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P4

  ..续本文上一页典中说金钱是毒蛇,那是征对唯利是图者而说的。净土教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不但注重今生现世的财富,也重视来生或死后往生极乐世界更持久、更长远的财富。这为现代社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创造良好的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基础,更对经济的合理公正性有维护作用。

  净土教还通过信仰的强大力量,来激发人们奋发向上;有着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稳定和巩固社会秩序的功能;有着补救工商业社会弊病的功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方面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四)对环保的强调 二十一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全球性的现代化在带来极高物质文明的同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接踵而至,如第二章所述,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存。早就有科学家提醒,如果人类以现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速率继续下去, 50 年以后这个地球便不适宜人类居住了。关于环保问题,早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联合国也不断召开环保的“首脑”会议。

  佛教是个深具环保意识的宗教,不但注重品德修养、知见意念等内在的心灵环保,同时强调外在的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保护和社会人文环境保护。净土教也同样如此,它注重人生的身心净化的同时,对生态自然也极其关切,在这方面能给现代人十分有益的启示。佛教中最有名的环保专家当数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微妙大愿,为建设清净安乐的世界,历经久远时日,成就了零污染的西方净土。黄金铺地、七宝楼阁、七重栏O,极尽富丽庄严。在如此甚高的文明和众多的人口之下,却人心无污染、环境也无污染。不但没有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也没有噪音、毒气、暴力、核泄漏等公害。

  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其症结在于人类日益膨胀的物欲与自我中心主义。净土教不排斥来之有道的合理的富贵与享受,它在对待自然万物方面,抱持一种平等的大慈怀。我们不仅不能以害彼动物之类的性命以滋养自己,而且还应与一切生物建立和发展一种友善共存的温馨关系。对于无知觉的矿物、树木花卉等,也应具有同样平等的爱惜态度。在众生眼里,飞禽走兽、矿物树木与人类三者有本质的区别。然而,这些都是相互依存的,在终极层面上讲,动物、植物、非生物是一体无二的,都无不体现着即有而空、即空而有又非空非有的真如法性。佛法三种慈——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即是同体慈悲的概述。其中之法缘慈意指,由万法一体感所生发的对器世间的慈护之心,观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乃我本体。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52]

  

  一切皆成佛 , [53]

  即是绝待圆融的观念。这一观念与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54]

  的观念,异曲同唱,殊途同归。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基本生存,可以合理使用自然界某些再生资源,如木材、水利等;而对于非再生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等,只有在非用不可的情形下才能适量动用,且十分爱惜地使用,如果过度开采,便是暴殄天物的行为,一是现世造成生态和资源危机,二是来世得贫穷之报或堕入恶趣。

  净土教依正不二的理念认为:外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依报)与我们的身心(正报)是同构对应的。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净土教对于人们要求祛除内心的贪嗔痴三毒污染及淫秽、邪见等毒素。若此,我们的社会黄、赌、毒会消失,网络垃圾、手机短信垃圾等垃圾文化也会根除。这样,我们的社会人文环境便会崇高洁净了。净土教对于万物讲惜福、护生、和谐、平等共处。若此,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便不会污水横溢、洪水泛滥、生活垃圾遍地、沙尘暴成灾,而是处处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绿树成行了。这些标本兼治的理念,对现代社会的环保事业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五)教育方面的启发 教育是人类传道和开展文明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曾说:

   教育,是人类共同成长的基础,教育方面的正确,人类的真、善、美资质

  就得以发扬提升,世界的和谐进步就易达成。 [55]

  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佛陀成道后,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四十九年中,广宣教化,目的是为了教育人们开发真如自性,以获得解脱自在的人生。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因机施教,有教无类、解行合一、身教言教并重,诲人不倦,极尽善巧方便,与我国的古圣孔子一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现单就他宣说的净土教法来看,其中也有许多对现代教育颇具启发的方面。如在教育理念方面,净土教的宗教信念对现代教育工作者有教育理念启示的是,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摄受接引众生。在教学资能方面,是诸佛赞叹护持,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在教学情境方面更是于“言教”、“身教”之外注重“境教”,这不能不说是对现代教育的重大提醒和启示,今仅就此方面略作探析。

  通常在谈到教育品质或教育成效的时候,我们时常会说:“言教不如身教。”其实身教仍嫌不足,因为环境的熏习与牵引,会严重影响身教的效果。譬如现今的社会五光十色、声色犬马、光怪陆离、置身其中的青少年,能不被污染的真是有若凤毛麟角了。所以,我们说:“身教不如境教”,“境教”即环境的教化。换言之,环境的教化力,可以远远超过言教与身教。因此,最理想的教育设计,就是除了有师长的言教与身教之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就境教方面,净土教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中,对现代教育有很深刻的启发,就是“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简称严土熟生。在《阿弥陀经》之中,有很深的严土熟生的义理。如: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花。其土众生,

  常以清旦,各以衣 O ,盛众妙花,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饭食经行。 [56]

  也许有很多人看到这一段经文中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 便会疑问:阿弥陀佛缘何要用“黄金为地”来引诱我们去西方净土呢?其实,不是如此,因为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有清净心相应,因此自然感应到那个世界的殊胜庄严。黄金为地并不稀罕,甚至于还有七宝的亭台楼阁,这就是“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由于众生的心地不净,因而感应到山河大地也是污染浑浊的,以至于在我们的心目中,黄金为地就显得十分稀奇。在极乐净土,“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整日都有曼陀罗花从空中降下,彼处的众生每天清晨就用衣服盛了这些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然后到了中午用餐的时候,再回到自己的国土,即回到极乐净土饭食经行,就如同丛林里的生活,午斋后还要跑香,叫做经行。阿弥陀佛提供如此美妙的环境,供往生者修学,令行者处处受益,不能不说是独具匠心。

  又如: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

  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

  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57]

  在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不但以法、报、化三身说法,而且还运用种种方便,变化出种种奇妙杂色之鸟,令彼等说法,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等佛法中必修课的内容,而且播放的时间,没有限制(“昼夜六时”乃古印度的计时方式,即昼三时夜三时,像我们现代说的二十四小时一样)。因为阿弥陀佛运用了整个时间与空间的环境,而让法音自然宣流,彼国的众生沐浴在如此殊胜的教育情境中,心中自然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而道业有增无减。难怪,一生极乐净土,即证三不退,这与该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有极大的关系。

  又,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

  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58]

  这一段更为殊胜,所表现出的先进程度,较之现代的高科技或多媒体也不遑多让。此外,“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也就是所谓的“交响乐”。听到这些微妙法音,众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是很高明的教学设计。在数十年前,许多的学生都在幻想,教室能像电影院,现在已经广泛使用的多媒体的电脑化教室,比旧式的电影院还要多许多功能,但与阿弥陀佛的整体教学设计比较起来,就有如天壤之别,实在是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众生在娱乐中内蕴着进道进德的教育,欣赏宫商妙法,即是聆听法音,断惑开慧;在七宝池沐浴八功德水,即能增长善根、长养菩提。概言之,六根接触六尘时均能豁破无明、开显自性的法益教育,这也应该是彼土修行成就快捷的原因之一吧。由此可知,阿弥陀佛不但非常了解教育心理学,还十分懂得教材与教法的整体综合教学设计。极乐净土整个世界都是净化身心的教学环境,这是教学设计的最高境界。

  现代教育身负改造社会与净化心灵的重大责任,极需藉佛法的教育理念为导航,以佛法之教育方法、精神与精髓充实其内涵,启悟其思想,开辟崭新的更完美的言教、身教、境教的天地,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已。我国已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佛法的教育理念是全面提升素质的,在这方面包括净土教在内的佛教是有积极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的。

  (六)临终关怀方面的意义 临终关怀是现代社会一种最具人性化、人道化的对临终病人的关怀方式。人,有生必有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多半又是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其实,新生时的哭声提供给亲人的是喜悦,而灵终时亲人的哭声,给予死者的却是无奈与苦痛。如何让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临终者,快乐、放心地离去,是现代社会人们关心的问题,…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