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P21

  ..续本文上一页生可度,不见有烦恼可断,又著于空。若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所以必须依俗谛而观假;若但见空、有二边,便违中道,所以必须依中谛而观中。如鸟飞空,不住于空,亦无迹可寻,虽空而度,虽度而空,亦复虽空而断,虽断而空,是为真正发菩提心。

  又既识不思议境,了知一乐一切乐。我与众生,虽知求乐,而不识乐因,如把瓦石当做了如意珠,萤火当做了日月光,所以虽长劫求乐,乐不可得。今既了解,便起大慈与乐的心,发两誓愿,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誓愿,也要分三谛来说明:

  一、虽知法门永寂如空,而誓修如空的法门,虽知佛道无所有,而誓成无所有的佛道,这是约真谛说;二、虽知法门无量,而誓修无量的法门,虽知佛道无上,而誓成无上的佛道,这是约俗谛说;三、虽知法门非修非不修,而誓修非修非不修的法门,虽知佛道非证非得,非不证得,而誓愿以无所证得,而证而得,这是约中谛说。若见有法门可修,见有佛道可成,是名有见;不见有法门可修,不见有佛道可成,是名空见;如是二见,都是邪见,所以必须依三谛而修三观。虽空而修,虽修而空,亦复虽空而成,虽成而空,是为真正发菩提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体不思议妙境,常恒寂然,这是定,寂而常照,这是慧。定即是止,慧即是观。

  这里,还须分别所安和能安。所安是法体,即是不思议妙境;能安是寂照。若知烦恼生死,本性清净,这是寂,也就是止。如《摩诃止观》说:

  “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作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如寒来结冰,变作坚冰;又如睡来,变作有梦。今当体诸烦恼,即是法性,不一不异。虽颠倒起灭,如旋火轮,不信颠倒起灭,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只指妄想,即是法性,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还元返本,法界俱寂,是名为止。如此止时,上来一切流转皆止。”

  若知烦恼生死,本性如空,这是照,也就是观。如《摩诃止观》说:

  “观者谓观察无明之心,上等法性,本来皆空,下等一切善恶妄想,皆如虚空,无二无别。譬如劫尽,从地上至初禅,炎炎无非是火。又如虚空藏菩萨所现之相,一切皆空,如海慧初来,一切皆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如前火木,能使薪然,亦复自然(自烧),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

  这是说明能安的寂照——止观。又烦恼生死,即是法性,即是不思议妙境,能安即所安。所安是法界体——不思议妙境;能安是法界用——寂照。

  安心止观,分为二门:一是教他,二是自行。教他又有二种:一是圣师,二是凡师。所教的人,又有二类:一信行人,二法行人。要须听法而悟,这是信行人,要须思惟而悟,这是法行人。长劫闻法,便成信行种子,长劫坐禅,便成法行种子。法行人根利,因为他能自己观法而得开悟,信行人根钝,必须从他人处闻法方得开悟;也可说信行人根利,一闻便悟,法行人根钝,必须历法观察方得开悟;也可说各有利钝,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自行也有信行、法行二类。信行人,宜修观,法行人,宜修止,然而也不一定。

  教信行人,用四悉檀说止观法,有八番;若信行人转为法行人,亦用四悉檀说止观法,也有八番,便成十六番。教法行人,用四悉檀说止观法,有八番;若法行人转为信行人,亦用四悉檀说止观法,也有八番,也成十六番。二个十六,便成三十二番安心。教他有三十二番安心,自行例此,也有三十二番安心,便成六十四番安心。又闻思二慧,互相资发,信行人虽宜闻法,亦须取资于坐掸,法行人虽宜坐禅,亦须取资于闻法,就相资中,也用四悉檀说止观法,论转不转,亦有三十二番安心;教他如此,自行亦然,亦成六十四番,二个六十四,便成一百二十八番安心。再用三番止观,和一心止观乘起来,便成五百十二番安心。《摩诃止观》中,说得很详细,能用这五百十二番安心止观,教他或自行,这才是善巧安心止观。

  得鸟者网之一目,而不可以一目的网得鸟。众生所修者,只是无量法门中的一个法门,而不可用一个法门去度众生。因为众生的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所以不论教他或自行,都须要明白种种法门,来善巧安心。

  第四、破法遍。

  法性清净,不合不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原不可说破与不破。但因一切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破其颠倒,令不颠倒,所以要遍破诸法。上面已说善巧安心止观,若真能善巧安心,定慧即当开发,定慧开发,则不须再讲遍破诸法;唯有欲善巧安心,而不能相应,于是就须要以即定之慧遍破一切颠倒,所以接著要讲破法遍。

  然破法要依门,门有多种:有以文字为门,有以观行为门,有以智慧为门,有以理为门。现在不论后三门,但论文字一门。文字门即是教门,教有四教:谓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现在且置前三教,但说圆教。圆教中又有四门,谓有门、无门、亦有亦无门、非有非无门,现在且置余三门,但说无门。无门,即是空无生门,即用空无生一门,便可以遍破诸法。

  依空无生门破法,有三种:(一)从假入空破;(二)从空入假破;(三)两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破。

  (一)从假入空破。

  假有二种:一、见假;二、思假。

  一、见假。

  破见假以入空。见是见惑,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等。于一见中,又有五利使、五钝使,所谓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是五利使,贪、瞋、痴、慢、疑,是五钝使,历三界成八十八使。乃至六十二见,一百八见等,每一见各具八十八使。见惑的名相,已见于藏教章中,现在不再谈。这许多见惑,凡夫误认为真,其实都是假的。假有三种:1因成假、2相续假、3相待假。

  1、因成假。因了其他因缘而生起的,叫因成假。例如因了内六根、外六尘而生起一念的心,这一念心完全因内六根、外六尘而生起,本无实体,叫因成假。

  2、相续假。前念后念,相续不断,叫相续假。例如一念的心,刹那相续,生灭不住,本无实体,叫相续假。

  3、相待假。待有而有无,待无而有有,叫相待假。例如待于无心,而知有心,此心非实,待无而有,叫相待假。

  现在姑举破单四见中的有见以入无生门。例如有人执一念心为有,便堕有见,即须破除。先从因成假破,用龙树菩萨《中论》所说“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四句,破令尽净,便入无生门。

  怎样破法呢?谓观此一念心,为从根生?为从尘生?为根尘共生?为离根尘生?若从根生,根中有心故生心?根中无心故生心?根中若是有心,则根中便有二物,一是根,二是心;若说根和心即是一物,这样便是把事实混乱了;又根是能生,心是所生,若根即是心,那么弄成能生即是所生,能所也分不出来了;根中若是无心,无心而能生出心来,那么一切无心之物都应生出心来,一切无心之物,既不能生出心来,可知根中无心,也就不能生出心来;如此推求,知一念心,不从根生。

  若言心从尘生,今问此尘是心故能生心?非心故能生心?尘若是心,既已非尘,又变成心自生心,还同根生破;尘若非心,非心又何能生心;如此推求,知一念心,不从尘生。若言根尘合生,若根与尘,各各能生心,则不合亦能生心,各既不生,合又何能生?如此推求,知一念心,不从共生。若言无因缘生,既无因缘,又何能生?如此推求,知一念心,不从离生。这是推因成假破有见入无生门。

  若不能于此悟入无生,即转从相续假破。谓此一念心,为前念灭故后念生?为前念不灭故后念生?为前念亦灭亦不灭故后念生?为前念非灭非不灭故后念生?若言前念灭故后念生,前念灭中有生故后念生?前念灭中无生故后念生?若前念灭中有生故后念生,既说前念灭,灭法中何得有生法;纵使灭法中有生法而能生后念,那么便是前念生故后念生,而不可说前念灭故后念生;若前念灭中无生故后念生,既无有生,何能生后念。若言前念不灭故念生,便成念自生念,前念既不灭而能生后念,那么一念中便有了两念,一是不灭的前念,二是所生的后念,当然没有这种道理;若说前念即是后念,却又弄成能所不分,也就混乱了事实。

  若言前念亦灭亦不灭故后念生,灭和不灭,二法相违,既灭就不可说不灭,若不灭不可说灭,若前念中自有二法,谓一是灭法,二是不灭法,灭和不灭二法合故能生后念,那么就变成共生了;若是共生,那么须灭和不灭二法各各能生,共方能生,若各各能生,又成二生,便成了二个后念,若各各不能生,共当然也就不能生。若前念非灭非不灭故后念生,为有此非灭非不灭?为无此非灭非不灭?若有此非灭非不灭,便是有因,既是有因,即同前破;若无此非灭非不灭,便是无因,既无于因,又何能生?这是推相续假破有见入无生门。

  若再不能于此悟入无生,即转从相待假破。谓此一念心,为待于无生而生?为待有生而生?为待亦有生亦无生而生?为待非有生非无生而生?若待无生而生心,有此无生?无此无生?若有此无生,便成有生,可得谓无?若无此无生,既无此无生,又何所待?若待于无而能生心,那么一切龟毛兔角,都应该能生出心来了。若持有生而生心,那么从生有生,即成二心;又持有生而生心,生和生是相同的,何名相待?凡物总是相异,方可相待,如待短而有长,待东而有西,不应长自待长,西自待西。若待亦有生亦无生而生心,有生、无生是二法,若二法各各能生心,便成二心,各各不能生心,则合亦不能生心。若待非有生非无生而生心,既非有生非无生,便是无因缘,从因缘求,尚不可得一念心的生处,何况从无因…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