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而其丰厚的家底与优良的传统,仍然展示着它具有在多元文化竞争中获胜的种种优势。此处仅就对科技发展的辅助的益处,进行简略讨论。
佛教作为一个对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反省、反抗为基点,以“了生死”、“求解脱”
为核心宗旨的宗教,本具超时代、超地域、超民族、超阶级的特性,只要它所解决的问题还存在,只要人们有战胜生老病死等苦恼的精神需求,它就会生存传布。从追求真理以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上来说,佛教与科学的功用是一致的,并且有相互关联、相互指导的关系。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科学撇开宗教便成了跛子,宗教撇开科学则成了瞎子, [44]
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科学真理均是有待深化、有待改变而且不断改变的,因为人对实在的把握与表述是无止境的。而宗教简单地说,就是解决人的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来考察,二者的关系还可说不疏。正因为科学发展的无限性,当代著名哲学家蒂利希( Paul Tillich , 1886 — 1965 )警告说:忌用科学的最新发展去证实宗教信仰。 [45] 要是现代科学技术真的压倒各大宗教,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不幸的结局。 [46] 历史证实,人类陷入精神绝望之日也正是深感宗教饥渴之时。也就是说,每当这时人们总是从宗教信仰那里获得精神慰藉的, [47] 在这点上,科学技术显得手足无措。汤因比也曾说:
人必须解答的那些最重要的问题都是科学说不出所以然的问题。 [48]
作为宗教一支的净土教,与科学总的关系如上述。但具体到净土教的内容中,对于现代科学技术能有效地进行道德制衡的内容,如前节所说,能调控道德与科学技术失衡而导致的科技被滥用,如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大多首先用于军事上,产生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基础的危机。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热”,有西方人寻求心灵拯救的人文因素,更有西方科学家热衷在东方文化中寻找现代科技增长点的内在需要。许多研究高能物理学以及生命科学的前卫科学家,把佛教思想视为宝物,孜孜于佛教经典与现代科学的比对,从中获得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发现。日本科学家松下真一,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和物理学家卡普拉都承认佛教思想中的某些内容对他们的科学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卡普拉曾说:
古老的宗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49]
而净土教第一经《无量寿经》具足华严十玄门,其理念与境界和《华严经》并无二致,故历来被称为中本《华严经》。所以,净土经典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的相似性,亦无容置疑。
净土教中所阐明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由阿弥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现,具有极高的审美法则,如:对称、透亮、多样化统一等。西方净土的超然美,有助于启迪科学真理的发现。因为,科学的真与科学的美具有内在的同构。事实上,西方前卫科学家们在接触学习佛教典籍过程中,已从结构美方面获得良多的启示。可以说,净土教文化对科学的认识与启发,如无尽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爱因斯坦相对论突破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框架,摆出了二维空间与多维空间的概念。然而,净土教经典中早就现量描述了多维空间的存在。《观无量寿佛经》中,释尊应韦提希夫人愿生“无忧恼处”之请,于佛顶光台中,映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令她选择。《无量寿经》中, 释尊为宣说净土大法,首先放光现瑞,光中现出十方佛刹。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情形。西方极乐世界无有空间的拘限,一一微尘具足十方刹土无尽庄严,一树之间,悉现十方无量佛国等等,早已证知,多维空间当处并存,广狭自在。
时间问题是人类心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自古以来,人们对时间问题或习焉不察,或打上括号存而不论,或仅作常识性的诠释。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从时空特性上打开一个缺口,作出相对论的重大发现,揭开了时间研究新的一页。相对论昭示,时间不是实在本身具有的,只是人们解释世界的工具。换言之,时间是人的错觉,时间的描述是相对的。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又掀起一股时间研究的风潮,这方面的科学家认为:时间序列同时多向共存。时间既可向前(指未来),也可由未来向过去进行。相对论阐释时间与速度相关,速度增加,时间延缓,速度接近光速可使时间变慢,超过光速时间倒流。以及时间隧道、黑白洞等创说,即是在时间相对性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这些常人不免惊奇的观念,而在西方净土则是日常经验的一部分。时间无自性,时间的变化不仅与物质速度相关,更与心念相关。一念净心,坐断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即可超越时间,任运撑握时间;或无量劫浓缩为一念,或一念延宕为无量劫;或过去劫入未来,或未来劫入现在,或现在劫入过去,三际一如,延促同时。
净土经典对超情离见的时间解脱功德,多有记载。如《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大教缘起品〉中,释尊为令大众信仰净土而唱自己的功德: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 [50]
表明超越时间、念劫圆融的报身功德。西方极乐世界距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刹之遥,念佛人于临命终时,得阿弥陀佛光明加持接引,弹指即得往生西方。可知,念佛者与阿弥陀佛愿力的交感状况中,时间界限消融,等等。了解现代自然科学的时间理论,有助于对净土教的西方净土的领悟;而西方净土的超时间解脱境界,对当代时间论的研究亦有甚深的启迪。
净土教文化可以全方位地会通于当今高科技的各个领域,诸如:大尺度的宇宙观、地外文明、微亚原子世界、测不准定理、质能互变、生物全息律、分形数学、资讯网络、克隆生物技术等等,此不再一一讲述。净土教文化不仅不悖于现代自然科学,而且能给现代科技以启示与导向,净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汇,势将开辟人类知性的新纪元。
(三)政治经济上的辅助作用 在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中,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相当密切,虽然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都具有意识形态与社会实体两个方面的含义,二者有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关系。历史证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文化必然发达,以文化为载体的宗教也必然兴旺;一般说来,宗教兴盛的时期,也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时期。政治是社会组织最重要最高的一环。简而言之,凡行政上所施行的一切治国安邦之事,可概称为政治。一般人谈到政治,每每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划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谈政治,甚至在社会人士高唱宗教归宗教、政治归政治的口号之下,更是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这是与佛弟子慈悲入世的精神不符的。
然而,在实际上政治是管理与协调众人的事,人是群居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既然无法离开群众,自是不能远离政治而生活的。再说,参政议政是国民的人权之一,除非触犯国家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佛教徒,第一身份是国家的公民,其次才是佛教信徒。是国家的公民,理当享受公民应有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佛教徒中,即便是出家人也是如此。出家并不意味着不食人间烟火,不参与人世间的一切事情;而是积极地自度度人,自利自他,在利他中圆成自利,自利时不违利他,利他与自利和谐统一。从某种角度上说,佛教与政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在于为人类的事情而施设,彼此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政治需要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的辅助教化而安民,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需要政治的护持而得更好地弘传。道安大师曾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 [51]
正是这个意思。我国虽施行政教分离的政策,佛教当然不能干预政治,但可问政而不干治;佛教徒个人作为公民,是可以参政议政的。包含净土教在内的佛教,有着和谐安定社会之作用,可帮助政治化导边远、凝聚人心、消除怨恨、感化顽强、发挥慈悲教化、稳定局势、促使社会长治久安的功效。
净土教中,教人们具足众戒,这众戒就是高于现代法律不可称计数倍的道德标准。也就是说,净土教一方面教导人们积极地关怀社会,善待他人,服务众生;另一方面,以比法律严格许多的戒律来自律,当然就不致于违反国家法令,有助于社会安宁,有助于清明政治。佛教徒包括净土教的信众,不是以远离政治为清高的,个人虽不热衷名位权势,但并未放弃对社会的关怀、对众生的济助的大任,这有助于统治者统治。
综观包括净土教在内的整个佛教的基本教义,是适合于各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的,因而得到了不同国家的历代统治者的支持。它关于无明作业、业报轮回、因果报应等教义,对一切统治阶级都是有利的。净土教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点,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情怀,具有适用于全人类的普遍性,它并不敌视信徒自己所在国度以外的政治制度,排他性极少,极具尊重宽容的普世性,对世界的政治秩序也是有裨益的。
宗教与经济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经济是有关经世济民的,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一定社会经济的反映。有人认为,佛教不重视经济,轻视财富,倡导清贫,其实这是不对的。佛教徒虽然忧道不忧贫,但是佛陀处处教诫人们,福慧双修,不可偏失,福中包括了财富与经济。若是没有经济基础,一贫如洗,如何去接济现世的困苦众生?净土教中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宫殿楼台皆为七宝所成,极尽庄严堂皇,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富贵雅致。修学佛法,包括净土法门并不以穷苦为清高,而是以公正合理的方式发展经济,积极精进地创造财富。财富本身并不是罪过,虽然佛陀在有的经…
《净土教的现代价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