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治其意,住善威儀,悔除一切業障、煩惱障、報障、見障,”乃至爲說“諸業果報,無來去處,譬如幻感。”時諸天子,聞是法已,得無生法忍。得十地故,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蓮華,華上各有菩薩,放光現佛。于是廣化華香,以爲供養,衆生蒙香,皆證十地。彼諸衆生證十地者,亦複放光,又令遇斯光者,皆得十地。”
華嚴是一乘圓教,十地是鄰于極果之位,地獄衆生,蒙佛光明,即得生天,即生天已,聞天鼓音,便證圓教十地。可見圓教的根性,尚攝地獄衆生,何況人、天、二乘而不爲所攝受呢!
《法華經》:““告諸四衆,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爲衆生,說于妙法。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發緣覺心,恒河沙衆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未香、燒香、塗香、衣服、璎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衆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佛告:“諸比丘!未未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提姿達多,造五逆罪,墮阿鼻地獄,而無量劫後,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這裏,正顯《法華經》的純圓獨妙。可見圓教的根性,尚攝五逆衆生,何況未造逆的衆生,而不爲所攝受呢!
《觀無量壽佛經》:“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淨土是無上圓乘,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惡人,臨終十念念佛,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聞說諸法實相,發菩提心。可見圓教的根性,確是普攝五逆十惡的惡人了!
照上面所說,圓教的根性,是上根利智的人,然而也普攝一切人,乃至地獄天子、提婆達多、五逆十惡,無不攝入,這正明法門的圓頓勝妙不可思議。所以這樣,是因爲仗著佛力和法力;一方面,也是當機者善根成熟的緣故。不過,誤會了圓教的道理,很容易發生兩種嚴重的毛病:一是貢高我慢病,二是懶惰放逸病,這兩種毛病,必須設法防止。
一、貢高我慢病。若人聞佛說:“一切衆生,皆入一乘,皆當成佛。”便自謂我是學佛乘的,因此,對于聲聞、緣覺、甚至權教菩薩,都采取了藐視的態度,這叫貢高我慢病。患這種病的人,爲貢高我慢之所障蔽,非但不能見圓叁谛理,就連權教、二乘,乃至人天福善都將消失掉。所以,我們一方面,固然不可自暴自棄,高推聖境,甘處凡愚;一方面尤須慚愧謙下,以虛受人,自知不足,時求進步。譬如高山之上,不容衆水,惟大海低于百川,百川都歸入于大海。
二、懶惰放逸病。若人聞佛說:“五逆十惡,皆得往生,皆當成佛。”便謂作惡無妨于學佛,因此,雖名爲學佛,而實際上仍舊懶惰放逸,並且照舊作惡,不肯改過遷善,這叫懶惰放逸病。患這種病的人,爲懶惰放逸之所障蔽,善法損減,惡法增長,畢竟當受無量大苦。所以,我們一方面,應當相信,五逆十惡,皆得往生,皆當成佛;另一方面尤須精進勇猛,遷善改過,修一切善,止一切惡。善法譬如光明,惡法譬如黑暗,光明和黑暗,是不可能並存的。
上面所說的兩種毛病,都是不善于學圓教才發生的,切不要誤會以爲學圓教就必定會發生這兩種毛病,圓教是阿迦陀藥,能治萬病,它的本身是毫沒有一點毛病的。
所謂不善于學圓教,實際上還不是不善學,而是不曾學。譬如只知背誦教條,而沒有實際的修持;或只知盲修瞎練,而根本沒有在心地上用功,這些都不能算在學圓教。怎樣才夠得上真正學圓教呢?首先,必須具至誠心,深信佛法的好處,自知罪障深重,慚愧忏悔,改往修來,因發心的真切猛利,可以消滅無始的罪障,得入圓乘。忏是忏其先罪,悔是悔其後過。忏悔一法,是去惡爲善,背塵合覺的一個重要過程,所以天臺教中特別注重忏悔,如“法華叁昧忏”等,這是博地凡夫得入圓乘的一種勝異方便,尤必須加以最認真的修習。
(叁)圓教的道理
圓教的道理:以四谛論,是無作四谛;以十二因緣論,是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以六度、十度論,是稱性六度、十度;以二谛論,是不思議二谛;以叁谛論,是圓妙叁谛。
甲、無作四谛。
藏教明生滅四谛,通教明無生四谛,別教明無量四谛,而這裏所明的是無作四谛。苦、集、滅、道四谛,即是實相,實相之理,如天而然,非造作而後有,所謂“天然之性德”,名爲“無作四谛”。
“陰入皆如,無苦可舍,”不異名如,吾人現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異實相,舍實相而別求實相,猶如棄空花而別求虛空,終不可得。空花即是虛空,喻苦谛即是實相,所以說:“無苦可舍”。“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集是煩惱,煩惱即是無明,無明無體,即是菩提,不可斷無明而別證菩提,猶如不可離波覓水,所以說:“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著有、著空,都是邊見,心外取法,都是邪見;或邊或邪,當下無性,無性之性,即是中道實相正體,不可離于中道實相正體,而別修于道,所以說:“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生死是因緣生法,緣生無性,當下即空,即是涅槃,不可複滅,所以說:“無滅可證”。《法華玄義》:“無作者,迷中(中道)輕故,從理得名。以迷理故,菩提是涅槃,名集谛;涅槃是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煩惱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滅谛。即事而中,無思無念,無誰造作,故名無作。”
乙、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藏教明思議生滅十二因緣,通教明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別教明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而這裏所明的是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無明至于老死,這十二支因緣,體即般若、解脫、法身叁德,體德圓融,名“不思議”;真常不變,名“不生滅”。無明、愛、取叁支,是煩惱道,煩惱即般若;行、有二支,是業道,業即解脫;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苦即法身。是十二因緣,即是如來涅槃叁德。
又煩惱既無,業、苦亦空,業空則清淨,一清淨,一切清淨,般若清淨,解脫、法身皆清淨,是淨德;業性本空,即是解脫,解脫自在,一自在,一切自在,解脫自在,法身、般若皆自在,是我德;法身無相,無生死苦,亦無涅槃樂,無苦無樂,是名大樂;又法身無有生死,是名真常,一常樂,一切常樂,法身常樂,般若、解脫亦常樂,是常、樂二德。是十二因緣,即如來涅槃四德。在因名叁因佛性,至果即涅槃叁德,體德圓融,故爲“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法華玄義》:“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者,爲利根人即事顯理也。《大經》雲:“十二因緣,名爲佛性者”。無明、愛、取,既是煩惱,煩惱道即是菩提,菩提通達,無複煩惱,煩惱既無,即究竟淨,了因佛性也;行、有是業道,即是解脫,解脫自在,緣因佛性也;名色、老死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無苦無樂,是名大樂,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故。言無明與愛,是二中間,即是中道,無明是過去,愛是現在,若邊若中,無非佛性,並是常樂我淨,無明不生亦複不滅,是名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也。”
丙、稱性六度、十度。
藏教明事六度,通教明理六度,別教明不思議六度、十度,而這裏所明的是稱性六度、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是六度,再加方便、願、力、智四度,便成十度。稱法界性,而行六度、十度,度度全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假、中。即如以布施一度而論,稱性行施,施從緣生,當下無性,豎窮橫遍,體自如如,即是空義;施爲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過,即是假義;施尚不可得,何況當有趣非趣,即是中義。又一切法趣施是假義;施尚不可得,是空義;何況有趣有非趣,是中義。即布施一度,具一切法,即空、假、中;其他持戒、忍辱,乃至方便、願、力、智,無不如是。具一切法,即空、假、中,故爲“稱性六度、十度”。
丁、不思議二谛。
藏教明實有二谛,通教明幻有、空二谛,通含別二谛,通含圓二谛,別教明顯中二谛、圓入別二谛,而這裏所明的是不思議二谛。二谛皆具諸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稱“不思議二谛。”
世間六凡諸法爲幻有,出世諸法爲幻有即空。世間出世間法,叁千性相,是俗谛;世間出世間法,叁千性相,一一無非實相,是真谛。叁千性相的名數是這樣的: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是爲十法界;一法界中,又各具十法界,便成百法界;一法界中又各具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如是,便成千如是;又衆生假名具千如是,五陰實法具千如是,依報國土具千如是,便成叁千性相。又真谛理性,具叁千性相,名理具;俗谛事相,顯叁千性相,名事造。叁千性相,是俗啼,叁千之外無實相,俗谛即是真谛,事造叁千即是理具…
《天臺宗綱要(靜權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