篇幅,说明深奥烦复的道理,是很不容易的事。现在,再把十如是和三种世间,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十如是,出于《法华经方便品》。

  一如是相,是指外面的相貌,看了外面的相貌,就可以知道它里面是什么。但相有隐显的不同,又有善观相、不善观相的不同。《摩诃止观》引三国的故事说:孙权、刘备、曹操三人,都有做皇帝的相貌,但孙权、刘备二人的相貌,显而易知,曹操的相貌,隐而难知;一切众生的心,都有成佛的相貌,但弥勒菩萨的相貌,显而易知,虽不善观相的人,也知道弥勒菩萨是要成佛的;一切众生的相貌,隐而难知,唯有善于观相的人,方能知道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二如是性,是指里面的实性,犹如竹木里面,具有火性,虽不可见,遇缘即发;一切众生的实性,即是佛,虽不可见,但能依教修行,可以成佛,如《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三如是体,体是体质,十法界五阴,都是用色、心两法,以为体质,一切众生的色、心,也就是佛的色、心。

  四如是力,力是功能力用,犹如有技能力气的人,因为生病,许多技能力气,都用不出来了;其实这些技能力气,并没有失掉,一且健康恢复,还是能够发挥出来的。一切众生的心,具有佛的功能力用,因为有见思、尘沙、无明等病,所以一切佛的功能力用,都用不出来了;等到见思、尘沙、无明等病治愈后,一切佛的功能力用,就都能发挥出来了。

  五如是作,作是造作,若离于心,何所造作?一切众生的心,能造一切法,所谓是心作佛。

  六如是因,因是习因,能招习果,也叫做业。如习善的人,善业愈益增长,习恶的人,恶业也愈益增长。

  七如是缘,缘是助缘,缘和因不同。如五谷的种子是因,雨露水土等是缘,五谷的出生,必先有种子的因,和雨露水土的缘。一切众生,以业为因,无明、爱、取,能润于业,令生有芽,这叫做缘。

  八如是果,果是习果,因为修了习因,以后就必能招感习果;如过去修善业,现在或未来,善业愈益增长,或现在修善业,现在或未来善业愈益增长等。

  九如是报,报是报果,报果和习果不同,报果是由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习果是由过去的善恶因所招感的善恶业力,前者是异熟果,后者是等流果。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相为本,报为末,初如是相,乃至九如是报,这九如是,都属于事,十究竟等,属于理,九如是的事,即是究竟平等的理,所以名为究竟等。这究竟等,又有三种意义:一、相为本,报为末,本末都是从缘所生,缘生无性,本末都空,这是依空义而说等;二、相但有名字,乃至报也但有名字,这些名字,都是假施设有,这是依假义而说等;三、相即无相,无相而相,非相非无相,乃至报即无报,无报而报,非报非无报,当下便是实相,这是依中义而说等。佛法界,具十如是,乃至地狱法界,也具这十如是。

  三种世间,一、五阴世间,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十法界的五阴,各各差别,如佛有佛的五阴,乃至地狱有地狱的五阴;二、众生世间,五阴和合,成为众生,上自佛界,下至地狱,十法界众生,各各差别;三、国土世间,国土是众生所依住的境界,佛有佛的国土,乃至地狱有地狱的国土,佛的国土是常寂光,地狱的国土是铁床铜柱,十法界国土,各各差别。佛法界具三种世间,乃至地狱法界,也具这三种世间。

  一刹那的五阴识心,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不思议妙境,成不思议妙观,境观不二。然而境则是一,而观有三,三观谓空观、假观、中观,既是境观不二,便成三一互融。一境融于三观,故非前后;三观融于一境,故非一时。不前后,则非纵;不一时,则非横。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是为不思议境。这不思议境,四圣六凡,情与无情,无处不有;而复世出世间,染净色心,无法不具。所以《法华文句》中说:“横周法界之边际,竖彻三谛之源底。”

  上根人,但观不思议境便登初住。为中下根,复论以下九乘。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

  依不思议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悯己悯他,上求下化。

  既深识不思议境,了知一苦一切苦。我与众生,无始以来,起惑造业,轮转生死,当求出离。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的苦,大家都知道,而人间八苦,天上五衰,修罗多瞋,声闻、缘觉,沉空滞寂,不肯趋向于大菩提,亦复是苦。因此,便起大悲拔苦的心,发两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两誓愿,要分三谛来说明:

  一、虽知众生如虚空,而誓度如虚空的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而誓断无所有的烦恼,这是约真谛说;二、虽知众生数甚多,而誓度甚多的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誓断无边底的烦恼,这是约俗谛说;三、虽知众生如如佛如,而誓度如佛如的众生,虽知烦恼如实相,而誓断如实相的烦恼,这是约中谛说。若见有众生可度,见有烦恼可断,便堕爱见大悲,非解脱道,所以须依真谛而观空;若偏观空,不见有众…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