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P24

  ..续本文上一页藏(弥陀四十八愿)、华严(普贤十大愿王)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皆有别愿。”

  若能勤行五悔,助开观门,一心三谛的道理,豁然开朗,如对明镜,于一切色像了了分明。于一念中,圆解成就,正信坚固,无能移动,这便是第一随喜品。从此进修,便可进入第二读诵、第三讲说、第四兼行六度、第五正行六度诸品。五悔法门以忏悔为首,行人要进入佛门,必须先从忏悔入。这五悔法门,非但初随喜品要这样修习,自因位之初,到因位之极,都需要这样修习。

  第九、能安忍。

  既已明知位次,再能安忍内生的逆缘,便可以从五品位,进入十信位。内生的逆缘是烦恼业等,从内来破,当用内三术对治,便是观烦恼等业等当体即空、即假、即中。能用这内三术,决定可以对治内生的逆缘。要从五品位进入十信位,对治内生的逆缘,是极为重要的事。

  第十、离法爱。

  已修观不思议境乃至能安忍的九法,应可从五品位,进入十信,而登圆教初住。在十信相似位中,得六根互用的功德,如眼根能作耳、鼻、舌、身、意的五根佛事,耳根也能作眼、鼻、舌、身、意的五根佛事,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各各能作其他五根的佛事,这是六根互用。又初信破见惑,七信破思惑,十信破尘沙惑。若爱著这十信相似位的功德,不求胜进,便不得进登初住,名为顶堕。虽名为堕,其实也不会再堕落到凡夫、二乘位去。不过,没有进步,便名为堕。犹如帆船,中途风息,不进不退,名为顶堕。若破法爱,便登初住,分身百界,示现成佛。所谓“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功德,唯佛能知。

  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此破四十二品无明,证四十二分法身,登妙觉位,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教中所论进修次第,乃是从凡夫地到初住位所用。初住已去,就不需要再用这些方法了。

  

  结 论

  以上把藏、通、别、圆四教的教义,约略的叙述过了。这里虽同时举出藏、通、别、圆四教,并不是四教并重,其归重实在圆教。既以圆教为重,那么就只谈圆教好了,何必又要兼谈前三教呢?这有两层道理:第一,谈前三教,正是做圆教的阶梯。因为圆教的教法、谛理、观行、果法,都极精深微妙,若不谈前三教,便谈圆教,就会令人不易明白。必须先谈前三教,然后再谈圆教,那么圆教的教法、谛理、观行、果德,才能彻底弄清楚。举劣所以显胜,烘云所以托月,为了这个道理,所以必须同时并谈四教。第二,谈前三教所以防止迂曲,谈圆教所以直示正途。若只谈圆教,不得意的人,会落入藏、通、别三教之中而不自知。现在先谈前三教,令人明白这些虽是佛法,但都是迂曲的路,不是通途大道。后谈圆教,令人明白这才是唯一的通途大道。为了这个道理,所以必须同时并谈四教。

  《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说:“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一乘法、一事实、一大事因缘,都是指的圆教。其他如《华严经》的一真法界,《维摩经》的不思议解脱,《般若经》的实相般若,《楞严经》的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涅槃经》的大般涅槃,乃至禅宗的正法眼藏,净土的依正庄严,都是圆教中教法、谛理、观行、果德的别名。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就非先研究圆教不可!

  圆教是不思议境界,若用分别意识去研究圆教,不可能彻底明白。即使研究得明白了,也还是无用。那么怎样才可以真正明白呢?依从前祖师所说,有三种方法,能够运用这三种方法,就保证可以真正明白圆教。哪三种方法呢?一是阅经,二是参禅,三是念佛。

  第一阅经的方法:端身正坐,开经阅读,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这样,利根的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钝根的人,也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第二参禅的方法:放下一切闲思妄想,凡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一切不管,只是要求明白己脚跟下事。举起一则话头,穷参力究,拼一生做一个呆汉,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六十年,不到彻底大悟,决不休止。这样的参究,忽然一天冷灰豆爆,豁尔开悟,圆教妙理,便彻底彰显。达摩大师所说:“外绝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便是这个方法。即使参究一生,还是没有开悟,那么他生一出头来,一定智慧猛利,一闻千悟。

  第三念佛的方法:老实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捏怪,不欲速,不得少为足,不寻义路,不求见圣境,不问得一心不得一心,蓦直念去,只要信真愿切,就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圆教妙理,彻底洞明。即使不能马上开悟,只要能生西方,见佛闻法,决定开悟,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不过,即使真正明白了圆教的道理,也还并不就等于是了生脱死。因为五品观行位的人,已是大开圆解,能圆伏五住烦恼,而实际上仍没有断,仍在生死中。必须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方才真能超出分段生死;初住破一品无明,方才登法身位。所以即使用了阅经、参禅等方法,彻悟圆教妙理,还是在生死中。唯有念佛则不然,只要能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临终便可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如能彻悟圆理,便登上品;没有彻悟,也能生中下品。只要一生净土,便决了生死,横见四净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是特别的法门,较之其他一切法门,都要超胜。

  天台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二祖北齐慧文禅师、三祖南岳慧思禅师、四祖天台智者大师、五祖章安灌顶禅师、六祖法华智威禅师、七祖天宫慧威禅师、八祖左溪玄朗禅师、九祖荆溪湛然禅师、十祖兴道道邃禅师、十一祖至行广修禅师、十二祖正定物外禅师、十三祖妙说元琇禅师、十四祖高论清竦禅师、十五祖净光羲寂禅师、十六祖宝云义通禅师、十七祖法智知礼禅师,这是据宋志磐禅师《佛祖统纪》所纪如此。其他诸祖旁出的很多,不可详纪。佛法是十法界公共的法,本来用不著讲什么世系或传承,只要深明佛意,便是真正的传承。所以北齐慧文禅师读《中观论》,大悟一心三观的道理,便仰推龙树为初祖,并不需要龙树菩萨亲传衣钵,才足表信。但是为了要防止后来的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冒滥祖位,那么世系或传承,也就有其必要了。法智禅师以后,历史记裁不详,世系或传承,很不容易弄清楚。只要是大开圆解,彻悟自心,尽可以登座说法,普利人天,似乎也不必再论什么世系或传承了。如蕅益大师宗主天台,而并没有自认是天台的第几祖;紫柏大师人称为“足可远追临济,上接大慧之风。”而却是前无师承。这都是明显的例子。

  天台宗的典籍,最重要的是三大部,即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这都是智者大师所说,章安灌顶禅师所记。后来荆溪湛然禅师又著《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辅行》,来解释三大部。这是学习天台宗所必须阅读的典籍。

  此外,如南岳慧思禅师的《随自意三昧》、《大乘止观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立誓愿文》;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法门》、《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菩萨戒义疏》、《观音玄义》、《观音义疏》、《观无量寿佛经疏》、《观心论》、《金刚般若经疏》、《阿弥陀经义疏》、《四念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觉意三昧》、《方等三昧仪》、《法华三昧仪》、《法界次第初门》、《维摩经玄疏》、《四教义》、《维摩经文疏》、《净土十疑论》、《观心食法》、《观心诵经法》、《小止观》、《仁王经疏》、《禅门章》、《禅门要略》;章安灌顶禅师的《涅槃经玄义》、《涅槃经疏》、《观心论疏》、《智者别传》、《国清百录》、《八教大意》;荆溪湛然禅师的《止观义例》、《止观大意》、《维摩略疏》、《维摩广疏记》、《金刚錍论》、《始终心要》、《十不二门》、《止观搜要记》;法智知礼禅师的《观音玄记》、《观音疏记》、《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金光明经文句记》、《观经疏妙宗钞》、《十不二门指要钞》、《扶宗记》、《十义书》、《观心二百问》、《解谤书》、《修忏要旨》、《光明忏仪》、《大悲忏仪》等;这些典籍,在《藏经》中或《续藏经》中还可以看到,这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藏,希望学者们能够把它发掘出来。

  此外,天台宗诸大师的著作还很多,不容易一一列举。即如明代的幽溪大师、蕅益大师、近代的谛闲大师等,都是天台宗的龙象。所有的著作,都是开佛知见,直阐一乘,也有学习的必要。

  天台宗教义的体系,实际上不只是天台宗的教义体系,而是整个佛教的教义体系。譬如天上的月轮,给善画的人画出来了,他固然画得维妙维肖,然而这月轮乃是天上的月轮,是全世界的人共见的月轮,而不是善画的人个人私有的月轮。佛法是十法界公共的法,不过天台宗诸祖师把他分析发明,使后之学者,容易弄得明白,并不是天台宗的佛法如是,而其他宗的佛法,却另是一个样子。佛法是整个的,不论台、贤、性、相、显、密、禅、净,所明的只是这个佛法,所证的也只是这个佛法。《华严经》所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又说:“十方清静人,一道出生死。”又说:“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学习佛法,必须首先明白这一层意义。

  (天台宗纲要)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