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P23

  ..续本文上一页的塞。

  再讲竖的通塞。竖的通塞是:见思惑,分段生死,是名为塞;从假入空观,能破见思惑,出分段生死,是名为通。尘沙惑,方便土的变易生死,是名为塞;从空入假观,能破尘沙惑,出方便土的变易生死,是名为通。无明惑,实报土的变易生死,是名为塞,中道正观,能破无明惑,出实报土的变易生死,是名为通。这是竖的通塞。

  又有两种通塞:一种是通途的通塞,一种是别相的通塞。通途通塞,是以所破为塞,能破为通。如以布施破悭贪,布施是能破,是通,悭贪是所破,是塞;又如以中道正观破无明,中道正观是能破,是通,无明是所破,是塞。

  别相通塞,于能破之通,起心生著,即成为塞,心不生著,是名为通。如布施能破悭贪,本来是通,若心著于布施,布施即成为塞,心不著于布施,方名为通;又如中道正观能破无明,本来是通,若心著于中道正观,虽中道正观,亦成为塞,心不著于中道正观,方名为通。

  对于阻塞的地方,须破除令通达。于通达的地方,若生起执著,仍名为塞,还须破除。于塞得通,通须护持;于通起塞,塞须破除。这样节节检校,破塞成通,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要须善巧方便,念念检点,破一切阻塞,入无生门。

  第六、道品调适。

  道品是三十七道品,即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调适是调停适当。若能遍破诸法,明识通塞,应该可以入无生门。若再不能悟入无生,就须要修三十七道品,来调停适当,令疾与真法相应,入无生门。真法是无漏,道品是有漏,虽是有漏,却能作无漏方便,修习有漏道品,调停适当,可以证得无漏真法。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门、无相门、无愿门,这三门,是涅槃的近因;三十七道品是行道法,修学三十七道品,可以通到空、无相、无愿等三门,是涅槃的远因。为了这个缘故,所以须用道品来调停适当。

  道品可分四种:一是约当分论道品,二是约相摄论道品,三是约位次论道品,四是约相生论道品。约当分论道品,如说:当依四念处得道。又说:四念处道场。又说:四念处是摩诃衍。四念处如此,其余道品也都是如此。这些都是依道品的当其自分而说,并没有调停道品,令其适当的意思。

  约相摄论道品。如四念处之一,身念处一品,即能含摄其他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支、正道等三十六品;其他三十六道品,也各各能互相合摄三十六道品。这是依道品的互相含摄而说,也没有调停道品,令其适当的意思。

  约位次论道品。如四念处是外凡位,四正勤是暖位,四如意足是顶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位,八正道是见道位,七觉支是修道位。这是依道品所证的位次而说,也没有调停道品,令其适当的意思。

  约相生论道品。如修四念处,便能生起四正勤,修四正勤便能发起四如意足,修四如意足,能生起五根,修五根能生起五力,修五力能生起七觉支,修七觉支能证入八正道。这样互相连带生起,便含有善巧调停,令其适当的意思。这是约相生论道品,也就是道品调适。

  现在略明修无作身念处成一心三观的方法,其余可以类推。《大品般若》:“念处是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念处,是趣不过。”这是说念处一法,即同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入于念处,即念处一法,具一切法。《法华经》说:“一切种相体性,皆是一种相体性。”一切种相体性,是指人、天、声闻、缘觉、藏教菩萨、通教菩萨、别教菩萨,一种相体性,即是佛性。照这样说,便成即身念处一法,具一切法,即身念处,是名佛性,人、天诸乘,即身念处,但修身念处一法,便可成佛。若观法性因缘生故,一种一切种,即佛性是人天诸乘。一色一切色,身念处即一切法;若观法性空故,一切色一色,一切法即身念处;一空一切空,身念处空,一切法皆空。若观法性假故,一色一切色,身念处即一切法;一假一切假,身念处假,一切法皆假。若观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双照一一切,非身念处,非一切法,亦即身念处,即一切法;一切非空非假,双照空假,身念处非空非假,双照空假,一切法皆非空非假,双照空假。以上以身念处即佛性,作如是观。佛法界身有如是妙,其他九法界身,亦复如是。身如是,受、心、法,亦复如是。念处如是,正勤、如意足、根、力、觉支、正道,无不如是。能这样修无作三十七道品,便可以与真法相应,入无生门。

  第七、对治助开。

  根利的人,无诸遮障,易入无生门,证得涅槃,不须对治。即使有遮障,只要一心专注,亦不能为障,不须另修助道法门,助开圆理。唯于钝根障重的人,因为根钝、故不能开无生门,障重、故不能一心专注修习妙观,于是就须要另修助道,对治遮障,助开圆理,入无生门。

  助道法门很多。如人修妙观,为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六蔽所障,就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来对治。这六度法门,能对治遮障,助开圆理,便是助道法门。在对治时,必须善巧斟酌,蔽有厚薄,病有强弱。如用布施来对治悭贪,悭贪即去,那么对治已发生了功效。设若行人好修布施,或不好修布施,或布施心生,或布施心不生,或悭贪即去,或悭贪不去,或能以布施助开圆理,或不能助开圆理,那么就须善巧斟酌,或用对、或用转、或用兼、或用具、或用第一义等种种方法。什么叫对?就是以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破戒等。设若这一个办法无效,那么就用转的办法。什么叫转?就是以布施对治悭贪无效,就转用持戒来对治,持戒无效,再转用忍辱来对治,如是历用六度对治一蔽,一一蔽都须转用六度,这就叫转。如果这一个办法仍归无效,那么就用兼的办法。什么叫兼?就是以布施对治悭贪无效,就以布施兼持戒两度,对治悭贪一蔽,或以布施、持戒、忍辱三度对治悭贪一蔽,乃至以五度对治一蔽,这就叫兼。如果这一个办法还是无效,那么就用具的办法。什么叫具?具是具用六度,对治一蔽。什么叫第一义?唯观无相真如寂理,治一切蔽,名第一义。

  以六度治六蔽,若以为六度只是事相法门,还是不能助开圆理,入无生门。要知道一一度都是不思议法,摄一切法。六度即是佛性,六度即是摩河衍。即一布施,便摄三十七道品、调伏六根、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六通、三明、四摄、四辩、陀罗尼、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及一切法。布施如是,一一度皆如是,能如是知,如是观,如是修,便能破诸遮障,助开圆理,入无生门。

  第八、知位次。

  既修事善,助开圆理,必可证入无生。但若不知位次,起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仍要堕落。如有比丘得第四禅,自以为已证阿罗汉果,临终,阴境现前,遂生邪见,毁谤佛法,谓证阿罗汉果,不断后有,因此,堕于地狱。又如魔与菩萨授菩提记,初发心菩萨不知是魔来授记,信受魔说,于记取著,起增上慢,便成魔眷。所以必须明知位次,无所冒滥,不生增上慢心,方可入道。

  圆教的位次,在六即一章中已有详细说明,不必复述。初住以去,已破无明,已见佛性,决没有再起增上慢的过失,所以要明知位次,还是在初住以前的事。

  初住以前,是五品与十信。五品是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初随喜品又有五悔法门,这是入佛法的初门,最为重要。在知位次中,最需要勤修五悔。五悔是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

  怎样忏悔呢?智者大师说:“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佛智遍照,佛慈普摄,我以身口,投佛足下,愿世间眼(指佛),证我忏悔。我无始无量遮佛道罪,无明所逼,不识正真(指佛法),从三界系,动身口意,起十恶罪,三宝六亲,四生五道,作不饶益事,破发三乘心人,造五、七逆,自作教他,见作随喜,应现生后,受诸苦恼。如三世菩萨求佛道时忏悔,我亦如是。(自佛智遍照到这里,都是行者对佛忏悔的话)。伤已昏沉,无智慧眼,发是语时,声泪俱下,至诚真实,五体投地,如树崩倒摧折我人(摧破折伏我人之见),众恶倾殄(诸恶消灭),是名忏悔。”

  怎样劝请呢?劝请有二项:一是请转*轮,二是请佛住世。智者大师说:“佛若说法,众生得涅槃证,设未得者,且令受世间乐。佛若普许,则一切得安(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我预一切罪苦亦除(自己的罪苦也得消灭),如遍请雨,我有少田,自沾甘润。”这是请转*轮。“我今请佛,饶益众生。如大炬火,莫止变化之心,久住安隐,度脱一切。”这是请佛住世。

  怎样随喜呢?智者大师说:“随喜者,名为庆彼。佛既三转*轮(劝转、示转、证转),众生得三世利益(过去、现在、未来),我助彼喜;又我应劝化令其生善,其善自生,是故我喜;喜三世众生福德(人天福德)善、三世三乘无漏善、三世诸佛从初心至入灭一切诸善,我皆随喜,亦教他喜。如买、卖香、傍观,三人同熏(买香、卖香、傍观的人,三人同得熏受香气),能化、受化及随喜者,三善均等。观众生惑,甚可悲伤,观众生善,应大恭敬,心常不轻,深知众生具正、缘、了(正因、缘因、了因三因佛性,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即虽未发,会必应生,故敬之如佛。何者?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也。此深是随喜意也。”

  怎样回向呢?智者大师说:“回向者,回众善向菩提。一切贤圣,功德广大,我今随喜,福亦广大。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又:“不取不念,不见不得,不分别能回向者、所回向处,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一切法实不生,无已、今、当生,无已、今、当灭,诸法如是,我顺诸法,随喜回向,如三世诸佛所知、所见、所许,是名真实正回向,亦名最上具足大回向。”

  怎样发愿呢?智者大师说:“发愿者,誓也。……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