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P22

  ..续本文上一页缘求而当可得?既无因缘,何能生心?这是推相待假破有见入无生门。如此破有见后,若转堕入无见,再当从三假推破;乃至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乃至复四见、具足四见等,都要这样的推破。是为破见假以入空。

  二、思假。

  破思假以入空。思是思惑,思惑是贪、瞋、痴、慢,欲界具有四种,色、无色界但有贪、慢、痴三种,历三有十种思惑。三界共分九地,地地有九品思惑,合为八十一品思惑。思惑的名相,已见于藏教章中,现不再谈。这些思惑,也要用三假推破,入无生门。

  现在姑举破欲界贪以入无生门。例如有人贪欲炽盛,无法调伏,即须破除。先从因成假破,谓此一念贪欲心,为从根生?为从尘生?为根尘合生?为离根尘生?若从根生欲心,那么未对尘时,根应自能生欲,而不对尘,根实不能生欲,故知欲心,不从根生。若从尘生,尘本非我,纵能生欲,与我何干;又尘和心异,何能相生?故知欲心,不从尘生。若根尘合生,应生两心;又各各既不生,合亦不生;故知欲心,非根尘合生。若离根尘生,既离根尘,便无所有,无所有而能生,便是无因生,无因不能生,故知欲心非离根尘生。这是推因成假破欲界贪入无生门。

  若不能于此悟入无生,即转从相续假破。谓此欲心,为前念灭故生?前念不灭故生?前念亦灭亦不灭故生?前念非灭非不灭故生?若前念灭故生,前念已灭,已灭便无,无又何能生后念?若前念不灭故生,前念尚在,后念又何能生?若前念亦灭亦不灭故生,灭和不灭,二法相违,相违不能生。若前念非灭非不灭故生,既非灭不灭,便无所有,无又何能生。这是推相续假破欲界贪入无生门。

  若再不能于此悟入无生,即转从相待假破。谓此欲心,为待有生而生?为待无生而生?为待亦有生亦无生而生?为待非有生非无生而生?若待有生,从有生有,何名相待。若待无生,既无所有,又何所待?若待亦有生亦无生,有无相违,以何为待?若待非有生非无生,既非有无,即是无因,无因何待?这是推相待假破欲界贪入无生门。

  如此破一品思惑,即显一分真明,辗转破欲界九品贪欲,乃至破欲界九品瞋、痴、慢,也用此法;乃至色界四地三十六品贪、痴、慢,无色界四地三十六品贪、痴、慢,都要这样的推破。是为破思假以入空。

  (二)从空入假破。

  从空入假,有五种因缘:一慈悲心重,二忆本弘誓,三智慧猛利,四善巧方便,五有大精进力。具足这五种因缘,才能从空入假,弘济众生。唯有菩萨能够这样,二乘之人,但能从假入空,而不能从空入假。

  从空入假有三种方法:一知病,二识药,三授药方法。

  一、知病,谓知见、思两病。

  知见病,要知见的根本。见的根本,便是我见,从我见本,起无量见,我见若去,诸见自亡。又知起见因缘,因缘不同,如众生的根性、形貌、居处、嗜欲等千差万别,所造的业,也是千差万别,这些都是起见的因缘。又知起见久近,谓知种种见,或从此世起,或从近世起,或从远世起,或当于未来方盛。又知见惑重数:从一有见,分出三假,又从三假,分出四句,便成十二句;合四悉檀,便成四十八悉檀;又一悉檀分出性空相空,四十八悉檀便成九十六句;一一句各有止观,九十六句便成一百九十二句;一百九十二句加前性空相空九十六句,再加四十八悉檀,再加根本十二句,便成三百四十八句;再乘信行、法行、信行转法行、法行转信行的四种人,合有一千三百九十二句。但一有见,便有这许多,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亦无见也如是,四见便有五千五百六十八句。复四见也如是,具足四见也如是,三种四见,便有一万六千七百零四句。再加一绝言见,亦有一千三百九十二句,便成一万八千零九十六句。所破的见病已如此之多,能破的法门也有如此之多,能所合论,便有三万六千一百九十二句。自行如此,化他也如此,自行化他合论,则有七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句。更约六十二见,八十八使等,则有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于此诸见,无不明了,是为知见病。

  又要知思病。要知思的根本,思以痴为本。又知起思因缘,又知起思久近,又知思惑重数。思惑的重数,九地有八十一品思惑。初一品有三假四句,便成十二句。一句有信解、见得,各用四悉檀,成八句。信行、法行、信行转法行、法行传信行,四种人各有八句,便成三十二句。一句有三十二句,十二句便有三百八十四句。一一句又有性、相二空,便成七百六十八句。七百六十八句加前三百八十四句,成为一个一百五十二句。再加根本十二句,则成一千一百六十四句。初一品思惑,有这许多重数,九品思惑,便有一万零四百七十六句。欲界九品思惑有这许多重数,三界九品思惑,便有九万四千二百八十四句。所破如此,能破亦然,能所合论,便有十八万八千五百六十八句。自行如此,化他如此,自行化他合论,则有三十七万七千一百三十六句。若再详细推论,一一品中,又有无量品,品品之中,又有三假四句等,则有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于此诸思惑,无不明了,是为知思病。

  二、识药。

  病有无量,药亦无量,略言有三:一世间法药,二出世间法药,三出世间上上法药。世间法药,谓三皈、五戒、十善、四禅、四无量心等,又如儒教所说仁、义、礼、智、及种种善法,于世间虽然有利益,然而世间法药,虽能利人,不能令人究竟解脱,所以还须要用出世间法药。出世间法药,如一行三昧、定慧、三解脱、四念、五力、六度、七觉、八正道、九想、十智等,无量无边,一一法药,有种种名相,种种功用。出世间上上法药,约止观而论,一法为药,即一实谛;二法为药,即是止观;三法为药,即三三昧;四法即四念处,五法即五根,六法即六念,七法即七觉分,八法即八正道,九法即九想,十法即十智,乃至恒沙法门,菩萨于此,无不了知。

  三、授药方法。

  既知一切众生病,识一切法门药,便当应病授药。若众生没有出世机,便授以世间的药。而出世之机,又存下根、中根、上根、上上根的分别,下根授以生灭四谛的药,中根授以无生四谛的药,上根授以无量四谛的药,若遇上上根,便授无作四谛的药。每一种药,又都分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门,对四种根,便成十六门。这样知一切病,识一切药,应一切机,是为破空以入假。

  (三)两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破。

  从两观入中道,有四种因缘:一无缘慈悲,二满弘誓,三求佛智慧,四学大方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得入中道,正破无明,亲见法性。修中观正破无明,即有三番:一观无明,二观法性,三观真缘。

  一观无明。无明悬绝,云何可观?今但观空、假二智。这空、假二智,在破见、思尘沙惑时,名之为智,然以其障于中道,则此二智,还名为惑,叫做智障;这个智障,便是无明。现在只要观空、假二智即是无生,便破无明,得见中道。在修观时,即观这空、假二智,为从法性生?为从无明生?为合生?为离生?若从法性生,法性本是无生,云何能生?若从无明生,无明本来不实,亦何能生?若合生、若离生,也都是这样地推破,同前因成假中所说。

  二观法性。前观无明,或生一种解,得一种定,便决定以为无明即是法性,这样计著于法性,还是迷而不悟,便应转观法性。观此法性,为从无明灭生?为从无明不灭而生?为无明亦灭亦不灭而生,为无明非灭非不灭而生?用这四句来推破,即同前相续假中所说。

  三观真缘。若依前法修观,便执有中道观智,能破无明,能见法性,还名为障,再当推破。便观此中道观智,待谁而有?为待于智?为待无智?为待亦有智亦无智?为待非有智非无智?用这四句来推破,即同前相待假中所说。用这三番推破,便可以正破无明,亲见法性,得入中道。

  以上所说,是依圆教空无生门,遍破一切法。即空无生一门已能如此,其余有门、亦有亦无门、非有非无门,也都能遍破一切法。教门如此,观门、智门、理门,也都能如此遍破一切法,这叫做破法遍。

  在十乘观法中,这一法讲得最多最详。但本文所说,还不及《摩诃止现》原文的十分之一,其中义理,也都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不过先做个引端,并且加以简明的复述而已!看了这篇文字,也可以略知法门的深广,和烦恼的众多。修佛法原不是件简单的事,必须要运广大心,发长远心,遍法界修,尽未来际修,纵遇困难,也必须要以坚忍强毅的精神,逐渐克服,决不可见难便退。若是遇著小小困难便低头了,这是不够学佛的。还有,看了通途教理的艰难、烦复,相反地,更可以显出净土法门的简易、径捷,这一个特别法门,更希望大家要加以留意。

  第五、识通塞。

  通是通达,塞是阻塞。若能照前面所说的修学,遍破一切颠倒,便可以通入无生。若仍不能通入无生,那么可以知道这里面一定还有阻塞。因此,就必须明白认识:什么是通达法?什么是阻塞法?于通达法,须加意护持,于阻塞法,须彻底破除,然后方可以令无塞不通,通入无生。

  若论通塞,可分为横竖两种:先讲横的通塞。横的通塞是:苦、集二谛为塞,苦是集的因,集是苦的果,这是生死的因果,所以为塞;道、灭二谛为通,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这是涅槃的因果,所以为通;这是依四谛论通塞。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连环不断,造成生死因果,是名为塞;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十二因缘既灭,解脱生死,得证涅槃,是名为通;这是依十二因缘论通塞。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名为六蔽,障蔽行人,不得明心见性,了生脱死,是名为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名为六度,能度行人,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是名为通;这是依六度论通塞。这是横…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