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因!
圆教的果,是三德涅槃。法身德,名性净涅槃;般若德,名圆净涅槃;解脱德,名方便净涅槃。三德涅槃,唯是一心,不纵横并别,名为圆证。
天台智者大师《大般涅槃经玄义》,解释三德涅槃:“方便净者,沤和善巧,权能逗物,住首楞严,建于大义,或一阎浮提,或一四天下,或一大千界,或十方土,随诸众生,应可调伏,种种示现。无生而生,王宫七步;无灭而灭,倚卧双林。是以晨朝放光,大声遍告,正觉世尊,将欲涅槃,若有所疑,今速可问,为最后问。所以三界躃踊,八部悲号,献供填空,流血洒地,高幢翳诸日月,广盖遍覆大千,如经广说。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不前不后,一时等现。然于寂灭,无所损减,于诸生死,无染无累,故名方便净涅槃也。
“圆净者,因圆果满,毕竟成就。原其初基,以大涅槃心,行如来行,持戒不杀,拥护正法,广宣流布,利益众生,回向大乘。感得金刚坚固之体,法身常身,圆满具足,获大涅槃,修道得故,安住于此秘密藏中。复能颁宣,广说一切悉有佛性,施与一切,常命色力,安无阂辩。虽破烦恼,亦无所破;虽圆智慧,亦无能圆;虽施众生,不得众生及以施相,是名圆净涅槃也。
“性净者,非修非得,非作业非与业,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冲湛寂静,不生不灭。虽在波浊,波浊不能昏动,犹如仰观虚空月形,五翳不能翳。虽复随流苦酢,其味真正,停留雪山,虽没肤中,脓血之所不染,故名性净涅槃也。
“此三涅槃,不可相离,即三而一;不可相混,即一而三。虽复一三,即非一三;虽非一三,而复一三。会之弥分,派之弥合,横之弥高,竖之弥阔,微妙莫测,不可思议。”这是解释三种涅槃。
大师又说:“德有三种: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法身者,即是金刚坚固之体,非色即色,非色非非色,而名为真善妙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妙故非色非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妙即是中,例一切法,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名为佛法,名佛法界,摄一切法,名法身藏,名法身德也。般若德者,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名大涅槃明净之镜。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境。摄一切法,故称调御,是佛智藏,名般若德也。解脱德者,即是如来自在解脱,其性广博。无缚无脱,是广博义;体缚即脱,是远离义;调伏众生,是无疮疣义。如是解脱,摄一切法,亦名解脱藏,亦名解脱德。如是三德,不可相离,文云:“法身亦非,乃至解脱亦非。”如是三德,不可相混,文云:“三点具足,无有缺减。”当知虽一而三,虽三而一,虽复三一,而非三一,虽非三一,而三而一,不可思议,摄一切法,摄一切人。文云:“我及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入中,微妙难思。”这是解释涅槃三德。
前面广引智者大师的话,来解释方便净、圆净、性净三种涅槃,和法身、般若、解脱三德。这里含摄着很重要的道理,所以不避烦琐,而把它抄录出来。虽然文辞较古,其实是说得很清楚的,希望于此详读精思。若能对于这些道理,洞然明白,那么,从凡夫地直趋佛果,中间就可以没有歧途和迂曲了!这是圆教修因所感的果,也就是十方诸佛同证的果。
(五)六即
六即正意,本属圆教。即而常六,所以有种种位次;六而常即,种种位次,不离一性。现在,先制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后再依次叙述:
┌一、理即——不思议理性(即中道佛性)
│二、名字即——闻解不思议理性
│ ┌一、随喜
│ │二、读诵
│三、观行即——五品外凡位┤三、讲说
│ │四、兼行六度
六│ └五、正行六度
┤四、相似即——十信内凡位
即│ ┌十住
│ │十行
│五、分证即——四十一圣位┤十回向
│ │十地
│ └等觉
└六、究竟即——妙觉
六即位中,观行即有五位,相似即有十位,未破无明,未见不思议理性;分证即有四十一位,位位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理性;究竟即,破尽无明,彻证理性。
《法华经》中明开示悟入佛知见。开佛知见,正对十住;示佛知见,正对十行;悟佛知见,正对十回向;入佛知见,正对十地。《华严经》在初住位,便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从二住以去,无不如此,正是明四十二位,行布圆融,不可思议。《维摩经》:“薝葡林中,不嗅余香,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也正是说明圆教四十二位,位位所证,都是佛的境界。《般若经》:“如来为发最上乘者说。”最上乘,正是圆教一乘。《涅槃经》:“复有一行,是如来行。”如来行,正是圆行。《大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是人,已用一切诸河之水。”喻如圆教行人,凡修一行,即具一切行。《首楞严经》:“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也是譬喻圆教的一行一切行,一修—切修,一成一切成。这些经文,都是说明圆教行位的圆融。
《妙法莲华经玄义》:“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辩浅深;既论悟不悟,何妨辩浅深。”《释签》(湛然《法华玄义释签》):“约理则证法无名,约事则不无诸位。”圆教虽说圆顿,然而证悟亦有浅深,所以应立位次;虽立位次,然而但明一性,纵有浅深,只是一理。所以说:“一悟即佛,无复位次之殊。”而一方面,又须立六即的位次。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释题:“初释佛者,佛是觉义,有六种即”。这是六即佛最初的说法。在《起信论》中,明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二义,接着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这本觉,便是理即佛。又说:“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下面又说:“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这是观行即佛。“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这是相似即佛。“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这是分证即佛。“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这是究竟即佛。若列成表,便是这样:
┌本觉——理即佛
│ ┌不 觉——观行即佛(觉灭相)
觉义┤ │相似觉——相似即佛(觉异相)
└始觉┤随分觉——分证即佛(觉住相)
└究竟觉——究竟即佛(觉生相)
这里就是少了一个名字即佛,然而从本来不觉到始觉,最初必须经过闻名解义的一个阶段。真正到了名字即佛,便起观行,所以名字即位的后心,就是观行即位的初心。因此,我们可以说,智者大师的六即佛位和《起信论》的本觉、始觉义,是完全一致的。
一、理即。
即是不思议理性。智者大师说:“《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废;力士额珠,圆明顿在。”《如来藏经》举十喻,弊帛裹黄金,土模内像,暗室瓶盆,井中七宝,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净名》云:“一切众生皆如也。”《宝箧》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此是圆智,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这是解释理即佛义。
不思议理性,便是前文所讲的圆教的道理。一切众生,具有这个道理,然而没有知道。如贫女家中,原有无量宝藏,但是她自己还不知道;力士额中的明珠,自己不见,以为是失去了,不知仍在额中;破布包裹着黄全,外面虽只是破布,里边实有黄金;泥土的模型中,实有佛像;暗室之中,实有瓶盆;井中实有七宝。这是譬喻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自己不知道,以为是没有。因此,就孤负了本有佛性,枉自流浪生死,受无量苦。佛教的要点,便先要人知道这个理即佛,知道我们虽是凡夫,而却有如来智慧德相。因此,便能依着佛的经教去修持,渐渐从名字即佛,而证到究竟即佛。这样,才可以不孤负如来的悲心,和自己的佛性,这样,才是圆教的修证。不过,假使只知道我们凡夫,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肯依教修持,那么,就如贫女家中,虽有无量宝藏,而不肯加以发掘和利用,也还只是一个贫女,而不能得受用的啊!
二、名字即。
闻解不思议理性。智者大师说:“如斯之理,佛若不说,无能知者。《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暝。”《涅槃》云:“于无量世,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若佛出世,方能阐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因说生解,于宝适悦。故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此名字佛也。”这是解释名字即佛义。所谓三宝光明、十号妙味,正是指不思议理性。《涅槃经》中,须达多长者,初佛闻名,身毛皆竖,在昏夜中,忽见光明如昼,寻道而出,城门自开,见佛闻法,证须陀洹。智者大师引这段故事来说明名字即位的超胜。蕅益大师说:“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复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众生法,亦复如是”。这样,才叫做闻解不思议理性。若对于十如、因缘、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等道理,有一点不能明白通达,还是不能真正算做名字即佛的。
三、观行即。
智者大师说:“观行佛者,观佛相好,如铸金像,心缘妙色,与眼作对,开眼闭目,若明若暗,常得不离见佛…
《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