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求而當可得?既無因緣,何能生心?這是推相待假破有見入無生門。如此破有見後,若轉墮入無見,再當從叁假推破;乃至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乃至複四見、具足四見等,都要這樣的推破。是爲破見假以入空。
二、思假。
破思假以入空。思是思惑,思惑是貪、瞋、癡、慢,欲界具有四種,色、無色界但有貪、慢、癡叁種,曆叁有十種思惑。叁界共分九地,地地有九品思惑,合爲八十一品思惑。思惑的名相,已見于藏教章中,現不再談。這些思惑,也要用叁假推破,入無生門。
現在姑舉破欲界貪以入無生門。例如有人貪欲熾盛,無法調伏,即須破除。先從因成假破,謂此一念貪欲心,爲從根生?爲從塵生?爲根塵合生?爲離根塵生?若從根生欲心,那麼未對塵時,根應自能生欲,而不對塵,根實不能生欲,故知欲心,不從根生。若從塵生,塵本非我,縱能生欲,與我何幹;又塵和心異,何能相生?故知欲心,不從塵生。若根塵合生,應生兩心;又各各既不生,合亦不生;故知欲心,非根塵合生。若離根塵生,既離根塵,便無所有,無所有而能生,便是無因生,無因不能生,故知欲心非離根塵生。這是推因成假破欲界貪入無生門。
若不能于此悟入無生,即轉從相續假破。謂此欲心,爲前念滅故生?前念不滅故生?前念亦滅亦不滅故生?前念非滅非不滅故生?若前念滅故生,前念已滅,已滅便無,無又何能生後念?若前念不滅故生,前念尚在,後念又何能生?若前念亦滅亦不滅故生,滅和不滅,二法相違,相違不能生。若前念非滅非不滅故生,既非滅不滅,便無所有,無又何能生。這是推相續假破欲界貪入無生門。
若再不能于此悟入無生,即轉從相待假破。謂此欲心,爲待有生而生?爲待無生而生?爲待亦有生亦無生而生?爲待非有生非無生而生?若待有生,從有生有,何名相待。若待無生,既無所有,又何所待?若待亦有生亦無生,有無相違,以何爲待?若待非有生非無生,既非有無,即是無因,無因何待?這是推相待假破欲界貪入無生門。
如此破一品思惑,即顯一分真明,輾轉破欲界九品貪欲,乃至破欲界九品瞋、癡、慢,也用此法;乃至色界四地叁十六品貪、癡、慢,無色界四地叁十六品貪、癡、慢,都要這樣的推破。是爲破思假以入空。
(二)從空入假破。
從空入假,有五種因緣:一慈悲心重,二憶本弘誓,叁智慧猛利,四善巧方便,五有大精進力。具足這五種因緣,才能從空入假,弘濟衆生。唯有菩薩能夠這樣,二乘之人,但能從假入空,而不能從空入假。
從空入假有叁種方法:一知病,二識藥,叁授藥方法。
一、知病,謂知見、思兩病。
知見病,要知見的根本。見的根本,便是我見,從我見本,起無量見,我見若去,諸見自亡。又知起見因緣,因緣不同,如衆生的根性、形貌、居處、嗜欲等千差萬別,所造的業,也是千差萬別,這些都是起見的因緣。又知起見久近,謂知種種見,或從此世起,或從近世起,或從遠世起,或當于未來方盛。又知見惑重數:從一有見,分出叁假,又從叁假,分出四句,便成十二句;合四悉檀,便成四十八悉檀;又一悉檀分出性空相空,四十八悉檀便成九十六句;一一句各有止觀,九十六句便成一百九十二句;一百九十二句加前性空相空九十六句,再加四十八悉檀,再加根本十二句,便成叁百四十八句;再乘信行、法行、信行轉法行、法行轉信行的四種人,合有一千叁百九十二句。但一有見,便有這許多,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亦無見也如是,四見便有五千五百六十八句。複四見也如是,具足四見也如是,叁種四見,便有一萬六千七百零四句。再加一絕言見,亦有一千叁百九十二句,便成一萬八千零九十六句。所破的見病已如此之多,能破的法門也有如此之多,能所合論,便有叁萬六千一百九十二句。自行如此,化他也如此,自行化他合論,則有七萬二千叁百八十四句。更約六十二見,八十八使等,則有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于此諸見,無不明了,是爲知見病。
又要知思病。要知思的根本,思以癡爲本。又知起思因緣,又知起思久近,又知思惑重數。思惑的重數,九地有八十一品思惑。初一品有叁假四句,便成十二句。一句有信解、見得,各用四悉檀,成八句。信行、法行、信行轉法行、法行傳信行,四種人各有八句,便成叁十二句。一句有叁十二句,十二句便有叁百八十四句。一一句又有性、相二空,便成七百六十八句。七百六十八句加前叁百八十四句,成爲一個一百五十二句。再加根本十二句,則成一千一百六十四句。初一品思惑,有這許多重數,九品思惑,便有一萬零四百七十六句。欲界九品思惑有這許多重數,叁界九品思惑,便有九萬四千二百八十四句。所破如此,能破亦然,能所合論,便有十八萬八千五百六十八句。自行如此,化他如此,自行化他合論,則有叁十七萬七千一百叁十六句。若再詳細推論,一一品中,又有無量品,品品之中,又有叁假四句等,則有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于此諸思惑,無不明了,是爲知思病。
二、識藥。
病有無量,藥亦無量,略言有叁:一世間法藥,二出世間法藥,叁出世間上上法藥。世間法藥,謂叁皈、五戒、十善、四禅、四無量心等,又如儒教所說仁、義、禮、智、及種種善法,于世間雖然有利益,然而世間法藥,雖能利人,不能令人究竟解脫,所以還須要用出世間法藥。出世間法藥,如一行叁昧、定慧、叁解脫、四念、五力、六度、七覺、八正道、九想、十智等,無量無邊,一一法藥,有種種名相,種種功用。出世間上上法藥,約止觀而論,一法爲藥,即一實谛;二法爲藥,即是止觀;叁法爲藥,即叁叁昧;四法即四念處,五法即五根,六法即六念,七法即七覺分,八法即八正道,九法即九想,十法即十智,乃至恒沙法門,菩薩于此,無不了知。
叁、授藥方法。
既知一切衆生病,識一切法門藥,便當應病授藥。若衆生沒有出世機,便授以世間的藥。而出世之機,又存下根、中根、上根、上上根的分別,下根授以生滅四谛的藥,中根授以無生四谛的藥,上根授以無量四谛的藥,若遇上上根,便授無作四谛的藥。每一種藥,又都分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門,對四種根,便成十六門。這樣知一切病,識一切藥,應一切機,是爲破空以入假。
(叁)兩觀爲方便,得入中道破。
從兩觀入中道,有四種因緣:一無緣慈悲,二滿弘誓,叁求佛智慧,四學大方便,具足這些因緣,才能得入中道,正破無明,親見法性。修中觀正破無明,即有叁番:一觀無明,二觀法性,叁觀真緣。
一觀無明。無明懸絕,雲何可觀?今但觀空、假二智。這空、假二智,在破見、思塵沙惑時,名之爲智,然以其障于中道,則此二智,還名爲惑,叫做智障;這個智障,便是無明。現在只要觀空、假二智即是無生,便破無明,得見中道。在修觀時,即觀這空、假二智,爲從法性生?爲從無明生?爲合生?爲離生?若從法性生,法性本是無生,雲何能生?若從無明生,無明本來不實,亦何能生?若合生、若離生,也都是這樣地推破,同前因成假中所說。
二觀法性。前觀無明,或生一種解,得一種定,便決定以爲無明即是法性,這樣計著于法性,還是迷而不悟,便應轉觀法性。觀此法性,爲從無明滅生?爲從無明不滅而生?爲無明亦滅亦不滅而生,爲無明非滅非不滅而生?用這四句來推破,即同前相續假中所說。
叁觀真緣。若依前法修觀,便執有中道觀智,能破無明,能見法性,還名爲障,再當推破。便觀此中道觀智,待誰而有?爲待于智?爲待無智?爲待亦有智亦無智?爲待非有智非無智?用這四句來推破,即同前相待假中所說。用這叁番推破,便可以正破無明,親見法性,得入中道。
以上所說,是依圓教空無生門,遍破一切法。即空無生一門已能如此,其余有門、亦有亦無門、非有非無門,也都能遍破一切法。教門如此,觀門、智門、理門,也都能如此遍破一切法,這叫做破法遍。
在十乘觀法中,這一法講得最多最詳。但本文所說,還不及《摩诃止現》原文的十分之一,其中義理,也都沒有全部發揮出來,不過先做個引端,並且加以簡明的複述而已!看了這篇文字,也可以略知法門的深廣,和煩惱的衆多。修佛法原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要運廣大心,發長遠心,遍法界修,盡未來際修,縱遇困難,也必須要以堅忍強毅的精神,逐漸克服,決不可見難便退。若是遇著小小困難便低頭了,這是不夠學佛的。還有,看了通途教理的艱難、煩複,相反地,更可以顯出淨土法門的簡易、徑捷,這一個特別法門,更希望大家要加以留意。
第五、識通塞。
通是通達,塞是阻塞。若能照前面所說的修學,遍破一切顛倒,便可以通入無生。若仍不能通入無生,那麼可以知道這裏面一定還有阻塞。因此,就必須明白認識:什麼是通達法?什麼是阻塞法?于通達法,須加意護持,于阻塞法,須徹底破除,然後方可以令無塞不通,通入無生。
若論通塞,可分爲橫豎兩種:先講橫的通塞。橫的通塞是:苦、集二谛爲塞,苦是集的因,集是苦的果,這是生死的因果,所以爲塞;道、滅二谛爲通,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這是涅槃的因果,所以爲通;這是依四谛論通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連環不斷,造成生死因果,是名爲塞;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十二因緣既滅,解脫生死,得證涅槃,是名爲通;這是依十二因緣論通塞。悭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名爲六蔽,障蔽行人,不得明心見性,了生脫死,是名爲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名爲六度,能度行人,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是名爲通;這是依六度論通塞。這是橫…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