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P21

  ..續本文上一頁生可度,不見有煩惱可斷,又著于空。若著于空,諸佛所不化,所以必須依俗谛而觀假;若但見空、有二邊,便違中道,所以必須依中谛而觀中。如鳥飛空,不住于空,亦無迹可尋,雖空而度,雖度而空,亦複雖空而斷,雖斷而空,是爲真正發菩提心。

  又既識不思議境,了知一樂一切樂。我與衆生,雖知求樂,而不識樂因,如把瓦石當做了如意珠,螢火當做了日月光,所以雖長劫求樂,樂不可得。今既了解,便起大慈與樂的心,發兩誓願,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兩誓願,也要分叁谛來說明:

  一、雖知法門永寂如空,而誓修如空的法門,雖知佛道無所有,而誓成無所有的佛道,這是約真谛說;二、雖知法門無量,而誓修無量的法門,雖知佛道無上,而誓成無上的佛道,這是約俗谛說;叁、雖知法門非修非不修,而誓修非修非不修的法門,雖知佛道非證非得,非不證得,而誓願以無所證得,而證而得,這是約中谛說。若見有法門可修,見有佛道可成,是名有見;不見有法門可修,不見有佛道可成,是名空見;如是二見,都是邪見,所以必須依叁谛而修叁觀。雖空而修,雖修而空,亦複雖空而成,雖成而空,是爲真正發菩提心。

  第叁、善巧安心止觀。

  體不思議妙境,常恒寂然,這是定,寂而常照,這是慧。定即是止,慧即是觀。

  這裏,還須分別所安和能安。所安是法體,即是不思議妙境;能安是寂照。若知煩惱生死,本性清淨,這是寂,也就是止。如《摩诃止觀》說:

  “無明癡惑本是法性,以癡迷故,法性變作無明,起諸顛倒善不善等。如寒來結冰,變作堅冰;又如睡來,變作有夢。今當體諸煩惱,即是法性,不一不異。雖顛倒起滅,如旋火輪,不信顛倒起滅,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體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只指妄想,即是法性,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無不法性時。體達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還元返本,法界俱寂,是名爲止。如此止時,上來一切流轉皆止。”

  若知煩惱生死,本性如空,這是照,也就是觀。如《摩诃止觀》說:

  “觀者謂觀察無明之心,上等法性,本來皆空,下等一切善惡妄想,皆如虛空,無二無別。譬如劫盡,從地上至初禅,炎炎無非是火。又如虛空藏菩薩所現之相,一切皆空,如海慧初來,一切皆水。介爾念起,所念念者,無不即空,空亦不可得。如前火木,能使薪然,亦複自然(自燒),法界洞朗,鹹皆大明,名之爲觀”。

  這是說明能安的寂照——止觀。又煩惱生死,即是法性,即是不思議妙境,能安即所安。所安是法界體——不思議妙境;能安是法界用——寂照。

  安心止觀,分爲二門:一是教他,二是自行。教他又有二種:一是聖師,二是凡師。所教的人,又有二類:一信行人,二法行人。要須聽法而悟,這是信行人,要須思惟而悟,這是法行人。長劫聞法,便成信行種子,長劫坐禅,便成法行種子。法行人根利,因爲他能自己觀法而得開悟,信行人根鈍,必須從他人處聞法方得開悟;也可說信行人根利,一聞便悟,法行人根鈍,必須曆法觀察方得開悟;也可說各有利鈍,信行人聞慧利修慧鈍,法行人修慧利聞慧鈍。自行也有信行、法行二類。信行人,宜修觀,法行人,宜修止,然而也不一定。

  教信行人,用四悉檀說止觀法,有八番;若信行人轉爲法行人,亦用四悉檀說止觀法,也有八番,便成十六番。教法行人,用四悉檀說止觀法,有八番;若法行人轉爲信行人,亦用四悉檀說止觀法,也有八番,也成十六番。二個十六,便成叁十二番安心。教他有叁十二番安心,自行例此,也有叁十二番安心,便成六十四番安心。又聞思二慧,互相資發,信行人雖宜聞法,亦須取資于坐撣,法行人雖宜坐禅,亦須取資于聞法,就相資中,也用四悉檀說止觀法,論轉不轉,亦有叁十二番安心;教他如此,自行亦然,亦成六十四番,二個六十四,便成一百二十八番安心。再用叁番止觀,和一心止觀乘起來,便成五百十二番安心。《摩诃止觀》中,說得很詳細,能用這五百十二番安心止觀,教他或自行,這才是善巧安心止觀。

  得鳥者網之一目,而不可以一目的網得鳥。衆生所修者,只是無量法門中的一個法門,而不可用一個法門去度衆生。因爲衆生的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種心行,所以不論教他或自行,都須要明白種種法門,來善巧安心。

  第四、破法遍。

  法性清淨,不合不散,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原不可說破與不破。但因一切衆生,多顛倒,少不顛倒,破其顛倒,令不顛倒,所以要遍破諸法。上面已說善巧安心止觀,若真能善巧安心,定慧即當開發,定慧開發,則不須再講遍破諸法;唯有欲善巧安心,而不能相應,于是就須要以即定之慧遍破一切顛倒,所以接著要講破法遍。

  然破法要依門,門有多種:有以文字爲門,有以觀行爲門,有以智慧爲門,有以理爲門。現在不論後叁門,但論文字一門。文字門即是教門,教有四教:謂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現在且置前叁教,但說圓教。圓教中又有四門,謂有門、無門、亦有亦無門、非有非無門,現在且置余叁門,但說無門。無門,即是空無生門,即用空無生一門,便可以遍破諸法。

  依空無生門破法,有叁種:(一)從假入空破;(二)從空入假破;(叁)兩觀爲方便,得入中道破。

  (一)從假入空破。

  假有二種:一、見假;二、思假。

  一、見假。

  破見假以入空。見是見惑,有單四見、複四見、具足四見等。于一見中,又有五利使、五鈍使,所謂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是五利使,貪、瞋、癡、慢、疑,是五鈍使,曆叁界成八十八使。乃至六十二見,一百八見等,每一見各具八十八使。見惑的名相,已見于藏教章中,現在不再談。這許多見惑,凡夫誤認爲真,其實都是假的。假有叁種:1因成假、2相續假、3相待假。

  1、因成假。因了其他因緣而生起的,叫因成假。例如因了內六根、外六塵而生起一念的心,這一念心完全因內六根、外六塵而生起,本無實體,叫因成假。

  2、相續假。前念後念,相續不斷,叫相續假。例如一念的心,刹那相續,生滅不住,本無實體,叫相續假。

  3、相待假。待有而有無,待無而有有,叫相待假。例如待于無心,而知有心,此心非實,待無而有,叫相待假。

  現在姑舉破單四見中的有見以入無生門。例如有人執一念心爲有,便墮有見,即須破除。先從因成假破,用龍樹菩薩《中論》所說“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四句,破令盡淨,便入無生門。

  怎樣破法呢?謂觀此一念心,爲從根生?爲從塵生?爲根塵共生?爲離根塵生?若從根生,根中有心故生心?根中無心故生心?根中若是有心,則根中便有二物,一是根,二是心;若說根和心即是一物,這樣便是把事實混亂了;又根是能生,心是所生,若根即是心,那麼弄成能生即是所生,能所也分不出來了;根中若是無心,無心而能生出心來,那麼一切無心之物都應生出心來,一切無心之物,既不能生出心來,可知根中無心,也就不能生出心來;如此推求,知一念心,不從根生。

  若言心從塵生,今問此塵是心故能生心?非心故能生心?塵若是心,既已非塵,又變成心自生心,還同根生破;塵若非心,非心又何能生心;如此推求,知一念心,不從塵生。若言根塵合生,若根與塵,各各能生心,則不合亦能生心,各既不生,合又何能生?如此推求,知一念心,不從共生。若言無因緣生,既無因緣,又何能生?如此推求,知一念心,不從離生。這是推因成假破有見入無生門。

  若不能于此悟入無生,即轉從相續假破。謂此一念心,爲前念滅故後念生?爲前念不滅故後念生?爲前念亦滅亦不滅故後念生?爲前念非滅非不滅故後念生?若言前念滅故後念生,前念滅中有生故後念生?前念滅中無生故後念生?若前念滅中有生故後念生,既說前念滅,滅法中何得有生法;縱使滅法中有生法而能生後念,那麼便是前念生故後念生,而不可說前念滅故後念生;若前念滅中無生故後念生,既無有生,何能生後念。若言前念不滅故念生,便成念自生念,前念既不滅而能生後念,那麼一念中便有了兩念,一是不滅的前念,二是所生的後念,當然沒有這種道理;若說前念即是後念,卻又弄成能所不分,也就混亂了事實。

  若言前念亦滅亦不滅故後念生,滅和不滅,二法相違,既滅就不可說不滅,若不滅不可說滅,若前念中自有二法,謂一是滅法,二是不滅法,滅和不滅二法合故能生後念,那麼就變成共生了;若是共生,那麼須滅和不滅二法各各能生,共方能生,若各各能生,又成二生,便成了二個後念,若各各不能生,共當然也就不能生。若前念非滅非不滅故後念生,爲有此非滅非不滅?爲無此非滅非不滅?若有此非滅非不滅,便是有因,既是有因,即同前破;若無此非滅非不滅,便是無因,既無于因,又何能生?這是推相續假破有見入無生門。

  若再不能于此悟入無生,即轉從相待假破。謂此一念心,爲待于無生而生?爲待有生而生?爲待亦有生亦無生而生?爲待非有生非無生而生?若待無生而生心,有此無生?無此無生?若有此無生,便成有生,可得謂無?若無此無生,既無此無生,又何所待?若待于無而能生心,那麼一切龜毛兔角,都應該能生出心來了。若持有生而生心,那麼從生有生,即成二心;又持有生而生心,生和生是相同的,何名相待?凡物總是相異,方可相待,如待短而有長,待東而有西,不應長自待長,西自待西。若待亦有生亦無生而生心,有生、無生是二法,若二法各各能生心,便成二心,各各不能生心,則合亦不能生心。若待非有生非無生而生心,既非有生非無生,便是無因緣,從因緣求,尚不可得一念心的生處,何況從無因…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