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而其豐厚的家底與優良的傳統,仍然展示著它具有在多元文化競爭中獲勝的種種優勢。此處僅就對科技發展的輔助的益處,進行簡略討論。
佛教作爲一個對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反省、反抗爲基點,以“了生死”、“求解脫”
爲核心宗旨的宗教,本具超時代、超地域、超民族、超階級的特性,只要它所解決的問題還存在,只要人們有戰勝生老病死等苦惱的精神需求,它就會生存傳布。從追求真理以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上來說,佛教與科學的功用是一致的,並且有相互關聯、相互指導的關系。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有句名言:
科學撇開宗教便成了跛子,宗教撇開科學則成了瞎子, [44]
便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科學真理均是有待深化、有待改變而且不斷改變的,因爲人對實在的把握與表述是無止境的。而宗教簡單地說,就是解決人的問題的,從這個角度來考察,二者的關系還可說不疏。正因爲科學發展的無限性,當代著名哲學家蒂利希( Paul Tillich , 1886 — 1965 )警告說:忌用科學的最新發展去證實宗教信仰。 [45] 要是現代科學技術真的壓倒各大宗教,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不幸的結局。 [46] 曆史證實,人類陷入精神絕望之日也正是深感宗教饑渴之時。也就是說,每當這時人們總是從宗教信仰那裏獲得精神慰藉的, [47] 在這點上,科學技術顯得手足無措。湯因比也曾說:
人必須解答的那些最重要的問題都是科學說不出所以然的問題。 [48]
作爲宗教一支的淨土教,與科學總的關系如上述。但具體到淨土教的內容中,對于現代科學技術能有效地進行道德製衡的內容,如前節所說,能調控道德與科學技術失衡而導致的科技被濫用,如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大多首先用于軍事上,産生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基礎的危機。
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西方社會掀起一股“東方文化熱”,有西方人尋求心靈拯救的人文因素,更有西方科學家熱衷在東方文化中尋找現代科技增長點的內在需要。許多研究高能物理學以及生命科學的前衛科學家,把佛教思想視爲寶物,孜孜于佛教經典與現代科學的比對,從中獲得了諸多卓有成效的發現。日本科學家松下真一,美國科學家奧本海默和物理學家卡普拉都承認佛教思想中的某些內容對他們的科學研究有重要的啓發作用。如卡普拉曾說:
古老的宗教典籍《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49]
而淨土教第一經《無量壽經》具足華嚴十玄門,其理念與境界和《華嚴經》並無二致,故曆來被稱爲中本《華嚴經》。所以,淨土經典與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之間的相似性,亦無容置疑。
淨土教中所闡明的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由阿彌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現,具有極高的審美法則,如:對稱、透亮、多樣化統一等。西方淨土的超然美,有助于啓迪科學真理的發現。因爲,科學的真與科學的美具有內在的同構。事實上,西方前衛科學家們在接觸學習佛教典籍過程中,已從結構美方面獲得良多的啓示。可以說,淨土教文化對科學的認識與啓發,如無盡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愛因斯坦相對論突破牛頓絕對時空觀的框架,擺出了二維空間與多維空間的概念。然而,淨土教經典中早就現量描述了多維空間的存在。《觀無量壽佛經》中,釋尊應韋提希夫人願生“無憂惱處”之請,于佛頂光臺中,映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令她選擇。《無量壽經》中, 釋尊爲宣說淨土大法,首先放光現瑞,光中現出十方佛刹。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情形。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空間的拘限,一一微塵具足十方刹土無盡莊嚴,一樹之間,悉現十方無量佛國等等,早已證知,多維空間當處並存,廣狹自在。
時間問題是人類心智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自古以來,人們對時間問題或習焉不察,或打上括號存而不論,或僅作常識性的诠釋。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從時空特性上打開一個缺口,作出相對論的重大發現,揭開了時間研究新的一頁。相對論昭示,時間不是實在本身具有的,只是人們解釋世界的工具。換言之,時間是人的錯覺,時間的描述是相對的。自七十年代以來,國際上又掀起一股時間研究的風潮,這方面的科學家認爲:時間序列同時多向共存。時間既可向前(指未來),也可由未來向過去進行。相對論闡釋時間與速度相關,速度增加,時間延緩,速度接近光速可使時間變慢,超過光速時間倒流。以及時間隧道、黑白洞等創說,即是在時間相對性的基礎上豐富發展起來的。這些常人不免驚奇的觀念,而在西方淨土則是日常經驗的一部分。時間無自性,時間的變化不僅與物質速度相關,更與心念相關。一念淨心,坐斷過去現在未來叁際,即可超越時間,任運撐握時間;或無量劫濃縮爲一念,或一念延宕爲無量劫;或過去劫入未來,或未來劫入現在,或現在劫入過去,叁際一如,延促同時。
淨土經典對超情離見的時間解脫功德,多有記載。如《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之〈大教緣起品〉中,釋尊爲令大衆信仰淨土而唱自己的功德:
能于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 [50]
表明超越時間、念劫圓融的報身功德。西方極樂世界距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刹之遙,念佛人于臨命終時,得阿彌陀佛光明加持接引,彈指即得往生西方。可知,念佛者與阿彌陀佛願力的交感狀況中,時間界限消融,等等。了解現代自然科學的時間理論,有助于對淨土教的西方淨土的領悟;而西方淨土的超時間解脫境界,對當代時間論的研究亦有甚深的啓迪。
淨土教文化可以全方位地會通于當今高科技的各個領域,諸如:大尺度的宇宙觀、地外文明、微亞原子世界、測不准定理、質能互變、生物全息律、分形數學、資訊網絡、克隆生物技術等等,此不再一一講述。淨土教文化不僅不悖于現代自然科學,而且能給現代科技以啓示與導向,淨土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彙,勢將開辟人類知性的新紀元。
(叁)政治經濟上的輔助作用 在上層建築的各個領域中,宗教與政治的關系相當密切,雖然二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都具有意識形態與社會實體兩個方面的含義,二者有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關系。曆史證明,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時代,文化必然發達,以文化爲載體的宗教也必然興旺;一般說來,宗教興盛的時期,也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發達的時期。政治是社會組織最重要最高的一環。簡而言之,凡行政上所施行的一切治國安邦之事,可概稱爲政治。一般人談到政治,每每將之與權術、謀略、黨派、鬥爭劃上等號。因此,強調和合無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談政治,甚至在社會人士高唱宗教歸宗教、政治歸政治的口號之下,更是以遠離政治爲清高,這是與佛弟子慈悲入世的精神不符的。
然而,在實際上政治是管理與協調衆人的事,人是群居的動物,不能離群索居。既然無法離開群衆,自是不能遠離政治而生活的。再說,參政議政是國民的人權之一,除非觸犯國家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佛教徒,第一身份是國家的公民,其次才是佛教信徒。是國家的公民,理當享受公民應有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的義務。佛教徒中,即便是出家人也是如此。出家並不意味著不食人間煙火,不參與人世間的一切事情;而是積極地自度度人,自利自他,在利他中圓成自利,自利時不違利他,利他與自利和諧統一。從某種角度上說,佛教與政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在于爲人類的事情而施設,彼此息息相關、相輔相成;政治需要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的輔助教化而安民,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需要政治的護持而得更好地弘傳。道安大師曾說:
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 [51]
正是這個意思。我國雖施行政教分離的政策,佛教當然不能幹預政治,但可問政而不幹治;佛教徒個人作爲公民,是可以參政議政的。包含淨土教在內的佛教,有著和諧安定社會之作用,可幫助政治化導邊遠、凝聚人心、消除怨恨、感化頑強、發揮慈悲教化、穩定局勢、促使社會長治久安的功效。
淨土教中,教人們具足衆戒,這衆戒就是高于現代法律不可稱計數倍的道德標准。也就是說,淨土教一方面教導人們積極地關懷社會,善待他人,服務衆生;另一方面,以比法律嚴格許多的戒律來自律,當然就不致于違反國家法令,有助于社會安甯,有助于清明政治。佛教徒包括淨土教的信衆,不是以遠離政治爲清高的,個人雖不熱衷名位權勢,但並未放棄對社會的關懷、對衆生的濟助的大任,這有助于統治者統治。
綜觀包括淨土教在內的整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適合于各種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的,因而得到了不同國家的曆代統治者的支持。它關于無明作業、業報輪回、因果報應等教義,對一切統治階級都是有利的。淨土教的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特點,可以說是最大限度地體現了佛教普渡衆生的情懷,具有適用于全人類的普遍性,它並不敵視信徒自己所在國度以外的政治製度,排他性極少,極具尊重寬容的普世性,對世界的政治秩序也是有裨益的。
宗教與經濟也是兩個不同的範疇。經濟是有關經世濟民的,宗教作爲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一定社會經濟的反映。有人認爲,佛教不重視經濟,輕視財富,倡導清貧,其實這是不對的。佛教徒雖然憂道不憂貧,但是佛陀處處教誡人們,福慧雙修,不可偏失,福中包括了財富與經濟。若是沒有經濟基礎,一貧如洗,如何去接濟現世的困苦衆生?淨土教中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黃金爲地,宮殿樓臺皆爲七寶所成,極盡莊嚴堂皇,菩薩莫不寶冠頂戴、璎珞披身,富貴雅致。修學佛法,包括淨土法門並不以窮苦爲清高,而是以公正合理的方式發展經濟,積極精進地創造財富。財富本身並不是罪過,雖然佛陀在有的經…
《淨土教的現代價值略探(正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