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P23

  ..續本文上一頁的塞。

  再講豎的通塞。豎的通塞是:見思惑,分段生死,是名爲塞;從假入空觀,能破見思惑,出分段生死,是名爲通。塵沙惑,方便土的變易生死,是名爲塞;從空入假觀,能破塵沙惑,出方便土的變易生死,是名爲通。無明惑,實報土的變易生死,是名爲塞,中道正觀,能破無明惑,出實報土的變易生死,是名爲通。這是豎的通塞。

  又有兩種通塞:一種是通途的通塞,一種是別相的通塞。通途通塞,是以所破爲塞,能破爲通。如以布施破悭貪,布施是能破,是通,悭貪是所破,是塞;又如以中道正觀破無明,中道正觀是能破,是通,無明是所破,是塞。

  別相通塞,于能破之通,起心生著,即成爲塞,心不生著,是名爲通。如布施能破悭貪,本來是通,若心著于布施,布施即成爲塞,心不著于布施,方名爲通;又如中道正觀能破無明,本來是通,若心著于中道正觀,雖中道正觀,亦成爲塞,心不著于中道正觀,方名爲通。

  對于阻塞的地方,須破除令通達。于通達的地方,若生起執著,仍名爲塞,還須破除。于塞得通,通須護持;于通起塞,塞須破除。這樣節節檢校,破塞成通,並沒有一種固定的方法,要須善巧方便,念念檢點,破一切阻塞,入無生門。

  第六、道品調適。

  道品是叁十七道品,即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調適是調停適當。若能遍破諸法,明識通塞,應該可以入無生門。若再不能悟入無生,就須要修叁十七道品,來調停適當,令疾與真法相應,入無生門。真法是無漏,道品是有漏,雖是有漏,卻能作無漏方便,修習有漏道品,調停適當,可以證得無漏真法。涅槃城有叁門,所謂空門、無相門、無願門,這叁門,是涅槃的近因;叁十七道品是行道法,修學叁十七道品,可以通到空、無相、無願等叁門,是涅槃的遠因。爲了這個緣故,所以須用道品來調停適當。

  道品可分四種:一是約當分論道品,二是約相攝論道品,叁是約位次論道品,四是約相生論道品。約當分論道品,如說:當依四念處得道。又說:四念處道場。又說:四念處是摩诃衍。四念處如此,其余道品也都是如此。這些都是依道品的當其自分而說,並沒有調停道品,令其適當的意思。

  約相攝論道品。如四念處之一,身念處一品,即能含攝其他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支、正道等叁十六品;其他叁十六道品,也各各能互相合攝叁十六道品。這是依道品的互相含攝而說,也沒有調停道品,令其適當的意思。

  約位次論道品。如四念處是外凡位,四正勤是暖位,四如意足是頂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位,八正道是見道位,七覺支是修道位。這是依道品所證的位次而說,也沒有調停道品,令其適當的意思。

  約相生論道品。如修四念處,便能生起四正勤,修四正勤便能發起四如意足,修四如意足,能生起五根,修五根能生起五力,修五力能生起七覺支,修七覺支能證入八正道。這樣互相連帶生起,便含有善巧調停,令其適當的意思。這是約相生論道品,也就是道品調適。

  現在略明修無作身念處成一心叁觀的方法,其余可以類推。《大品般若》:“念處是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念處,是趣不過。”這是說念處一法,即同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入于念處,即念處一法,具一切法。《法華經》說:“一切種相體性,皆是一種相體性。”一切種相體性,是指人、天、聲聞、緣覺、藏教菩薩、通教菩薩、別教菩薩,一種相體性,即是佛性。照這樣說,便成即身念處一法,具一切法,即身念處,是名佛性,人、天諸乘,即身念處,但修身念處一法,便可成佛。若觀法性因緣生故,一種一切種,即佛性是人天諸乘。一色一切色,身念處即一切法;若觀法性空故,一切色一色,一切法即身念處;一空一切空,身念處空,一切法皆空。若觀法性假故,一色一切色,身念處即一切法;一假一切假,身念處假,一切法皆假。若觀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雙照一一切,非身念處,非一切法,亦即身念處,即一切法;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身念處非空非假,雙照空假,一切法皆非空非假,雙照空假。以上以身念處即佛性,作如是觀。佛法界身有如是妙,其他九法界身,亦複如是。身如是,受、心、法,亦複如是。念處如是,正勤、如意足、根、力、覺支、正道,無不如是。能這樣修無作叁十七道品,便可以與真法相應,入無生門。

  第七、對治助開。

  根利的人,無諸遮障,易入無生門,證得涅槃,不須對治。即使有遮障,只要一心專注,亦不能爲障,不須另修助道法門,助開圓理。唯于鈍根障重的人,因爲根鈍、故不能開無生門,障重、故不能一心專注修習妙觀,于是就須要另修助道,對治遮障,助開圓理,入無生門。

  助道法門很多。如人修妙觀,爲悭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六蔽所障,就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六度來對治。這六度法門,能對治遮障,助開圓理,便是助道法門。在對治時,必須善巧斟酌,蔽有厚薄,病有強弱。如用布施來對治悭貪,悭貪即去,那麼對治已發生了功效。設若行人好修布施,或不好修布施,或布施心生,或布施心不生,或悭貪即去,或悭貪不去,或能以布施助開圓理,或不能助開圓理,那麼就須善巧斟酌,或用對、或用轉、或用兼、或用具、或用第一義等種種方法。什麼叫對?就是以布施對治悭貪,持戒對治破戒等。設若這一個辦法無效,那麼就用轉的辦法。什麼叫轉?就是以布施對治悭貪無效,就轉用持戒來對治,持戒無效,再轉用忍辱來對治,如是曆用六度對治一蔽,一一蔽都須轉用六度,這就叫轉。如果這一個辦法仍歸無效,那麼就用兼的辦法。什麼叫兼?就是以布施對治悭貪無效,就以布施兼持戒兩度,對治悭貪一蔽,或以布施、持戒、忍辱叁度對治悭貪一蔽,乃至以五度對治一蔽,這就叫兼。如果這一個辦法還是無效,那麼就用具的辦法。什麼叫具?具是具用六度,對治一蔽。什麼叫第一義?唯觀無相真如寂理,治一切蔽,名第一義。

  以六度治六蔽,若以爲六度只是事相法門,還是不能助開圓理,入無生門。要知道一一度都是不思議法,攝一切法。六度即是佛性,六度即是摩河衍。即一布施,便攝叁十七道品、調伏六根、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六通、叁明、四攝、四辯、陀羅尼、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等及一切法。布施如是,一一度皆如是,能如是知,如是觀,如是修,便能破諸遮障,助開圓理,入無生門。

  第八、知位次。

  既修事善,助開圓理,必可證入無生。但若不知位次,起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仍要墮落。如有比丘得第四禅,自以爲已證阿羅漢果,臨終,陰境現前,遂生邪見,毀謗佛法,謂證阿羅漢果,不斷後有,因此,墮于地獄。又如魔與菩薩授菩提記,初發心菩薩不知是魔來授記,信受魔說,于記取著,起增上慢,便成魔眷。所以必須明知位次,無所冒濫,不生增上慢心,方可入道。

  圓教的位次,在六即一章中已有詳細說明,不必複述。初住以去,已破無明,已見佛性,決沒有再起增上慢的過失,所以要明知位次,還是在初住以前的事。

  初住以前,是五品與十信。五品是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初隨喜品又有五悔法門,這是入佛法的初門,最爲重要。在知位次中,最需要勤修五悔。五悔是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

  怎樣忏悔呢?智者大師說:“忏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佛智遍照,佛慈普攝,我以身口,投佛足下,願世間眼(指佛),證我忏悔。我無始無量遮佛道罪,無明所逼,不識正真(指佛法),從叁界系,動身口意,起十惡罪,叁寶六親,四生五道,作不饒益事,破發叁乘心人,造五、七逆,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應現生後,受諸苦惱。如叁世菩薩求佛道時忏悔,我亦如是。(自佛智遍照到這裏,都是行者對佛忏悔的話)。傷已昏沈,無智慧眼,發是語時,聲淚俱下,至誠真實,五體投地,如樹崩倒摧折我人(摧破折伏我人之見),衆惡傾殄(諸惡消滅),是名忏悔。”

  怎樣勸請呢?勸請有二項:一是請轉*輪,二是請佛住世。智者大師說:“佛若說法,衆生得涅槃證,設未得者,且令受世間樂。佛若普許,則一切得安(一切衆生皆得安樂),我預一切罪苦亦除(自己的罪苦也得消滅),如遍請雨,我有少田,自沾甘潤。”這是請轉*輪。“我今請佛,饒益衆生。如大炬火,莫止變化之心,久住安隱,度脫一切。”這是請佛住世。

  怎樣隨喜呢?智者大師說:“隨喜者,名爲慶彼。佛既叁轉*輪(勸轉、示轉、證轉),衆生得叁世利益(過去、現在、未來),我助彼喜;又我應勸化令其生善,其善自生,是故我喜;喜叁世衆生福德(人天福德)善、叁世叁乘無漏善、叁世諸佛從初心至入滅一切諸善,我皆隨喜,亦教他喜。如買、賣香、傍觀,叁人同熏(買香、賣香、傍觀的人,叁人同得熏受香氣),能化、受化及隨喜者,叁善均等。觀衆生惑,甚可悲傷,觀衆生善,應大恭敬,心常不輕,深知衆生具正、緣、了(正因、緣因、了因叁因佛性,一切衆生,悉皆具足),即雖未發,會必應生,故敬之如佛。何者?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也。此深是隨喜意也。”

  怎樣回向呢?智者大師說:“回向者,回衆善向菩提。一切賢聖,功德廣大,我今隨喜,福亦廣大。衆生無善,我以善施,施衆生已,正向菩提。”又:“不取不念,不見不得,不分別能回向者、所回向處,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一切法實不生,無已、今、當生,無已、今、當滅,諸法如是,我順諸法,隨喜回向,如叁世諸佛所知、所見、所許,是名真實正回向,亦名最上具足大回向。”

  怎樣發願呢?智者大師說:“發願者,誓也。……二乘生盡,故不須願。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四弘是總願,法…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