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寂光淨土,證念不退,與別教初地齊;二位至十住,與別教十地齊;初行,與別教等覺齊;二行,與別教妙覺齊;叁行已去,所有智斷,別教之人,不知名字。
六、究竟即。
智斷圓滿,名究竟即,便是妙覺極果。智者大師說:“究竟佛者,道窮妙覺,位極于荼,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無上士者,名無所斷,無上士者,更無過者。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衆星中王,最上最勝,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義。”這是解釋究竟即佛義。
妙覺極果,徹證不思議理性,福智圓滿,如十五日月,無有過者,是名究竟即佛。智者大師說:“一切大:理大(一)、誓願大(二)、莊嚴大(叁)、智斷大(四)、遍知大(五)、道大(六)、用大(七)、權實大(八)、利益大(九)、無住大(十),即是前十觀成乘,圓極竟在于佛,過荼無字可說。故盧舍那佛,名爲淨滿,一切皆滿也。”
自初住斷一品無明,證一分叁德,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斷四十一品無明,證四十一分叁德。到究竟即位,斷四十二品微細無明,永盡究竟,登涅槃山頂,以虛空爲座,成清淨法身,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這是圓教的佛果。
藏、通、別叁教,都有佛果,然而都是方便,不是真實。藏、通二教的佛果,僅和圓教的七信位齊;別教的佛果,僅和圓教的第二行齊。惟有圓教的佛果,方是真正的佛果。圓教的佛果,尚非別教中人所知,何況藏、通二教的人。真正的佛教——實教,唯是圓教;真正的佛果,唯是圓教的妙覺。佛教徒開始學佛,便志求成佛,既求成佛,就必須明白如何是佛?圓教是真正的佛教,圓教的佛果,是真正的佛果。因此,對于圓教的六即,尤其是究竟佛果,更須明白通曉,方不爲權乘、小果,誤其真修;曲徑、旁蹊,迷其坦道。
(六)十乘觀法
十乘觀法,出于《摩诃止觀》,智者大師依《法華經》義而立。所謂十乘觀法: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叁善巧安心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離法愛。用這十種法門,便可以從凡夫地,到佛的涅槃果海。
這十種法門的生起是這樣的:自己已經了達不思議境界(1),便能發菩提心,悲憫衆生(2);從此修止觀法門,以滿弘願(3);既有弘願妙行,便能遍破一切障礙(4);在遍破一切障礙的時候,能知某法是通,應該護持,某法是塞,應該破除(5);從此自能進修叁十七道品(6);用叁十七道品對治惑業,助開妙理(7);于一切位次,不僭不濫(8);于一切順逆苦樂的境界,都能安忍不動(9);亦不著相似中的法愛(10)。因此,使能超越凡夫地,入菩薩位,趨入如來的涅槃果海。
藏、通、別、圓四教,都談十乘觀法,不過有偏圓、深淺的不同。現在是談圓教的十乘觀法。
第一、觀不思議境。
觀一念心,具足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後,亦不一時,廣大圓滿,橫豎自在。上根的人,正觀這不思議境。
一念心,是一刹那的五陰識心。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本來都是不思議境,但因境界寬廣,難以示人,所以就不取十二入、十八界,而但取五陰;五陰中又不取色、受、想、行四陰,而但取識陰。猶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的取識陰,令人易于修觀。指出這一刹那的五陰識心,正是揀去思議心,而專取不思議心;一刹那的五陰識心,當下便是不思議境,更不可離卻思議心,而另覓不思議心。
所謂不思議境,如《華嚴經》所說:“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種種五明,是說十法界五陰。十法界有叁種意義:第一依真谛講:十法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都是假名,法界是真空,十法依于真空法界,也就當下即是真空法界,是爲十法界;第二依俗谛講:十法是佛乃至地獄,界爲界分,佛乃至地獄十法,各有界分,差別不同,是爲十法界。第叁依中谛講:佛乃至地獄,當下即是中道第一義谛真如法界,是爲十法界。
一刹那的五陰識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各各互具十法界,便成百法界;每一法界,又各各具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如是,百法界便具千如是;每一如是,又各各具有叁種世間,所謂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這樣,就成爲叁千種世間,所以說: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即一刹那的五陰識心,無不具足這叁千性相,百界千如。
上面,搬了許多佛法的專門名辭,恐怕讀者要怪我,攔路虎太多了。這原是不得已的事,因爲要用簡短的篇幅,說明深奧煩複的道理,是很不容易的事。現在,再把十如是和叁種世間,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十如是,出于《法華經方便品》。
一如是相,是指外面的相貌,看了外面的相貌,就可以知道它裏面是什麼。但相有隱顯的不同,又有善觀相、不善觀相的不同。《摩诃止觀》引叁國的故事說:孫權、劉備、曹操叁人,都有做皇帝的相貌,但孫權、劉備二人的相貌,顯而易知,曹操的相貌,隱而難知;一切衆生的心,都有成佛的相貌,但彌勒菩薩的相貌,顯而易知,雖不善觀相的人,也知道彌勒菩薩是要成佛的;一切衆生的相貌,隱而難知,唯有善于觀相的人,方能知道一切衆生,都能成佛。
二如是性,是指裏面的實性,猶如竹木裏面,具有火性,雖不可見,遇緣即發;一切衆生的實性,即是佛,雖不可見,但能依教修行,可以成佛,如《涅槃經》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叁如是體,體是體質,十法界五陰,都是用色、心兩法,以爲體質,一切衆生的色、心,也就是佛的色、心。
四如是力,力是功能力用,猶如有技能力氣的人,因爲生病,許多技能力氣,都用不出來了;其實這些技能力氣,並沒有失掉,一且健康恢複,還是能夠發揮出來的。一切衆生的心,具有佛的功能力用,因爲有見思、塵沙、無明等病,所以一切佛的功能力用,都用不出來了;等到見思、塵沙、無明等病治愈後,一切佛的功能力用,就都能發揮出來了。
五如是作,作是造作,若離于心,何所造作?一切衆生的心,能造一切法,所謂是心作佛。
六如是因,因是習因,能招習果,也叫做業。如習善的人,善業愈益增長,習惡的人,惡業也愈益增長。
七如是緣,緣是助緣,緣和因不同。如五谷的種子是因,雨露水土等是緣,五谷的出生,必先有種子的因,和雨露水土的緣。一切衆生,以業爲因,無明、愛、取,能潤于業,令生有芽,這叫做緣。
八如是果,果是習果,因爲修了習因,以後就必能招感習果;如過去修善業,現在或未來,善業愈益增長,或現在修善業,現在或未來善業愈益增長等。
九如是報,報是報果,報果和習果不同,報果是由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習果是由過去的善惡因所招感的善惡業力,前者是異熟果,後者是等流果。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相爲本,報爲末,初如是相,乃至九如是報,這九如是,都屬于事,十究竟等,屬于理,九如是的事,即是究竟平等的理,所以名爲究竟等。這究竟等,又有叁種意義:一、相爲本,報爲末,本末都是從緣所生,緣生無性,本末都空,這是依空義而說等;二、相但有名字,乃至報也但有名字,這些名字,都是假施設有,這是依假義而說等;叁、相即無相,無相而相,非相非無相,乃至報即無報,無報而報,非報非無報,當下便是實相,這是依中義而說等。佛法界,具十如是,乃至地獄法界,也具這十如是。
叁種世間,一、五陰世間,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十法界的五陰,各各差別,如佛有佛的五陰,乃至地獄有地獄的五陰;二、衆生世間,五陰和合,成爲衆生,上自佛界,下至地獄,十法界衆生,各各差別;叁、國土世間,國土是衆生所依住的境界,佛有佛的國土,乃至地獄有地獄的國土,佛的國土是常寂光,地獄的國土是鐵床銅柱,十法界國土,各各差別。佛法界具叁種世間,乃至地獄法界,也具這叁種世間。
一刹那的五陰識心,具足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不思議妙境,成不思議妙觀,境觀不二。然而境則是一,而觀有叁,叁觀謂空觀、假觀、中觀,既是境觀不二,便成叁一互融。一境融于叁觀,故非前後;叁觀融于一境,故非一時。不前後,則非縱;不一時,則非橫。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是爲不思議境。這不思議境,四聖六凡,情與無情,無處不有;而複世出世間,染淨色心,無法不具。所以《法華文句》中說:“橫周法界之邊際,豎徹叁谛之源底。”
上根人,但觀不思議境便登初住。爲中下根,複論以下九乘。
第二、真正發菩提心。
依不思議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憫己憫他,上求下化。
既深識不思議境,了知一苦一切苦。我與衆生,無始以來,起惑造業,輪轉生死,當求出離。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的苦,大家都知道,而人間八苦,天上五衰,修羅多瞋,聲聞、緣覺,沈空滯寂,不肯趨向于大菩提,亦複是苦。因此,便起大悲拔苦的心,發兩誓願,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兩誓願,要分叁谛來說明:
一、雖知衆生如虛空,而誓度如虛空的衆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而誓斷無所有的煩惱,這是約真谛說;二、雖知衆生數甚多,而誓度甚多的衆生,雖知煩惱無邊底,而誓斷無邊底的煩惱,這是約俗谛說;叁、雖知衆生如如佛如,而誓度如佛如的衆生,雖知煩惱如實相,而誓斷如實相的煩惱,這是約中谛說。若見有衆生可度,見有煩惱可斷,便墮愛見大悲,非解脫道,所以須依真谛而觀空;若偏觀空,不見有衆…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