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藏(彌陀四十八願)、華嚴(普賢十大願王)所說一一善行陀羅尼,皆有別願。”
若能勤行五悔,助開觀門,一心叁谛的道理,豁然開朗,如對明鏡,于一切色像了了分明。于一念中,圓解成就,正信堅固,無能移動,這便是第一隨喜品。從此進修,便可進入第二讀誦、第叁講說、第四兼行六度、第五正行六度諸品。五悔法門以忏悔爲首,行人要進入佛門,必須先從忏悔入。這五悔法門,非但初隨喜品要這樣修習,自因位之初,到因位之極,都需要這樣修習。
第九、能安忍。
既已明知位次,再能安忍內生的逆緣,便可以從五品位,進入十信位。內生的逆緣是煩惱業等,從內來破,當用內叁術對治,便是觀煩惱等業等當體即空、即假、即中。能用這內叁術,決定可以對治內生的逆緣。要從五品位進入十信位,對治內生的逆緣,是極爲重要的事。
第十、離法愛。
已修觀不思議境乃至能安忍的九法,應可從五品位,進入十信,而登圓教初住。在十信相似位中,得六根互用的功德,如眼根能作耳、鼻、舌、身、意的五根佛事,耳根也能作眼、鼻、舌、身、意的五根佛事,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各各能作其他五根的佛事,這是六根互用。又初信破見惑,七信破思惑,十信破塵沙惑。若愛著這十信相似位的功德,不求勝進,便不得進登初住,名爲頂墮。雖名爲墮,其實也不會再墮落到凡夫、二乘位去。不過,沒有進步,便名爲墮。猶如帆船,中途風息,不進不退,名爲頂墮。若破法愛,便登初住,分身百界,示現成佛。所謂“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功德,唯佛能知。
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此破四十二品無明,證四十二分法身,登妙覺位,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教中所論進修次第,乃是從凡夫地到初住位所用。初住已去,就不需要再用這些方法了。
結 論
以上把藏、通、別、圓四教的教義,約略的敘述過了。這裏雖同時舉出藏、通、別、圓四教,並不是四教並重,其歸重實在圓教。既以圓教爲重,那麼就只談圓教好了,何必又要兼談前叁教呢?這有兩層道理:第一,談前叁教,正是做圓教的階梯。因爲圓教的教法、谛理、觀行、果法,都極精深微妙,若不談前叁教,便談圓教,就會令人不易明白。必須先談前叁教,然後再談圓教,那麼圓教的教法、谛理、觀行、果德,才能徹底弄清楚。舉劣所以顯勝,烘雲所以托月,爲了這個道理,所以必須同時並談四教。第二,談前叁教所以防止迂曲,談圓教所以直示正途。若只談圓教,不得意的人,會落入藏、通、別叁教之中而不自知。現在先談前叁教,令人明白這些雖是佛法,但都是迂曲的路,不是通途大道。後談圓教,令人明白這才是唯一的通途大道。爲了這個道理,所以必須同時並談四教。
《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又說:“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又說:“諸佛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一乘法、一事實、一大事因緣,都是指的圓教。其他如《華嚴經》的一真法界,《維摩經》的不思議解脫,《般若經》的實相般若,《楞嚴經》的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涅槃經》的大般涅槃,乃至禅宗的正法眼藏,淨土的依正莊嚴,都是圓教中教法、谛理、觀行、果德的別名。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就非先研究圓教不可!
圓教是不思議境界,若用分別意識去研究圓教,不可能徹底明白。即使研究得明白了,也還是無用。那麼怎樣才可以真正明白呢?依從前祖師所說,有叁種方法,能夠運用這叁種方法,就保證可以真正明白圓教。哪叁種方法呢?一是閱經,二是參禅,叁是念佛。
第一閱經的方法:端身正坐,開經閱讀,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這樣,利根的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鈍根的人,也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第二參禅的方法:放下一切閑思妄想,凡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一切不管,只是要求明白己腳跟下事。舉起一則話頭,窮參力究,拼一生做一個呆漢,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六十年,不到徹底大悟,決不休止。這樣的參究,忽然一天冷灰豆爆,豁爾開悟,圓教妙理,便徹底彰顯。達摩大師所說:“外絕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便是這個方法。即使參究一生,還是沒有開悟,那麼他生一出頭來,一定智慧猛利,一聞千悟。
第叁念佛的方法:老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捏怪,不欲速,不得少爲足,不尋義路,不求見聖境,不問得一心不得一心,蓦直念去,只要信真願切,就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圓教妙理,徹底洞明。即使不能馬上開悟,只要能生西方,見佛聞法,決定開悟,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不過,即使真正明白了圓教的道理,也還並不就等于是了生脫死。因爲五品觀行位的人,已是大開圓解,能圓伏五住煩惱,而實際上仍沒有斷,仍在生死中。必須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方才真能超出分段生死;初住破一品無明,方才登法身位。所以即使用了閱經、參禅等方法,徹悟圓教妙理,還是在生死中。唯有念佛則不然,只要能真信、切願、持佛名號,臨終便可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如能徹悟圓理,便登上品;沒有徹悟,也能生中下品。只要一生淨土,便決了生死,橫見四淨土,圓證叁不退,一生成佛。這是特別的法門,較之其他一切法門,都要超勝。
天臺宗以龍樹菩薩爲初祖,二祖北齊慧文禅師、叁祖南嶽慧思禅師、四祖天臺智者大師、五祖章安灌頂禅師、六祖法華智威禅師、七祖天宮慧威禅師、八祖左溪玄朗禅師、九祖荊溪湛然禅師、十祖興道道邃禅師、十一祖至行廣修禅師、十二祖正定物外禅師、十叁祖妙說元琇禅師、十四祖高論清竦禅師、十五祖淨光羲寂禅師、十六祖寶雲義通禅師、十七祖法智知禮禅師,這是據宋志磐禅師《佛祖統紀》所紀如此。其他諸祖旁出的很多,不可詳紀。佛法是十法界公共的法,本來用不著講什麼世系或傳承,只要深明佛意,便是真正的傳承。所以北齊慧文禅師讀《中觀論》,大悟一心叁觀的道理,便仰推龍樹爲初祖,並不需要龍樹菩薩親傳衣缽,才足表信。但是爲了要防止後來的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冒濫祖位,那麼世系或傳承,也就有其必要了。法智禅師以後,曆史記裁不詳,世系或傳承,很不容易弄清楚。只要是大開圓解,徹悟自心,盡可以登座說法,普利人天,似乎也不必再論什麼世系或傳承了。如蕅益大師宗主天臺,而並沒有自認是天臺的第幾祖;紫柏大師人稱爲“足可遠追臨濟,上接大慧之風。”而卻是前無師承。這都是明顯的例子。
天臺宗的典籍,最重要的是叁大部,即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這都是智者大師所說,章安灌頂禅師所記。後來荊溪湛然禅師又著《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摩诃止觀輔行》,來解釋叁大部。這是學習天臺宗所必須閱讀的典籍。
此外,如南嶽慧思禅師的《隨自意叁昧》、《大乘止觀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諸法無诤叁昧法門》、《立誓願文》;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法門》、《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菩薩戒義疏》、《觀音玄義》、《觀音義疏》、《觀無量壽佛經疏》、《觀心論》、《金剛般若經疏》、《阿彌陀經義疏》、《四念處》、《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覺意叁昧》、《方等叁昧儀》、《法華叁昧儀》、《法界次第初門》、《維摩經玄疏》、《四教義》、《維摩經文疏》、《淨土十疑論》、《觀心食法》、《觀心誦經法》、《小止觀》、《仁王經疏》、《禅門章》、《禅門要略》;章安灌頂禅師的《涅槃經玄義》、《涅槃經疏》、《觀心論疏》、《智者別傳》、《國清百錄》、《八教大意》;荊溪湛然禅師的《止觀義例》、《止觀大意》、《維摩略疏》、《維摩廣疏記》、《金剛錍論》、《始終心要》、《十不二門》、《止觀搜要記》;法智知禮禅師的《觀音玄記》、《觀音疏記》、《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金光明經文句記》、《觀經疏妙宗鈔》、《十不二門指要鈔》、《扶宗記》、《十義書》、《觀心二百問》、《解謗書》、《修忏要旨》、《光明忏儀》、《大悲忏儀》等;這些典籍,在《藏經》中或《續藏經》中還可以看到,這都是我國文化的寶藏,希望學者們能夠把它發掘出來。
此外,天臺宗諸大師的著作還很多,不容易一一列舉。即如明代的幽溪大師、蕅益大師、近代的谛閑大師等,都是天臺宗的龍象。所有的著作,都是開佛知見,直闡一乘,也有學習的必要。
天臺宗教義的體系,實際上不只是天臺宗的教義體系,而是整個佛教的教義體系。譬如天上的月輪,給善畫的人畫出來了,他固然畫得維妙維肖,然而這月輪乃是天上的月輪,是全世界的人共見的月輪,而不是善畫的人個人私有的月輪。佛法是十法界公共的法,不過天臺宗諸祖師把他分析發明,使後之學者,容易弄得明白,並不是天臺宗的佛法如是,而其他宗的佛法,卻另是一個樣子。佛法是整個的,不論臺、賢、性、相、顯、密、禅、淨,所明的只是這個佛法,所證的也只是這個佛法。《華嚴經》所說:“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又說:“十方清靜人,一道出生死。”又說:“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學習佛法,必須首先明白這一層意義。
(天臺宗綱要)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